第一批分流和下岗名单,几乎占了风能公司全体职工的三分之一,数量庞大,触目惊心。
但与此同时,腾挪出的资金也初见成效——基本勉强够得上购买德国图纸和生产许可证的费用了。
财务报表读完后,会计室一片沉默。
谢世齐看着那冷冰冰的数字,低声道:“这些数字背后,可都是几百个家庭。”
说完,他没有再发言,只是扭过头,对麦麦提缓缓说道:“钱,已经凑出来了。德国的生产许可证,必须拿下。”
麦麦提默默点头,没有多说一句。
几天后,他再度起程,亲自飞往德国谈判。
临行前,他特意绕回深圳,去探望那些已经被深航吸纳的分流职工,看看他们在新的岗位上,能否真正站稳脚跟。
民营和国企,终究不同。
特别是在管理方式上,差异更是赤裸裸地摆在了眼前。
在风能公司,多少还有些按资排辈的惯性,年头久了,总能在岗位上站稳;而在深航这样的民营体系里,唯结果论几乎是硬性法则。
干得好,奖金、晋升、机会应有尽有;干不好,不管你是老员工还是技术骨干,转岗、降薪,甚至被边缘化,都毫不留情。
起初,很多从风能公司分流过去的人,极不适应。
有人抱怨节奏太快,有人吃不消绩效压力,有人在三个月试用期还没结束时就被劝退。
但也有人,在这种高压环境里快速成长,一步步闯出了新的天地。
麦麦提看着那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面孔,心里不是没有动容。
这就是时代的方向:温情可以留给个人,但制度,终究只认效率。
他一边安抚着那些依然挣扎的老同事,一边也在心里默默告诫自己——未来风能公司的命运,也必须学会适应这套规则,必须学会在变化里活下来。
就像这次去德国,哪怕前路再难,生产许可证也一定要拿到手。
这是他们仅剩的翻盘机会。
——
其实,就在这个时期,各级政府也在密集出台扶持政策。
科技部的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高科技计划、“九五”科技重点项目、“双加”计划、“乘风计划”……名目繁多,旗帜鲜明,仿佛到处都是机会。
可现实却是,电力体制改革步履蹒跚,政策条文空洞且反复,谁也吃不准标准。
本该是支持,反而成了扼住咽喉的枷锁。
谢世齐和马文斌迟迟不敢下狠手裁员,其中一条心思,就是想着能靠这些项目资金“搭个梯子”,哪怕晚死一步,也多争点时间。
他们咬牙申报了好几轮,结果连个立项通知都没影儿。
钱,拨给了谁?没人知道。
就连盯着这些项目最紧迫的王曦权,也不知道答案,只能干瞪着眼。
但很快,意外发生了——就在王曦权递交辞职报告、从体制内“体面退场”后,没想到,各种邀约忽地接踵而至。
有新成立的风电公司找上门来,请他做顾问;也有地方平台托人传话,希望他帮忙组建国产化团队。
其中一家,居然是电力系统下属的国企——龙胜公司。
这事,还得追溯到南高齿的那两台300kw国产风机。
当年外经部的李荣戎副部长在汕头考察,一眼就相中了那两台风机,拍着机舱壳子连声称赞:“就该做自己的设备!我们不能一辈子靠进口!”
不久后,就有电力系统内部的官员打电话联系王曦权:“别在外面小打小闹了,还是回电力系统做事情吧,你可以不在系统里待,但系统下面的企业,得有人懂这个事。”
王曦权执拗不过,于是去了龙胜。
但他也开门见山:“风电场的事我不插手,只想专心搞设备国产化。”
他是去了后才知道,龙胜公司“正好”拿到了“乘风计划”的一笔专项资金。
这算是老天给的一线机会。
他不敢耽搁,南下北上谈判、论证、敲技术方案,马不停蹄。
只是——
钱虽在账,人虽在场,但决定权并不在他。
上面一轮轮开会讨论,一轮轮推诿扯皮,最终什么也没拍下来。
王曦权摇摇头,只留下一句话:“做不成,就走吧。”
一语成谶。
离开龙胜后,另一家同样拿到扶持资金的国企——华源公司又向他伸来了橄榄枝。
他也去了。
但情况,依旧如出一辙。
领导们对他的方案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只是冷冷地“听着”。
没有表态,就是最大的拒绝。
王曦权苦笑了一声,转身就走:“不用了。”
多年后,他和谢世齐偶尔小聚,聊起这段往事,只剩下一声叹息:
“那个年代,大多数国企老板对风电设备制造缺乏兴趣,觉得投入大、回报慢,看不到短期市场前景,自然不愿意拿真金白银去冒险。
而风电设备制造,恰恰是一个需要巨大耐心和投入的产业。”
这,也正是他在国企系统里一再受挫的真正原因。
当然,凡事也总有例外。
那天,海滨重工起重设计院的院长吴俊然,邀请王曦权到海滨重工走了一趟。
车间灯光昏黄,钢材味和切割烟尘混在一起,老旧设备嗡嗡作响,气氛却带着种莫名的热气。
吴俊然领着他在车间里转,边走边指着一排排机床、焊机、龙门吊,神色颇为自豪:
“我们以前也请了些所谓专家来论证,全说我们海滨干不成风电整机知道。王总,您看看——您觉得我们能不能干成?”
王曦权没回话,只是低头看了看地上的油渍,抬头又扫了几眼那些蹲在角落忙碌的工人。
然后,他慢慢绕着车间转了一圈,最后停下来,声音淡淡的:
“其实能不能干,十分钟就能定下来。关键不是设备,不是人,只有一条——你能不能支配钱?要是弄不来钱,咱就别瞎耽误工夫了,我这辈子已经在倒计时了。”
吴俊然怔了怔,随即咧嘴一笑,压低声音问:“要多少钱?”
王曦权伸出两个指头,比了个大致的范围:“两千万到三千万。先买台机组来,拆了学,边做边改,得有人练手啊!”
吴俊然眼睛一亮,立马脱口而出:“有钱!”
话刚落,又像是突然想到什么,声音陡然压低,靠近了半步,悄声补了句:“现在没有。上岸就有——上岸就有钱!”
王曦权微微皱眉:“上什么岸?”
吴俊然咧咧嘴,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眼里透出一丝说不清的意味。
他看了看周围,确认没人注意,这才含混道:“风电这块,国家的方向是定了的。项目嘛,项目嘛,不看谁做得多好,关键是看谁先把路修对,船摆正。最要紧的,是渡口那边你熟悉!”
他话音压得极低,像在讲一个寻常不过的故事。
又顿了顿,低笑了一声,声音几不可闻:“这年头,走得早,不一定走得稳;但走得巧,路再窄,也有人帮你拓开。”
王曦权听着,没说话。
只是在那一瞬间,他忽然明白了,这年头所谓的“政策支持”,很多时候,并不是扶着最能干事的人往前走……
这天之后,王曦权没再犹豫,踏实的在海滨重工安定下来。
要想在风电设备国产化这条烂泥路上趟出一条道,光靠讲理、靠技术是不够的——他得找对人。
不久,他便给吴俊然带来了一条路子。
德国Fuhrl?nder公司,手里掌握着一套1.5兆瓦风电机组技术,因于公司重组,愿意出售。
在这个风机功率还用千瓦计算的年代,兆瓦级别,无疑满足了吴俊然“敢做敢想,要做就做大的”这种“一步登高”的心思。
只是德国Fuhrl?nder公司的报价远超于海滨重工的预算。
但这自然也难不倒豪赌风电前景与未来政策的吴俊然,他很快找到几个“特殊”的合伙人,用一种令人咋舌的速度凑齐了资金,动作之快,让王曦权都忍不住侧目。
钱到位后,王曦权于是摆出了两条清晰的建议。
第一,直接引进成套设计与制造工艺,签下合同,尽快派人过去,半年内便可拿到完整图纸,最快一年内实现首台样机下线;
第二,拿到图纸后,从头到尾根据国内标准和材料体系重构设计,按保守估算,十八个月到两年才能产出成品。
面对这两条路,吴俊然几乎没有犹豫,一锤定音:“立刻联系,立刻去德国!”
几天后,吴俊然与王曦权一同踏上了飞往德国的航班,准备亲自敲定这场引进谈判。
——
麦麦提是万万没想到,他居然能在德国柏林国际机场的出站大厅,远远看见了王曦权。
一瞬间,疑问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王老师怎么会在这儿?他身旁那个中年人又是谁?看着架势,自己似乎还是跟他们同一趟航班来的,可在飞机上怎么一点都没注意到?
麦麦提没有贸然上前,只悄悄摸了过去,拉低了帽檐,围巾遮了大半张脸,又戴着墨镜,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藏得严严实实。
他决定先偷听几句,看看能不能拼凑出点线索。
只见王曦权一边捶着腰背,一边随口感慨:“这一路倒真舒服,难得在飞机上踏踏实实睡了一觉……只是这头等舱,总还是有些不习惯。当年跑荷兰,哪有钱,都是坐的普通舱呢,还是挑的便宜的红眼航班。”
吴俊然咧嘴一笑,压低声音道:“今时不同往日啦,王总!怎么也得把最好的给您老备着,是吧,可不敢怠慢!”
“你这油嘴滑舌的劲头,倒是跟我以前一个学生很熟悉。”王曦权笑了笑,“有机会介绍你俩认识认识,他也是搞风机的。”
“哦,那可真得见见。”吴俊然笑着应了句。
两人走到行李传送带旁,吴俊然凑得更近了,声音压得更低,话里透着一丝郑重:“王总,这家德国公司,靠得住吧?不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吧?”
王曦权笑了笑,眼神里透出一丝笃定:“稳得很。我早在龙胜公司那阵子,就跟他们谈过技术引进,前前后后耗了一年。龙胜没引成,华源也没引成……”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了吴俊然一眼,笑着补了句:“结果呢,菜是被你吴总炒熟了,眼瞅着也要吃到嘴里了。”
吴俊然听得眉飞色舞,嘴里嘟囔着什么,声音却被传送带的轰鸣声盖了过去。
麦麦提在不远处听着,虽然没能听全,但这些细枝末节也足够他推测出大致情形。
“敢情是在头等舱,难怪我订票的时候客服说头等舱满了,只剩机尾的商务舱。”麦麦提暗自好笑,“看来这王老师是‘傍’了个大款啊。要是马文斌在这的话,估计非得吐槽上一整路不可。”
不过仔细想想,方才他们谈话的样子,八成也是冲着风机许可证来的……莫非,这就撞上了?
一念至此,麦麦提心里有些发虚。
若真是如此,这趟德国之行,只怕得多留点心眼了。
他正打算悄悄跟上,进一步确认,谁知等他取到行李,王曦权和那位吴总,已经搭上了出租车离开了。
麦麦提只好暗骂自己一声慢半拍,匆匆拦下一辆车,朝自己的目的地赶去。
由于VENSYS总部位于德国西南部、靠近法国边境的萨尔州诺伊克希,他第二天还要继续转机,因此今晚只能暂时留宿柏林。
他挑了一家临近机场、档次不低的酒店,想着也好为明天保存体力。
然而,就在他在前台排队办理入住手续时,眼角余光忽然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又是王曦权!
麦麦提心头一震,顿时停下了手里的动作。
他侧头望去,只见王曦权穿着一件深色外套,一手拿着电话机,似乎正在打电话,神色匆匆,直奔电梯方向而去。
麦麦提心里一动,连行李都顾不上收好,抬腿就想追过去。
可前台的服务员这时却叫住了他:“先生,该您办理了。”
麦麦提一时迟疑,回头看了前台一眼,又瞥了眼正前方——王曦权已经走到电梯前,按下了上行的按钮。
就在他稍一踟蹰的瞬间,只听“叮”的一声,电梯门已然打开,王曦权头也不回地走了进去。
电梯门缓缓合拢,只剩楼层显示屏上的数字不停跳动。
麦麦提站定在原地,只好无奈地收回目光,叹了口气,重新回到前台,把护照递了过去,一边办理入住,一边在心里自我安慰:没关系,都碰上两次了,既然是在同一家酒店,总归还能再遇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