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37章 收拾局面

长孙无忌当然知道,站在李世民的位置上,即高兴世族的下场,又不惧于李佑的谋逆。历史上在先皇还活着的时候,儿子敢造父亲的反,那都是天理不容,人神共愤的。

不是所有的帝王,都叫李世民的。

当李世民醒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李佑的失败。在李世民眼里,李佑的谋逆,不过是小屁孩儿的过家家而已。

见李世民沉浸在喜悦中,他连忙说道:“太上皇啊,您还是快想想办法吧,齐王不足为惧。右贤王八十万大军,可是实实在在的杀入了关内,要不了多久,就能兵临长安城外。”

“一个应对不当,我大唐有倾覆之危啊.”

“哦,对了,你不说朕差点忘了,这右贤王才是心腹大患。”

李世民沉吟了一阵,随后吩咐道:“你马上去招李靖还有房玄龄,让他们速来大明宫。朕要在紫辰殿见他们,还有侯君集,朕要知道长安城现在的兵马情况。”

“是,太上皇。”长孙无忌振奋的应了一句,随后匆匆离去了。

当日下午,大明宫不断有侍卫派出,前往各家府邸传讯,不但是房玄龄、李靖、侯君集,还有赵王李元景、鲁王李元昌、江夏王李道宗等宗室亲王和军方大佬,纷纷前往见驾。

李世民无比庆幸,幸好他沉睡的时间不长,只有一年时间,朝堂和军中势力基本上没什么变动。除了一个掌兵的程咬金被祸害的够惨,做了三姓家奴之外。

其他和李世民并肩作战的那些老兄弟们都还在,最起码还能喘气儿。

若是真睡个三五年,别的不说,就李靖、房玄龄、李道宗这些人基本上都驾鹤了。

在这种泰山压顶的危机时刻,李世民的苏醒,给了大唐高层巨大的信心。众臣都是无比激动,纷纷向老主子述说着自己的心声,李世民也是感慨万分,温言抚慰。

短暂的君臣相会后,李世民迅速布署。

一条条圣旨发出,一队队人马开出长安城,冲向四面八方。仿佛有一张无形的大手,将李承乾留下的烂摊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收拾起来。原先噪动的长安城,也悄无声悄的安定下来。

虽然最底层的民众依然混乱,但高层的人心却安定下来,核心风向渐渐的在转变。

当然,李世民一方面是在宣告自己的回归,团结一切力量准备应对右贤王的南下;另一方向,也是布署军力,调整官员,安排人手迅速占据世族西逃空缺出来的力量。

他不但要应付突厥人,还要趁此机会,将世族门阀彻底从中原大地赶出去,把数千万大唐百姓从沉重的负担中释放出来,重新铸造一个坚若磐石,完全属于李家的大唐帝国。

今日正好是中秋佳节,太液池边的望仙台摆下了丰盛的宴席,不少亲王公主参与。

李世民的苏醒,也给了皇室巨大的惊喜。

安康公主和晋阳公主,更是扑在李世民的怀中痛哭不已,不断述说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李承乾坐在长孙无垢身边,看着这难得的聚会场景,暗暗摇了摇头,拥有的时候不知珍惜,失去了才知宝贵。这些龙子凤孙,没有了李世民的庇护,有时候连臣子们都不如。

其实不单单是皇家,寻常百姓家又何尝不是如此。父母在,兄弟姐妹是血浓于水的手足骨肉;父母一去,就成了互相攀比、捧高踩底的亲戚,各有各的家庭,谁会去无条件的关心对方?

当年高阳的死,的确是起到了震慑的作用,吓到了不少养尊处优的皇子公子们。一个个都一改往日骄横跋扈、颐指气使的作风,行事也低调起来,做人收敛了不少。

现在看到李世民复生,一个个的,都像受尽了委屈的孩子,痛苦流涕。

不过还好,多数人都知道,李世民毕竟老了,就算醒过来,也终有离去的那一天。而且还有皇太后在,若是他们告状,不是明摆着给太后上眼药吗?

很多人只是表达想念之情,却不敢胡乱说话。

李世民死而复生,看到自己满堂的儿孙,也很是高兴,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与妻妾嫔妃和长孙无忌、李靖等少数几位老兄弟们欢饮畅谈,不再聊军国大事,而是叙起了往日的峥嵘岁月。

直到明月西歇,众人散去。

李世民叫做了正准备离开的李承乾,两人回到了绫绮殿的书房中。长孙无垢知道这父子俩人有要事谈,准备了一些瓜果密饯和茶水后,就撤去了所有下人。

等到房内只剩两人的时候,李世民神色严肃的看着李承乾,直看得他心里发虚,面容涩涩的时候。

“承乾,朕知道,当初为了打败颉利,把你送入草原是朕的不对。甚至因此,让你卷入了草原的乱战之中,最后流落西域十六载,致使你错过了最佳的学习帝王之道的机会。”

再次醒来,李世民仿佛也看开了很多,温言道:“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有些就连朕也没有料到。朕倒下的太快,也留下了太多隐患,大唐内有世族为祸,外有突厥猖狂。”“你这一年来,独自支撑,也很是不易,不管是非曲直,朕都不怪你。”

李承乾心里暗赞一声,果然不愧是天可汗,长孙无垢觉得李世民会责怪自己。但李承乾却认为,无论是做为一个死而复生父亲,还是曾经的大唐帝国的主人,李世民都不会太过苛责。

死过一次的人才会知道,生命有多宝贵。

那些寻常人视之如命的权势、地位、名望和富贵,都是过眼云烟,只有亲情和健康,才是最珍贵的。

“父皇,您这么说,真是让儿臣惭愧万分。”

李承乾一脸愧疚的说道:“儿臣接位这一年来,无一刻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修战事、止兵戈、团结兄弟、信任父皇留下的老臣们,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守成的方略。”

“无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才导致了四面楚歌的情景。总之,都是儿臣的错,儿臣愧对了父皇的信任。”

李世民眼神一闪,忽然道:“高阳这丫头都被朕宠坏了,竟然干出了私通和尚,败坏皇家名誉的事情。不过还好,她尚知廉耻,知道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以一死来洗涮自己的清白,倒不愧是朕的女儿。”

“父皇.”

李承乾脸色一僵:“都怪儿臣没有照料好,不然.”

“罢了,她的事情都过去了,不提了,辅机和朕说,李恪率一万大军叛逃大唐,去了西方,朕想知道,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

呃.

李承乾这才明白这来,高阳的事情不过是虚晃一枪,李世民真正关心的还是李佑。

于是把当初发生的事情挑着‘重点’说了一下,随后直接道:“父皇您知道的,当初您为了大唐的千秋万世计,把雪域高原分成数十份,给了宗室和诸位亲王。”

“让他们永镇高原,替大唐守好边疆。”

“可他们嫌弃雪域苦寒之地,都不愿意去,您一病倒,他们都不服儿臣,也不听儿臣的,联起手来抵制您定下的封藩之策。”

“这其中又以三弟为首,联合五弟、六弟和七弟,他们以后宫的杨妃娘娘为纽带,在朝中有岑文本和萧禹等前隋遗留的老臣,在军中有柴哲威、孙荣等军中将领为羽翼,隐有和朝庭对抗之意。”

“甚至还有人暗中收买蜀地的蛊师,欲对儿臣下毒手。是以在发生行刺侯君集之事后,朝中众臣就准备弹核李恪”

“哼,此人是谁?真是找死。”

李世民上次就是被人暗算,是以对此极为敏感,闻言愤然起身怒道:“这些人真是胆大包天,对于胆敢弑君之人,无论何人,都应处以极刑,诛其九族。”

“父皇不用担心,父皇留给儿臣的百骑司和锦衣卫也不是吃素的。再说后来此事都化解了,父皇也不必再追究了。”

李世民一怔,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他知道,敢对皇帝下毒的人,所谋必然是帝位,不是李恪就是他身边的那些人,甚于宫里的杨妃都有可能,根子还是朝中的权力之争。

李世民思虑了一会儿,皱眉道:“若是朕没料错,行刺侯君集的应该是胡人,朝中弹核李佑的是长孙无忌吧?”

唔.

李承乾脸色一怔,有些不敢置信的看向李世民,这千古一帝就是不凡,政治敏锐度极高,仅仅只是听他介绍的一些形势,就能堪破雾障,直达问题的核心。

“哼”

李世民见折服了儿子,自若的一笑:“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就是如此。朕即然把江山交给了你,你自然应该为了维护社稷而巩固权力,那些不属于皇权一系的力量,理所应当的要进行打击和消弱。”

“侯君集和长孙无忌是你的两条臂膀,他们出手正合其理。”

“何况,侯君集是个武夫,也玩儿不出什么新样?贞观三年的时候,他就用过这招来对付李恪,杀了程蕴良,现在也不过是故伎重施。炮制一出模棱两可的刺杀案,再由长孙无忌在朝堂上呼应。”

“你这个皇帝在顺水推舟,李恪用了二十年营造出来的势力自然土崩瓦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