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5章 御驾亲征上
昨日发生在侯君集府上的事情,不但李言清清楚楚,就连外人也都是瞒不住的。群臣们此时是一脸喜意,听说原本皇上属意自己的泰山侯君集领兵的,昨日派张玄素前去相请。
张玄素兴冲冲的去到侯君集的府上,谁知道侯君集还卧在床上养病,家里的药罐子都架到了卧室里面,弄得里外都是汤药味。一听张玄素是来要推荐他领兵的。
侯君集一激动,顿时剧烈的咳嗽了起来,气息喘的上气不接下气,几乎都要晕过去了。
最后张玄素自然是无功而返,安慰了几句,就离去了。
张玄素前脚刚走,侯府就传出侯君集晕过去的消息,下人们纷纷出府找医师抓药。满长安的人都知道皇上的头号军中大将病的起不来床,自然也带不了兵,这下众人都放心了。
这才有了今天的推荐之事,不少人心中庆幸,侯君集病的正是时候,不然这领兵主帅舍他其谁。
因为侯君集在突厥人南下之前就出事了,是以也没有人怀疑他是借故躲避这次征伐。武将们年轻时冲锋陷阵,哪个不是一身的伤,临老发作再正常不过。
只要身体能扛得住的,哪个不是闻战则喜,打破脑袋抢都来不及,怎么会躲呢?
李言早就知道这个结果,之所以让张玄素再去一趟,就是给满朝文武一个皇帝想争而不得的结果。这次做战是绝佳的抓取兵权的机会,他做为皇帝若是不出手,反而还容易让人生疑。
张玄素跑这么一趟,就给了外人一个交待。
不过,李言觉得力度还是不够,今天他还有大动作,只有用尽全力的去争,在未来兵败后,才能合理的撇清嫌疑。
朝臣们继续进谏,慢慢的在各自的述说中,其他人被排除出去,就剩下了程咬金和李绩两人。
最后群臣索性争吵起来,先是站出来发言,历数各自拥护将领的经历和功绩,最后相互攻讦起来,弄得整个殿内乌烟瘴气,乱糟糟的一片。
李言坐在龙椅上,默默的看着,并没有干涉。
无论是李绩,还是程咬金,都是世族的代表。单看现在的朝堂就知道,在他有意的退让下,已经变成了世族的天下,他们之间可以争,却没有皇权什么事儿。
李言知道,若要争,就要先学会退,这不是软弱,也不是无能,而是极高的人生智慧。懂得退的人,才能有机会看清局势,也才能等来更好的机会。
一味争先的人,有可能陷入巨大的风险危机之中。
现在,世族就在慢慢走向自己设下的圈套,自己费了这么大的功夫,终于把他们的底蕴,给引了出来。
对于程咬金和李绩,李言都没有去拉拢,程咬金自不必说,那是和自己越走越远的人。
而李绩,虽然骁勇善战,却也并不放在李言眼里。
他有薛仁贵、刘仁轧、刘仁愿、孙仁师、席君买、高侃、裴行俭、李敬玄、李谨行等新生代力量。这些打上东宫烙印,和自己有深厚渊缘的年轻人们,更好用一些。
若是拉拢像李绩这样资励深的老将,需要的代价会更大。
李绩背景太过复杂,经过了贞观时代,他和朝中各派的力量都有交集,与吴王李恪、晋王李治等亲王更是过从甚密。当然,这其中免不了分散风险,多方押注的需要。
对于这样的老资格将领,若是他一心往自己身边靠,自己自然会接纳。若是他想等到自己这个皇帝上门去请,待价而沽,同时脚踏几条船,那也不是自己的需要。
在登基后,李绩虽然也有靠拢的举动,并不热切。李言也只是以寻常礼节待之,现在的李言,是他看起来最虚弱的时候,只有这个时侯愿意死心踏地追随的臣子,他才会善待。
一旦等他收拾完世族,再附庸过来的,就是另一个待遇了。
看了看一脸纠结的的站在文臣最前方的齐王李佑,李言微不可查的笑了笑,随后站起身。
走到了丹墀的最前方,大声说道:“众卿家不必再争了,即然程李二位将领,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如都去好了。”
“呃”
蓦然间,争得面红耳赤的文官武将们都是哑雀无声,一脸诧异的看向李言。
大殿内瞬间安静了下来,陷入了让人尴尬的气氛之中。
尽管关陇世族出了兵,对于谁来领兵,他们并不在意,反正这支军队他们谁也夺不过去,只是有临时的使用权罢了。领兵大将是谁不重要,这些都是小节,只要是世族的将领们都可以。
无论是李绩,还是程咬金,都是肉烂在锅里,朝堂上争一争,还能让皇帝心安,觉得不会一家独大。是以河北世族的官员们,才会推出人选来打擂台。
做为关陇世族代表的首辅长孙无忌,对此也不是很在意。
可现在皇帝竟然让两人都去,这就有些出乎长孙无忌的预料了,于是他站出来说道:“皇上,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前方领兵的将领们虽多。还是需要一个最高将领,用来凝聚人心,统一指令。”
“不错,左仆射说的对。”李言一脸微笑的说道:“朕相信,无论是卢国公,还是英国公,都能收拾突厥人。只是这次闯入河北的突厥人数量也委实太多了,还都是些骑兵。”
“任何一位将军都难以顾全,不如两位都去,这不是更加稳妥吗?”
顿时,众臣被李言这不通军事的样子给怔住了,面面相觑之下,都有些讪讪的。把皇帝压的太狠了,好像也不太好,没什么见识,总会做出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萧禹怕别人出言顶撞了皇帝,于是劝说道:“皇上,令出二门,乃是大忌啊!到时候若是两位将军在征伐的过程中,出现意见不一的情况,将士们该听谁的?”
“谁说要令出二门了?”
李言自信的傲然说道:“朕登基这几个月来,还没有为百姓们做过什么有益的事情,反而让河北的百姓在突厥人的铁蹄下苦苦哀嚎,朕心实在不安啊!”
“是以河北之战,朕打算御驾亲征,亲自担任统兵大帅,卢国公和英国公,皆经验丰富,骁勇善战,就给朕做个副手。”
“什么.”
一席激起千层浪,众臣立马停下了争斗,纷纷上前劝荐道:“不可啊,皇上,自古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皇上要坐镇长安,怎能轻易赴险,臣决不答应。”
“是啊.皇上,兵凶战危,皇上决不可亲临前线。”
“皇上亲征,反而还会前方将士瞻前顾后,顾此失彼,还是任命一大将足矣!”
“.”
一时间,群臣全都上前劝阻,竟然没有一个臣子支持。
长孙无忌也嘴角不自然的抽了抽,看着大外甥一脸兴奋的站在丹墀上,一幅自信满满的想子,他不自觉的抚了抚额头,感到一阵心累。很明显,这精力充沛的大外甥一个没看住,又出妖蛾子了。
李言眉头一皱,不悦的说道:“太上皇少年从军,征薛举、讨伐刘武周、大战王世允、奇兵突袭窦建德、平定刘黑闼,身经百战,打下了大唐的万里河山。”
“即然他老人家都行,朕为什么又不能做到?”
萧禹一愣,顿时一脸的为难道:“皇上说的固然有理,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候处在乱世,太上皇当时也只是秦王,做为亲王,领兵征伐也在情理之中。”
“而皇上现在已经贵为万乘之尊,岂能降尊迂贵,涉不测之地趟未知之祸.”
“不对吧,萧老大人。”
李言俯视着萧禹,一脸盲目的自信:“朕若是没记错的话,太上皇在刚刚登基的时候,也曾经率几名文臣,在渭水北岸与颉利二十万雄兵对恃而面不改色。”
“当时好像萧大人就是其中一员,你是亲身经历的啊!”
“还有丰州城下,太上皇更是挡住了突厥百万大军对中原的威胁,不都是以皇帝之尊?”
萧禹被怼的一时噎住了,翻了翻白眼,他很想说,你也好意思和太上皇比,那是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枭雄。你不过就是投胎好,借着父辈之荫,坐上了这皇位。
连看你提刀舞剑的机会都少,你有什么资格去领兵做战?
萧禹的想法,也是群臣们的想法。在众人眼中,李承乾不过是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书生,以前在东宫里演武的时候,听说每次射箭都射空,从来没有中过靶。
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人,能带兵出征。
李言却仿佛没有看到群臣中略带不以为然的神情,极为高兴的说道:“前隋杨广,就多次率兵前往北方,打过雁门之战,还曾多次亲自领兵征伐高句丽;”
“突厥前可汗颉利,后来的右贤王,现在的施罗叠,他们也都不亚于一国之君,都能亲自率兵征伐,朕为何不可?“
不说还好,李承乾一说,仿佛唤醒了群臣心中遥远的记忆。
殿中不少老臣都记得,杨广北巡,被始毕可汗重兵围堵在雁门,差点就提前薨逝了。三征高句丽,更是居心叵测,指挥的一踏糊涂,为大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那是一场让所有人都不堪回首的浩劫,无数百姓家破人亡,世族豪门也受到重创。文臣武将被卷入其中不由自主,名门贵子也如同猪狗般成片的死亡,整个天下倒转了乾坤。
此事才刚刚过去三十年,昔日惨景历历在目。
世族的官员们都是混身一个激伶,寒意大冒,相互看了看,眼中皆是一阵惊怕。虽然眼前的皇帝,不太可能是杨广那样的人,可是他们却不允许那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