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章 李言的感悟五
历史上赵光义并没有对哥哥留下的子嗣们下手,足见其内心坦荡,问心无愧。
就算这样,能留下这些隐患,古之帝王,也没几人能做到。
虽然赵光义对这些侄子们也不忧厚,可处在瓜里李下的嫌疑中,赵匡胤的子孙地位过高,只能激起他们的不甘之心。处在皇帝的位置上,赵光义很轻易的可以算计他们。
让他们陷入谋反之中,然后明正言顺的诛除掉,任谁也不会说什么。
可赵光义没有,他压制侄子们的地位,并不是为了心中块垒和防范。做为帝王,只要心中稍有不安,觉得侄子们是隐患,赵光义就会想办法除去他们。
这对一个皇帝来说,太容易了。只需稍稍皱皱眉头,就会有无数的谄佞臣子帮你把事儿做了。
留着他们,比杀了他们,更艰难,也更不容易。
唯其如此,才见赵光义为人光明磊落,其胸襟格局更是宽广无边,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
李言如今也是大国帝王,能站在赵光义的角度看问题,自然能看到赵光义为了保护侄儿们的一番良苦用心。当然,这份宽容大度和慈悲之心也没有白费。
天道轮回,靖康国变之后,赵光义的子孙们被金国一扫而空。
赵匡胤的子孙重新撑起了大宋的江山,立起了赵宋的宗庙,使得大宋又延续了一百五十年。若非蒙元天命太强,真要北地大乱,宋氏还能再造乾坤。
一饮一啄,冥冥之中,自有因果!
这一路巡着脉络捋来,就能知道大宋和大明的区别,也能知道两国在亡国之时,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在两国立国初期,两位雄主的做法就完全不同。
若是仁宗朱高炽寿数长一些,或许能稍稍纠正。可惜,大胖的早亡,是大明最大的损失。
败坏的风气,也没有了更改的机会。
善良、仁慈和宽容,能起到的作用浅移默化,是刻在灵魂和思想上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在关键时刻能起大用,绝对不是迂腐且无用的。没有一定的眼光,根本看不懂这些。
而杀伐、狠辣和阴毒,虽然见效极快,却是负作用无穷,早晚有一天会反噬到自己身上,造成巨大的恶果。
老朱自己手段凶残,却希望随着自己一死,这些酷烈的手段消失在世界上,自己的儿孙能以仁治天下,收扰天下官心民心,达到天下大同,怎么可能?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能指望儿孙会做到。
贪官要奸,清官要更奸!
一个以仁厚而治天下的君王,不知道要比杀伐治天下要难多少倍。
没有霹雳手段,难行菩萨心肠。
没有超凡脱俗的智慧和统御天下的能耐,哪里能有机会用仁慈普渡众生?
建立在杀伐基础上的仁慈,是牢固的;没有杀伐支撑的仁慈,是不可持久的。不行仁慈只行杀伐的帝王是无能的,拥有杀伐还能仁慈的帝王,才是伟大的。
只有绝对的强者,才能做到宽容仁慈,还能把天下治理好。
说到底,还是出身不同,理念不同;治理天下,维护江山的视角不同,最后的处理手法也是南辕北辙。
李世民出身世家贵族,赵家兄弟出身也不低,均受到良好的教育,智慧超群,大气磅礴,胸怀天下,眼光长远。有足够的自信能够驾驭好天下,更愿意与士大夫共掌天下。
老朱时常挂在嘴边的与百姓共天下,说的好听。
也很容易引起百姓的共鸣,对他产生认可,其实真正的琢磨一下,就知道全是扯淡。
所谓的与百姓共天下,就是老朱家独掌天下。
自古王朝谁离得了百姓,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哪来的王朝稳固。可是百姓和皇权离得太远了,也太过分散,无论见识还是力量,都难以与皇帝‘共天下’。
更无法参与到治理国政的事情上去,如何共天下?
最后也不过是空谈尔。
普通百姓是王朝的基石,他们不需要与皇帝共天下,只需要朝庭提供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让他们平安生活,一家老小,守着一亩三分地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就心满意足了。
若是朝庭能时不时的照顾一下,不要让外面的敌国和内部的权贵肆意的欺辱。轻徭薄赋少发些劳役,不要敲骨吸髓的压榨,他们就已经是生在盛世了。而读书人,就是百姓中的精华;世家大族,又是读书人中的精华,与士代夫共掌天下,其实就是与百姓共掌天下。老朱偷换了一下概念,就显得格外的伟光正。
卑天下而尊一家一姓,独占了整个大明。
若是大明真的与百姓共天下,那在大明亡的时候,为什么百姓不站出来维护,士大夫也弃之如履。
还是李靖有句话说的对,当整个草原都变成颉利一个的草原,那战争也就成了颉利一个人的战争。大明上下都把天下看成是朱家的天下,那大清取代大明,也就和外人无关了。
即然无关,那谁还会拼着命的出来守护,做谁家的官不是做,做谁的顺民不是活着?
人心不附,这是大明没有像汉晋唐宋一样死而不僵的根本原因。
从浩荡的历史长河来看,大明是开了历史的倒车,治理方式也格外的原始和落后,透着一股小家子气。到汉唐时,统治者已经开始注意到,气节和仁义在维持统治、治理天下中的重要作用了。
到了明朝,又开始行霸道,动用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了。
和李世民、赵匡胤相比,老朱父子还是出身太低,见识有限,不把读书人当人看,自然也不在乎精神文明的建设。更不明白,这些无形的东西,就像一个人的魂魄,对王朝有多重要?
一旦没有了精神、信仰和灵魂,小到一个人,大到一家国家,哪怕疆域再广,国力再盛,体魄锻炼的再强健,也不过是沙上的浮塔、空中楼阁,难以持久。
终究是认知不足,朱棣始终把草原上的异族当成心腹大患。孰不知,真正的隐患在内而不在外,一个人或者国家真正的敌人从来都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晋朝若不是内部不靖,何来五胡有机可趁;唐朝若不是隐患未除,何来五代十国的历史重演;宋朝若不是只顾强干弱枝,防军中大将远甚于外敌,何来靖康之耻?
明朝若不是自己腐朽不堪,小小女真,又岂能凌驾于泱泱大邦之上。
哪有什么外敌,真正的敌人从来都是自己。是自己心中的私心、恐惧、欲望和贪婪,限制住了自己的脚步。防自己人更甚于外敌,宁可自毁长城,便宜外人。
只要君臣一心,君爱民来民拥军,再强的外敌也只能干着急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真正的驭外之策,就是宁靖已身。
后世的中原,凭着落后孱弱的基础工业,照样打赢世界头号强国带领的联合军,让全世界不敢小看华夏,靠的是什么,就是军民一心,团结一致。
胜就胜在十几亿人劲儿往一处使,心往一处用,拧一股绳,这才让最强大的工业国望而生畏,最终选择了妥协。若是仅凭武器和综合国力,是吓不退鹰酱的。
真正让鹰酱畏惧的,是那十几亿颗滚烫的,紧紧抱成一团的不屈之心。
有强大精神信仰和傲然风骨的国家,与徒有其大没有内核儿倚仗霸道的国家是不同的。
李言要重朔大唐的正气雄风和凛凛风骨,追赶强汉,给江山社稷注入一道强劲的精神灵魂,让大唐如大汉那样屹立在历史长河中,不但要妥善的解决世族的问题。
最重要的一关,就是要面对玄武门之变。
在李世民有生之年,李言会替李建成翻案,逼迫李世民下罪已诏,承认自己杀兄弑弟的错误行径,以此来改变玄武门之变带来的血腥霸道和杀伐酷烈之气。
天地自有正气,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功是功,过是过。
虽然这对李世民来说,是十分难以面对的,可即然当初你干了这种禽兽不如的腌臜事儿,就要面对旧日伤疤带来的难堪,隐太子李建成,需要一个交待。
天下人,更需要一个交待,这也是李言纠正风气的必然,再铸大唐魂魄绕不过去的一环。
这是李言在十多年前,冒充李建成之子时,就隐隐产生的想法。他知道,做这种纠错的事情比重新打下一个江山,还要难,可这却是高维国度的必经之路。
如今,他已经有能力可以办到这些了。
现在,李言常常对李世民的身体调养,就是为了让他有一个好身体来面对这些事情。李言觉得,若是李世民在有生之年,下一个罪已诏,为自己的兄弟平反。
非但不损天可汗的威严,反而还会让他的形象更加高大和升华,有可能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帝王。如此帝王镇压之下,大唐的寿数,也必然随之延长。
要知道大汉亡而复起,就算三国乱战,也撑了足足一个甲子,这才是死而不僵。
只有深深的扎根于人们心中的帝国,才会让人们始终留恋,不忍失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