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章 李言的感悟三
投降不过是早晚的事情,只是他们需要一个体面的转折,不能像一个窑姐儿似的,太过下作了吧?
这不单单是渎书人的脸面问题,更是大明风骨的问题,给他们一个台阶,也是为了维护朝庭体面。满朝都是见风使舵,贪生怕死,趋炎附势的小人,就算皇帝也会很难堪吧!
朱棣完全可以学习李世民,虚怀若谷,潜心纳谏,以三顾茅庐的明君之诚感之,以苍生福祉家国天下的大义请之,双方默契,各取所需,上演一出明君贤臣的典范。
无论是臣子,还是君王,都会青史留名,传之千古,何乐而不为?
要是李言的话,绝不会杀方孝孺,无论他的言辞再激烈,立场再坚决,对自己的态度再恶劣,李言也不会杀。一来自己确实是藩王造反,理不在自己。
说破了天,也不会在史书上记载顺位继承,人家没错。杀人容易,曲理难,堵住悠悠之口,更是难上加难。
二来,自己要的是天下的实惠,有了江山,那些文臣们,早晚要给自己来拉磨。
他们的根骨,就是整个民族的气节,自己要想尽办法的去维护。这正是汉家天下延绵长久,无论多少次沉浮,始终能再次崛起,屹立世界之颠的核心力量,自己决不容许它毁在自己手中。
这样的人能舍下十族去维护旧主,将来有一天,自然也会刨肝沥胆忠于自己。以后的朝庭若都是这样宁死不屈的硬骨头,那异族想要凌驾于华夏之上,就是千难万难,门儿也没有。
就算明朝灭亡,他们也会学习南宋,宁可背着小皇帝投海,也不背弃君王和国家。
弊有多大,利就有多大,而朱棣却看不清这个道理。
魏征给李世民和贞观治世带来的好处,远远大过了曾经给他带来的伤害。
对方孝孺要多些耐心,这个体面不是给他个人的,而是给全天下读书人的,尽而反哺到自己身上。
他辱就让他辱,他骂就让他骂,厚着脸皮让他说。
等他说累了,说完后,再以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去欺之以方,时间久了,他自然会就坡下驴。
退一步来说,即使始终收服不了方孝孺,可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折节相请,也能起到千金买马骨的效用。感动不了方孝孺,也能感动其他的读书人。
最后哪怕少了一个方孝孺,朝中也会多上无数的方孝孺。
更何况,时间久了,次数多了,文臣武将、天下百姓和读书人也会知道,皇帝为了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付出了多少。以帝王之尊屡次向方孝孺低头,正是皇帝以天下为公的典范。
方孝孺却依老卖老,不依不饶,抱残守缺。
整个舆论就会转向,世人就会觉得方孝孺太端着了,以臣压君,非贤臣所为。民心也会倒向皇帝,整个舆论的压力就会给到方孝孺身上,让他进退两难。
最后方孝孺若是不低头,就会和他背后所代表的读书人和天下民心分开。
此时的方孝孺,失去了背后的人心,就没有了神灵附体。
他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臣子,处不处理,怎么处理,影响都不大了。也不会因杀他一人,而折了整个民心和气节,这不是比朱棣的诛其十族更有用吗?
去其弊,取其利,怎么算,皇帝都不会亏的.
朱棣一生五征漠北,大部份时间都是在军营中度过的,最后马革裹尸,战死沙场。
大概他自己也知道,文臣仕子们不待见他,就连影视剧中,他也经常甲胄在身,要么就是一身便袍待在后宫或寺庙里,甚少在大殿中朝会或者和臣子们议政。
这个君臣关系,也着实是有些紧张。
臣子们聚笼在大胖身边,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隐诲的表达对朱棣的不认同和排斥反感。也是,被人按着头胪吃米田共,还要说香,谁他么的受得了?
朱棣对此心知肚明,武将出身的他,也不喜欢这些文臣,治理天下又离不开他们。
所以朱棣以征讨胡虏的名义,常年带着大军在外面转悠,就是不想待在京城里。
在李言看来,朱棣多年征战,其实也就那样儿,并没有为大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即没有开疆扩土,也没有为朝庭增加收入,还没有下西洋为大明带来的好处更大。
最大的好处,大概就是为自己赢得了身后名,稍稍洗刷了一下篡位谋反的臭名声。
老朱从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到四十岁的时候已经打败张士诚和陈友谅,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在应天府称帝,建国大明。
朱棣四十岁起兵靖难,抢过江山后,此后余生,多次领兵征伐漠北,打了无数的仗。
老朱十五年打下大明,朱棣二十年,却无实际建功,最后自己更是身死榆木川,十分悲情。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草原该闹还是闹。
五次大规模征讨,草原几大势力越打越强。到了小朱宣宗的时候,还要继续出兵,英宗时更是皇帝都被掳了去,鞑靼兵临京城,肆略京畿,大明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
朱棣打的仗都是些滥仗,看起来慷慨激昂,可歌可泣。
实际上都是为了打仗而打仗,完全没有为政治服务的意思。朱棣每次出征,都把自己的行为描述成必然之举,好像不打这一仗,胡虏就要杀进来,大明就要亡国的感觉。
可事实是,他越打敌人越强,越打敌人越多,越打大明越弱,完全没有那种一仗可定几十年太平的效果。
说他穷兵黩武一点儿错都没有,打仗要讲时机,更要讲效益,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不是为打而打。
朱棣一辈子没好好享受到帝王的尊荣,一直为国戍边,仗没少打,活儿没少干,比四圣君的付出都要多,有苦劳却无功劳,直到殒落在征伐的途中,都没有拿出来足以彪炳史册、留传千古的辉煌成绩。
到临死的那一刻,想必朱棣心中都有着无以言说的满腔悲愤和不甘。
以至于他宁可像诸葛武侯病死五丈原那样,死在为国冲锋的路上,为自己波澜起伏的人生,划上一个悲情的句号,足见这位枭雄对自己一生的意难平。
难道永乐一朝,这些仗真的非打不可吗?
不从政治的全局角度去考虑,单纯带着军队去草原上杀个几万、几十万胡人,毫无意义。
明宣宗和明英宗就是学朱棣,这才导致一死一伤,王朝凭添了许多变数。后世的大明再无皇帝大规模的征讨,万历更是三十年不上朝,一辈子都待在后宫。
大明不也延续了近两百年,可见永乐时期,北方局势也没有那么险峻。
做为右贤王的李言对此十分清楚,现在大唐北方的草原上,估计人口能达到五六百万之众。游牧民族全民皆兵,除了老的走不动路的,和小的还没学会走路的。
就连女人和孩子也能熟练的骑马射箭,上阵杀敌。
除去老弱妇孺,现在能拉出来的青壮骑兵,在一百万左右,若是算上年轻较大也能参战的中老年人,能达到两百万之间,就算让大唐杀个一半,损失五十到一百万人。
只要有女人和孩子,有辽阔的大地草原,只需一二十年功夫,损失的这一半就能再度补充回来。而且补充的还是人人带着血仇的青少年,就像被大火焚烧后的草原,来年春雨一润,就会复原。
所以说,纯粹杀人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永乐时期的国力,虽然进取不足以平定草原,若退守保国,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至于彻底解决北方胡患,秦始皇想过,汉武帝也想过,曹操、杨广、李世民、赵氏兄弟都曾经有过这种宏图壮志。可事实是,自古只有北胡入主中原,却从来没有中原王朝真正统治过这块辽阔的土地。
在冷兵器时代,草原根本无法征服,也不可能永远解决,这是一个无解的题。
朱棣一直死盯着北方,频繁发兵,意图解决自古以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么多惊才绝艳的帝王,那么多强大无筹的帝国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实在是有些让人费解?
穷兵黩武,空耗国力,大概是这位志比天高的帝王,始终不能和四圣君相比的原因吧!
不能为政治服务的战争,是没有意义的。
依照李言多年的上位者经验,以及现在的大唐皇帝视角来看,能确定的是,就算没有朱棣的连年征伐,大明也足以自保,不会比连年出征要差到哪里去!
朱棣做的基本上可以说是无用功,这些仗完全可以不用打.
李言也是在草原做了多年霸主的人物,深知草原上的民族生命力同样强悍。如同大地上的蔓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草原在,就永远不可能根绝。
草原上想要统一,更加艰难。
甚至说,统一对于草原部族来说,其实是一种灾难。之前的颉利和现在的右贤王,为了维护大一统,不知道做了多少自毁长城,自废武功的事情。
多少桀骜不训,骁勇异常,野心勃勃的部族首领,被他们亲手扼杀掉,就是为了维护一个整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