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1191章 李言的感悟(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91章 李言的感悟四

统一必然带来整体实力的强大,个体实力的衰弱,战国七雄合起来的实力是统一的秦帝国的不知道多少倍。

大国内部的制衡和勾心斗角,盘根错节的关系和内部倾轧,各种复杂到让人头皮发麻的牵制措施,足以让这群各怀鬼胎的乌合之众,根本就没有精力去发动对外战争。

只要大明不断加强国力,草原上的部族无机可趁,他们自然会为了自身的强大而互相吞噬。草原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生态体系,一种游牧民族特有的文明。

相互征伐是天性,基本上不可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临近统一的时候,或者已经统一之后,稍遇变故,就会土崩瓦解,继续周而复始的重复这一过程。

打不打,都是那样儿.

若是不打,他们自己也会陷入混乱当中,反过来,你要追到草原上,还容易促使他们暂时放弃分歧,共同御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道理,不光中原人知道,草原上的人也懂。

面临中原王朝的征伐,原本损失在‘促进统一’上的力量,就会倾泻到来犯之敌身上。等于是中原王朝白白的牺牲自己,来承接那些本就会消耗的力量。

三千年的历史,早已说明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生相克,轮流主宰天下沉浮,谁也别想彻底把对方给消灭掉。

即然这样,那又何必要大动干戈,动不动就举全国之力伐之,纯粹是在做无用功。

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学着汉朝联姻,学着隋朝分化,学着唐朝羁縻。只要自己治理好王朝,加强自己的内功,不断提升国力,让北方游牧不敢南犯就可以了。

事实证明,时代的发展,会自然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

进入工业时代后,这些依仗弯刀铁骑和强弓硬弩的民族,自然而然的被历史淘汰,载歌载舞,成了大国的蓄牧养植基地和农产品供应示范地,再也威胁不到中原王朝。

忧虑的是,没有了游牧,从大海上开来了西夷。用坚船利炮,再次轰碎了这个国家,又拉开了大国争锋的序幕。

李言甚至都有一种怀疑,当有一天,地球一统,天下一家的时候,人类又要对付外星人。

说来,李言有时候发现,历史也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大明和大宋何其之像,大宋和辽朝金朝打了一辈子,最后便宜了蒙元;而大明和鞑靼瓦剌打了一辈子,最后便宜了女真。

南宋涯山海战,宋军绝望之下,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超过十万众的南宋军民,包括皇帝、太后、丞相、官员、士兵、妇女、百姓,不愿服从残暴的蒙元政权,纷纷蹈海自尽。

明朝末年,面临同样的神州陆沉,情势还没有南宋危急的时候,大明的官员和臣子们,又是怎么做的?他们要有南宋军民百姓一半的志气和汉家儿朗的尊严,大明都有得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虽然都是亡国,两者面临的形势却是截然不同。

宋朝被先后在北方兴起的辽和金经过数百年持续蹂躏,只剩半壁江山、苟延残喘。而明朝呢,崛起于北元腐朽没落时期,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直到末期,还掌握着整个中原。

宋朝是地狱级难度,要面对的是横扫欧亚,几乎打下整个大陆,灭国无数的不世强者成吉思汗,还有他麾下的那支不败骑兵。宋朝能抗过他几波打击,撑到最后,已经是殊为不易了。

明朝面对的仅仅是东北一隅之地的金朝后裔女真一族,是自己亲手养大的狼崽子。

在国破家亡之际,丢了山海关之后,文臣们打开城门缚手请降,剃发称臣,易服移冠;武将们不做抵抗,直接投降,为虎做帐。面对仅仅二十万兵力的满清骑兵,任由对方秋风扫落叶般的平定了整个天下。

是什么导致了同样的血脉,沦落在同样的处境,却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国家也遭受到不同的待遇?

宋朝的皇帝们虽然窝囊软弱,可甚少有残暴不仁、心狠手辣的。宋徽宗一个亡国之君,你可以指责他无能废物,却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宽仁的帝王。

麾下诸多大臣几起几落,却甚少举起屠刀杀之的情况。

这样宽厚的风气,上行下效之下,百姓感恩,这才有了类汉之亡而复起。偏安一隅也再度传了九帝152年的国祚,最后等不到蒙元生变,被灭亡时,还留下一曲传之千古的绝唱。

同样是汉之衣冠的明朝,却截然不同。

国家危亡之际,辽西军头养寇自重,导致纵虎为患;北地豪商私通敌国,大发横财;南方士族勾结倭寇,劫掠乡里;京中百官,刮地三尺,贪婪无度;四方百姓苦苦哀嚎,民不聊生。面对内忧外患,臣子们想的不是平息内乱抵御外敌,而是加紧敛财。先迎闯王李自成,后投女真多尔衮,头发一递,官服一换,摇身一变,成为新朝的开国功臣。

个个争先恐后,取悦新主,恨不得把崇祯给捆了送到满人面前;人人出谋划策,智计百出,帮助女真人统治华夏,生怕明朝死而不僵,卷土重来。

为何大明和大宋,有如此大的不同,恐怕原因还要从开国之初找起?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跟着自己的老兄弟们虽然受了些委屈,大都能平稳落地、安享富贵、颐养天年;朱元璋则兴起大案,把一同打江山的老兄弟和功臣全都处死。

就算是退休致仕的也招回京城,迁连进去,更有甚者,砍头剥皮,诛连九诛,斩草除根,冤死者无数。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是只靠老朱一个人的功劳。就算没有他,陈友谅和张士诚也未必不能把这事儿给干了。何况,化家为国,荣登九五之尊,子孙尽皆为王,这么大的回报,也足够了。

那些刀山火海趟过来的功臣们更是付出了一辈子,哪一家没有父兄子弟战死沙场、为国捐驱。

就算国家太平后骄横跋扈,有些瑕疵,一时收敛不了匪气。那么犯到哪条治哪条,实事求是就行。

不指望能网开一面,也不能罗织罪名,处置太过。

执法要有法可依,过于宽纵不行,滥用严刑,层层加码也不行。这些骄兵悍将开国功勋,或许有杀头的罪,却没有诛连九诛,连子孙后代也不留,血脉被断绝的理儿。

这些都是功臣,再造汉家衣冠,恢复华夏正统的人物啊!

被老朱如同屠猪宰狗一般,动辙剥皮食草、凌迟处死、夷其三族、诛其九族、妻女充入教坊司、子孙后代永远为奴。与其这样,当什么功臣啊,连普通百姓都不如。

普通百姓尚能苟且偷生,做了朱家功臣,反而要死无葬身之地,连累子孙后代。

李言都觉得无法接受,他是没穿越到明朝。

若真是回到老朱那个年代,他死活都要阻止,肯定要和老朱站到对立面,暴发激烈的冲突。

说实话,李言所在的大唐贞观年间,也很少见到这些酷刑,一个腰斩,就已经很重了。至于凌迟、剥皮和诛族,更是鲜见,甚至李言都没有听说过汉家王朝有这么重的惩罚。

总感觉这是奴隶制时代的产物,在李言有限的印象中,在此之前,大规模出现这种刑罚,还是东周末年,秦朝严刑俊法的时代,后世也就是雪域高原那些原始部落中存在。

很难想象,这是千年之后,更为先进,拥有璀璨文明的大明朝所施行的酷刑。李言都有些奇怪,老朱一个赤贫出身的农家子弟,从哪儿学的这些陋习?

莫非是元朝统治遗留下的产物?

赵匡胤强干弱枝,重用文臣武将,派出臣子们镇守各地;而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把整个江山,都当成了老朱家的庄子,只要是流着他的血脉,人人有份儿。

只要是他的儿子,每人都能封得一块领地做威做福,每年国库还要发下数万两的薪奉和各种补贴。而朝中官员,哪怕做到正一品,月奉也不会超过百石。

他的儿子犯了罪,哪怕是杀人取乐,也不过被训斥两句。

而百官贪得超过六十两,便要剥皮食草,全家连坐,这种对待儿子和外臣的标准,着实有些太过双标了。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臣子,面对这样的君王,谁能忠君报国?

谁又愿意为了这样的君王而死

朱棣靖难成功后,把洪武一朝仅剩不多的臣子和建文朝旧臣大都弃之不用,连大哥朱标一脉的子嗣也全都处理了;而赵光义继承兄长皇位后,不但善待开国的功臣,就连大哥留下的子嗣也没怎么下手。

斧光烛影暗喻是赵光义贪图帝位,杀了哥哥赵匡胤。

在李言看来,赵光义贪图帝位或许有之,可弑兄之举,纯属子虚勿有。只从赵光义如何对待大哥的子嗣们就知道,若是赵匡胤真是赵光义所杀,那赵匡胤的子嗣们是一个也留不下来的。

杨广就是这么干的,李世民也是这么干的,朱棣还是这么干的,杨勇、李建成和朱标的儿子,没留下一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