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平了司彦带来的小风波,众人休息一日后,重新过上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内卷生活。

然,即便苏润人在学堂,都没少听村里人念叨今年天气古怪:

六月大火。

炎炎夏日,愣是一滴雨都没有下。

且清河省都是四月种豆,七月收获后,改种冬小麦,待来年四月份收麦,如此循环。

虽然豆子耐旱,但若是连着旱一个月,就算不死,也会减产许多。

眼瞅着过了初伏。

田地旱到干裂,柳林河水位日渐下降。

苏安福天天站在村口盼着下雨。

村人们昼夜不停,大半夜都要挑水浇地。

苏丰这个农官,更是急的嘴角都长泡了。

但大旱来临的前兆依旧十分明显。

整个清河省,上到巡抚孔邦,下到平民百姓,都提心吊胆的。

大旱在即,青阳知府陆平无心干别的。

即使力役册已经放在府衙书案上,他都无心关注。

甚至连力役和果醋坊建设都叫停了。

但一省官吏苦等十日,直到中伏,依旧没有等来甘霖。

无法,清河巡抚孔邦只能提笔写下折子,欲向熙和帝奏明地方旱情。

然奏折刚写好,天空一声巨响,暴雨闪亮登场。

久旱逢甘霖,所有人都在庆祝这场及时雨。

除了个别心虚的官吏之外,无人知晓隐藏在暗中的危机。

大雨断断续续下了三四日。

六月十五。

清河省之北,刚修筑三年的堤坝,突然崩溃。

大水奔涌而出,瞬间淹没良田无数。

几十里外的清河省城青云府,一夜之间就成了水城。

浮尸遍野,饿殍千里,流民无数。

清河巡抚孔邦立刻下令开放粮仓赈灾,亲自出面安抚百姓。

同时,八百里加急奏折送往京城。

而距离青云府较近的青泉府和青阳府,更成为流民迁移的首要选择。

******

六月廿一。

子时初。

正在书房挑灯夜战的苏润,正在做时务策。

眼瞅着只剩下最后一句就可以完成,然后上床休息。

外头却突然传来了‘咚咚咚’的疯狂砸门声。

还伴随着高喊:

“苏大人!苏大人!卫大人急令!快开门呐!”

破音之声从前院传出。

苏润一跑神,手下一撇撇过头,一张纸就这么毁了。

深夜来访,必有要事。

苏润放下毛笔去开门:“等着!这就来!”

但敲门声依旧急切。

苏润跑进前院时,东西厢房全都亮了。

苏行趿拉着鞋子,眨着惺忪的睡眼往院门口奔,看样子也是要开门。

苏丰则是边穿衣服边往外跑:“小罗,出什么事儿了?”

就在苏润打开院门的瞬间,县衙差役小罗迫不及待冲进来,喘着气急声道:

“苏大人,不好了!”

“清河决堤,把省城都给淹了!”

“现下大批流民正沿路往玉泉县而来,卫大人要你速回县衙议事!”

“决堤?!”苏丰大惊,拽着小罗就往外跑,只来得及留下句:“行子,你这几日千万别出门,家里就交给你了!”

苏行这些日子都陪着苏安福研究果树的事,的确很久没有出去了。

只眨眼的功夫,小罗就架着马车,把苏丰拉走了。

鞭声震震,尽显急促。

苏行的瞌睡虫瞬间被赶跑。

他脑子快速运转起来,开始盘算外出送货未归的货队,此时大概在何处。

苏润近日做题成谜,开门前一刻都在答时务策。

此时,听到这消息,他脑子里自动浮现出此事可以出哪些时务策,又该如何作答。

这么大的动静,张氏和李氏自也是醒了。

两人收拾好出来,就发现苏丰已经不见人影。

而苏行和苏润两兄弟则站在大开的院门前,一个拧眉,一个沉思。

“行子,润子,你们怎么了?”李氏的声音温柔中带着急切和担忧。

正好苏行盘算完货队位置,确认没有在青云府附近的,这才松了一口气。

而苏润被唤回神,还有点懵懵的。

闻声,他下意识回答:

“没什么!清河发大水了,水坝决堤,大批流民要过来……”

说着,苏润意识突然回归到了现实生活,惊呼道:

“大批流民?!”

“糟了!二哥,得赶快去告诉大伯!”

人要是饿到了极点,可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的!

原身七八岁时,清河省就遇到过一次大旱。

那时,隔壁村子被饿红眼的流民洗劫,听说还死了不少人。

偏大灾当头,易生民变。

熙和帝为安抚流民之心,减轻了所有流民因灾荒而做出的罪行。

如此,洗劫了一整个村子的流民们,最后也就是被流放边疆,变成军奴开垦荒地去了。

隔壁村子死去的人,就那么白死了。

苏润拔腿就跑。

苏行刚想跟上去,又想到家里只有妇孺。

万一有流民趁黑摸进村子,容易出事。

他强按下担忧之心,让家中两个女眷带着孩子守住院门。

自己则跑到对面人家,狂敲大门。

把人弄醒后,告诉他们流民要来,让他们赶紧去给其他人报信。

不多时,两个汉子开始挨家挨户敲门。

瞅着村子里不少人家亮起烛火,苏行回到院子,把门栓上。

又拿着镰刀,耙子进堂屋,交代道:

“大嫂、小芸,今晚你们带着孩子去耳房睡,我在堂屋守着,顺便等润子回来”

虽然两个孩子已有大名,但平时,家里人还是喜欢叫小名,这么多年也顺嘴了。

李氏和张氏现在哪儿睡得着,干脆都坐在堂屋等苏润。

另一边,苏润已经狂奔到苏安福家里,敲开了家门。

苏远河在外送货,苏远川在磨坊值夜,开门的是大堂哥苏远山。

苏远山披着衣服,正要问什么事,就听苏润急声道:

“堂哥,快跟大伯说,大批流民要到了!”

话落,村道上,也隐隐约约传来什么‘发大水’‘淹了’之类的话。

苏远山忙转身往堂屋跑。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这时候。

多活了几十年,见到过两三次天灾流民的苏安福,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远山,立刻组织村里汉子,守住所有村道,连小路也不能放过!”

“找几个人结伴出去,将这消息告诉周边几个村子,一起防守。”

“通知全村上下,没有接到官府命令,谁都不准接纳流民,也不准送饭送菜!”

“有想做善事的,把钱、物送到我这儿,到时一起捐给社仓。”

“还有润子,从现在开始,磨坊减量,该停就停,免得被饥民盯上。”

“如果能联系上远河、平安,就想办法告诉他们,让他们赶紧回来,别拖着好几车吃食在外头晃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