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3章 陇西飞骑
突厥人在河北道南部大肆攻城掠地的时候,一支精锐骑兵,也从河西凉州出发。
他们没有进入关内,而是顺着贺兰山和黄河西侧,直接北上,绕过黄河几字型最北端的丰州、九原一带。从大漠草原的南端,进入了燕山防线的西端,最后通过居庸关进入了幽燕之地。
这支骑兵规模庞大,训练有素,足有二十万,每个骑兵都是膀大腰圆的西北汉子,胯下的战马也是膘肥体壮的良骥。人人都是全身甲胄,手持长矛,各种骑兵装具齐全。
虽然谈不上是重骑兵,却也比之寻常的骑兵要更加精悍。若是李世民看到了,也要称上一句大国重器。
这就是关陇世族从西魏时期就传承下来的底蕴,陇西飞骑。
陇西飞骑的军制很是奇怪,即没有按照大唐的军制来,也没有依照突厥或者鲜卑留传来下的体系,只是很简单的称为将。十人为一队,百人以上皆称为将。
百人将,五百人将,千人将,五千人将,最高者为万人将。
这支骑兵足有二十个万人将,分别有关陇门阀最有势力的二十支世族核心子弟担任。为了避免出现分裂,每个万人将下面的将领均不得再任命同一家族的亲信子弟。
是以每个万人将下面的众多将校,都是其他世族的子弟担任。
此番进入中原,为了便于管理,还是临时推选出了两名万人将来带领整个骑兵军阵,一位是陇西李氏的嫡系子弟李重瑞,一位是京兆韦氏的嫡系子弟韦德铭。
“瑞哥,我们已经赶了十多天的路程,可算进了河北。”
两人都是三十多岁的汉子,韦德铭略微小上几岁,是以性格有些活跃:“听说突厥人在幽州分田地,我刚刚派斥侯出去打听了一下,确实如此,这妫州一带的土地都被分给了百姓”。
“瑞哥,很多城池现在也是不设防,想来突厥人已经南下,我们要不要管一下。”
李重瑞脸色沉重的摇了摇头,踏入河北地界,他原以为将会看到破碎的城池、被烧过的村子、遍地尸骸、满目疮痍。这是以往每次突厥人南下蹂躏后,中原城池最标准的样子。
谁知道气氛竟然十分和谐,他们很少看到尸体,城池也没有被严重攻打焚烧过。
村子里炊烟袅袅,百姓们喜笑颜开,虽是寒冬腊月,却是一幅喜乐融融的过年场景。
似乎没有了世族豪门,百姓的日子更轻松了。
若是这些是朝庭治理得来的,他们也会跟着高兴。只是这样的情景,竟然是突厥人带来的。而那些百姓见到他们,不但没有激动与期待,还隐隐有着敌视和防备。
“怎么管,这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而是世族与百姓之间的根本利益。”
李重瑞叹了口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各位族长们要动用我们陇西飞骑,来消灭这股突厥人了。若是让他们继续把这把火烧向内陆,那大唐真的会动摇根基。”
“即然这样,不如我们把突厥人分出去的土地,再收回来?”韦德铭试探的问道。
“突厥人给他们分田,我们却要夺回来,到底谁才是代表朝庭?”
李重瑞果断的否决道:“算了,我们的任务就是消灭突厥人,这些不是我们该管的,自有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操心。”
“瑞哥,听说突厥人已然杀到了恒、定二州,我们是不是要马上南下?”
“不错,只是你那是五天之前的消息了,现在突厥人已经杀向黄河北岸的冀州和德州地界了。”
韦德铭一脸的兴奋:“瑞哥,我们一直在河西训练,弟兄们都有好几年没有上过战场了。虽说要低调行事,可我们毕竟是将军,一身的本领,却一直没有用武之地,也实在是憋屈。”
“刚好趁着这回,好好的与突厥人较量一番。”
“不如直接杀到冀州,突厥人现在正忙的分田地,我们集中兵力,正好可以一一歼灭。”
李重瑞却是摇了摇头:“德铭,不要忘了,朝庭已经任命了齐王李佑为征东大将军,我们只有统兵权,却没有作战权,一切都要听取齐王的号令。”
“齐王不过是个摆设,他连战场都没有上过,有什么资格统领我们二十万骑兵?”
韦德铭一脸的不屑:“来之前,大人们都说过了,卢国公和英国公,才是真正的统领,我们只需听从他们的号令行事即可,不用理会那个齐王的。”
“那也要听二位国公之命。”李重瑞断然道:“招呼兄弟们,顺着河东道一路南下,进入南部的邢州一带。齐王和两位国公会在齐州历城,等待我们的消息,如何用兵,还要看他们的意思了。”
确定了接下的行军路程,大军稍微休息了一阵,随后日夜兼程的南下。
李佑和程咬金、李绩三人出了潼关,在洛阳稍做停留,马不停蹄的顺着黄河北上,一路过阳武、白马、濮阳、范县、阳谷等城,在八天后,到达到了齐地的济州城。
他们此行只带了五千人马,都是皇帝直属的北衙禁军的骑兵,由右屯卫亲府中朗将薛仁贵亲自率领,负责保护李佑。
出征仪式上的数万大军,不过是从十六卫中调过来,临时充一下场面,以宣扬大唐的赫赫军威,鼓舞人心。待仪式完成后出了城,那些人就回各自的营地。
大唐在河北道的北西南三个方向,聚集了五十万步卒,又有精悍的二十万陇西铁骑,山东那边也并不缺兵力。
薛仁贵在贞观三年的时候,已经被李言托付给程咬金带去了定襄,有过一段时间的并肩做战。那时候程咬金为了示好李言,对薛仁贵不错,很是用心教导了一阵。
在定襄大战中,给了薛仁贵很多历练的机会。
在打败颉利后,程咬金被调回长安,后来去了河西,而丰州前线由李绩负责。没了李言的干涉,薛仁贵认为将军就要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又追随李绩待了几年。
直到后来大唐和突厥关系缓合,两方经略西域,薛仁贵才被调回来,又去了高原历练,还是跟在程咬金麾下。
程咬金对这个一手培养出来的小将,也是格外的喜爱。
这十多年军伍下来,薛仁贵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将军了,在军中也是很有名气。在李言失踪的十六年里,薛仁贵也被程咬金吸纳进了秦王府旧将的那个圈子,作为后备力量培养。
两人之间的关系处的不错,后来李言不在长安,程咬金也并没有再参和皇子们的争斗,待李言回京继位后,对程咬金也是多加笼络。
薛仁贵就处在皇帝和功勋老将之间,就好像程咬金横跨皇帝和世族两大权力圈子一样,在两边都吃得开。
在薛仁贵的眼中,程咬金那是妥妥的自己人。
至于皇帝和世族、武将和皇权之间的隐诲博弈,薛仁贵看得不是很明白。他是个纯粹的武人,在他眼里,朝中形势是一片大好。这次临行前,李言也只是盯嘱薛仁贵要保护好李佑。
并没有特意交待他防范李佑、程咬金或者李靖的意思,是以他只当做这是一次普通的出征。
一路四人相处的十分融洽,李佑对程咬金和李绩、薛仁贵这三员将领也是颇为友善。哪怕知道这几人都不是自己轻易能拉笼过来的,他还是想结个善缘。
万一以后势大,这些人也能投效自己。
李佑此行还带了两人,一个就是自己的亲信纥干承基,还有一个就是突厥人史归荣。此次东征,李佑要借力突厥大军,完成自己的起势之路,自然离不开这个信使。
带在身边,也好及时与突厥人联系。
唐军也有不少异族人,西域的沙陀人,北方的鲜卑人、突厥人、薛延陀人、铁勒人、回纥人等等,大唐确实是汇集了各个势力和民族的人口,真正的做到了海纳百川。
是以齐王身边多上一个史归荣,也并不显眼,有李佑做背书,他很轻易的就成了齐王府的护卫。
济州城的一座酒楼里,李佑、程咬金、李绩和薛仁贵几人痛痛快快的吃喝了一番。众人赶了七八天的路,这次聚宴即是放松洗尘,又是联络一下感情。
就着微熏,众人打开了话匣子,聊起了战事。
程咬金资格最老,敬了李佑一杯,笑着说道:“齐王,此次东征,您是大帅,老程和茂公都听你的。不知道对于此战,您有什么打算,说来听听,我们也好心中有数。”
“是啊,齐王,突厥人就在北岸的冀州、德州、棣州一带,与我们只隔着一条黄河,末将现在已经嗅到了沙场的味道。”
李绩也是露出略显轻松的笑容:“如今,齐州的十万兵马已经布署在黄河南岸,只要一声令下,就能越过黄河。洛阳的十万兵马,也进驻了相州一线,河北道西南方向的城池已经固若金汤。”
“想来突厥人也知晓了此事,所以避开了这里,转道东进。接下来这仗该怎么打,还请齐王示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