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过得一时芸香就来回话,“几位少爷,琛奶奶走了。”

苏茂谦忙问,“怎么样了?”

芸香忍住笑意把事情说了一遍,才回去向何氏复命。

曹承沛立刻挤眉弄眼,“好啊,你小子也学聪明了!”

苏茂谦老老实实道,“是惟生叔说,有事就找伯祖母。”

苏惟生毫不吝啬地竖起了大拇指。

何轩有些好奇,“茂谦,你啥时候这么敏锐了?”

连曹承沛之前都提议过去酒楼庆贺一番,只是被他和苏惟生制止了而已。

苏茂谦方才已听何轩复述过那个考生的故事,这会儿还有些后怕,闻言便摆摆手,

“敏锐什么啊?我自来不喜欢张扬,你们又不是又不知道。中个进士而已,又不是中状元,如此大肆庆贺,怪不好意思的。”

曹承沛道,“你这也算歪打正着了。”

苏茂谦腼腆地笑了笑,转向还在写写画画的苏惟生,“惟生叔,你在写什么?”

苏惟生递给他一张纸,“拿回去各写一篇文章,回头送来给大伯父看看。”

苏茂谦接过来一看,上面有十二道题目,关于赈灾、贪墨、政令通达、与外族通商和农业的都有。

“这是?”

曹承沛叹了口气,搂住他的肩膀,“这是那三个没人性的出的题目,老老实实写吧。”

三个没人性的,指的自然是苏惟生、岳西池与何轩。

昨日榜单出来之后,岳西池就过来了一趟,与他们商议了一下殿试有可能出的考题。

苏惟生道,“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我觉得不会脱离这几个方面。最有可能的就是政令通达。”

苏茂谦十分诧异,“今年陇西贪墨案闹得这么大,很有可能的不应该是前两项吗?”

苏惟生但笑不语,“你记着就是了,离殿试还有几天功夫,加把劲。”

于是后面几天,苏惟生几个都在奋笔疾书。

苏正良每日下了衙,等待他的就是一堆文章。

好在他并没劳累多久,二月二十八就到了。

殿试在太宸殿举行。

因为要面见皇帝,不能殿前失仪,这一日天刚蒙蒙亮,苏惟生三人就起床,换上提前准备好的衣裳,互相看了看,确定没有不妥之处才出了门。

殿试是黎明时分入场,经过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一系列流程之后,这才把殿试题目发了下来。

各人的位置是按照殿试时的名次排的,赵怀瑾身为会元,坐在第一排最中央,与金銮殿上的熙和帝正好相对,苏惟生与岳西池则在左右两边。

赵怀瑾和岳西池么,熙和帝是知道的,前者是赵尚书的长孙,名动京城的才子。后者是恩师宁老太爷最喜欢的外孙,倒没想到是这么一位芝兰玉树的翩翩公子。

然而他最好奇的,却是位居第二的苏惟生。无他,年纪太小了。

一般来说,读书人六七岁启蒙,读《三百千》打基础就至少要花两三年时间。然后把四书读通,接着是五经,总得用个六七年吧。

这时候才能去参加童试。

如果府试能一举得中,十六七岁的童生已经十分有出息了。

后面若继续一路顺利,考上进士,那也要二十五六岁。

像二十一岁的赵怀瑾和十九岁的岳西池,已算是凤毛麟角。

所以放眼望去,殿内大部分都是三四十岁的人,五六十的也有,只得一两个。

说句题外话,通常来说,要不是文章特别出色,五六十岁的举子朝廷是不会录取的——年纪这么大了,能为朝廷效力多少年?

倘会试取中的考生有半数以上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朝廷如何派官?万一经不起外任的长途跋涉,走到半路就一命呜呼,不是白白浪费进士名额吗?

像苏惟生年纪这么小,面容还十分青涩的,就更是少见了。

十六岁,别人都还在为考秀才而奋斗,他却已经中了进士,马上就要入朝为官了。不光仅次于赵怀瑾,容貌气质还都十分出色。

思及此处,熙和帝又朝殿内望了一眼,竟又发现了好几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他掩住眸中惊异,低下头翻开官员准备的考生资料。

头一张自然是会元赵怀瑾,熙和帝直接略过,翻到了第二页:苏惟生,十六岁,原籍南陵郡博阳府平宁县,何年何月成为秀才、排名第几,何年何月成为举人,排名第几。

然后县案首、府案首、院试第二、解元、会试第二的字样映入眼帘,熙和帝震惊的同时又深感惋惜。

怎的院试和会试只得了第二呢?若全都是第一,此次殿试他甚至可以连文章都不看,直接点苏惟生为状元!

试想一下,一个出身农家、年仅十六的六元及第,传出去该有多轰动啊!

而且,院试算得什么,此次范伯寅和潘远洋若取了他为会元,加上前头的解元和今日的状元,三元及第也是本朝头一个啊!

熙和帝气不打一处来,这范伯寅脑子是怎么长的?他是需要吉兆没错,但赵怀瑾他是世家出身啊!如今那些老家伙的权力还不够大吗?还要为他们添一层风光?

想到这里,熙和帝深深吸了口气,将潘远洋和范伯寅在小本本上重重地记了一笔。

随后他又忍不住将目光落在苏惟生脸上,仔仔细细地打量了起来。

大眼睛、高鼻梁、面庞白净、下巴还有些圆乎,目光温和,神情专注,举止从容优雅,身穿一件月白锦袍,袖口绣着一丛茶花,青玉冠束发,安静地坐在那里,显得静谧而美好,又透着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熙和帝更吃惊了,这明明是个风采卓然的世家子,怎可能是寒门出身?

资料上明明写着,其父祖都是平宁县清水村的农人,其祖父只有四五亩薄田,其父后来倒是挣了些产业,但苏惟生这一身风仪,又岂是一个农人能养出来的?

再往众考生中扫了一眼,熙和帝不禁心情大好——若不是大魏钟灵毓秀、若没有自己二十年励精图治,今日如何能出现如苏惟生这样卓绝的少年?

而且这等少年还不止一个,可见是国家兴旺之兆啊!

就在这一瞬间,朝政混乱、陇西贪墨案和民乱带来的阴影一扫而光,未至五十便深感精力不济的熙和帝精神一振,已有些混浊的双眼中绽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