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54章 朝堂议举主帅

按理来说,侯君集是闻战则喜的角色,断没有装病避战的道理。

再加上,侯君集被刺客杀的事情众人都知道,引发旧伤病倒,更是在草原乱局之前。

现在朝中世族和勋臣无数,侯君集做为皇帝最大的依仗,还远没有到引起皇帝忌惮、害怕兔死狗烹的时候,是以长孙无忌和各家世族并没有怀疑侯君集是在故意躲避。

从动机上禁绝外人的怀疑,这大概是侯君集从皇帝弈棋上悟到的第一个道理。

侯君集想的没错,长孙无忌来看看侯君集,只是为了下一步推世族公选的大将上位,摸一下情况。

若是侯君集能率兵,那自然要想办法应对。

当看到侯君集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长孙无忌也放了心,还甚是关切的假意安慰了一阵,最后心情愉快的离去了。

长孙无忌才走,没过两天又迎来了张玄素,侯君集也有些明白了皇帝为什么要让自己装病。

这分明是在避祸啊!

只有病的带不了兵,才能合理的避开世族的目光,和这些自己一派人的怂恿,远离朝堂中的世世非非,平安的熬过这场大劫。实际上现在局势的凶险程度,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侯君集的承受能力。

这是妥妥的高端局,要除掉的就是精明人。

世族那么厉害,都难免会折戢沉沙,更何况他就是一武夫,万一绞肉机刮到自己,那不是白白损失吗?

至于这场劫难,又会牵连殒落多少文臣武将,侯君集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他现在除了女儿和外孙,谁也不在乎。

在张玄素失望离去后,侯君集更是打定了主意,除非皇帝亲自来请,否则他绝不出山。

权力核心的争斗实在是太恐怖了。

表面上一团和气,丝毫不见烟火气,暗地里凶险万分,你死我活,让人发自灵魂的颤抖瑟缩。侯君集暗暗骂娘,这根本就不是自己一介武夫能应对的。

战场上的厮杀,还能知道谁是敌谁是友。

可在权力场上,你跟本就知道,把你送上战场的上位者,是不是早就准备了必死之局在前方等着你。凶神恶煞的突厥人未必是敌,护卫皇权的陇西飞骑也未必是友。

皇帝到底要算计谁,谁他么的能知道?

到时候杀红眼儿的皇帝和世族,可不会管自己这个破将军的。

侯君集一个人静静的躺在床上,看着房顶,闻着满屋的药香,忽然之间,无比怀念当年在秦王帐下冲锋陷阵的日子。这些勾心斗角的事情,都有秦王和房玄龄、杜如晦他们操心

他和段志玄、独孤彦云他们这些武将,每日只管打仗冲阵。没仗打的时候,几名将军聚在一起,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胡天海地的吹牛打屁,喝醉了就提起长枪,比划一阵,是何等的快活和舒坦。

自从秦王做了皇帝,他的女儿嫁给李承乾后,侯君集就再也没有过过舒心的日子了。

整日忙着争权夺利,斗蜀王李恪,斗魏王李泰,还要长期面对来自李世民的猜忌,后来更是满天下的寻找女婿。好不容易盼到了李承乾回归,继承了皇位,自己女儿也做了皇后,外孙做了太子。

他以为总算可以享两年清福的时候,皇帝又拉开了和世族的争斗,形势更加复杂险恶,以致于他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骁将,竟然也借着生病,远远的躲开了。

唉.

侯君集仰头叹了一声,无尽的疲惫感涌上心头。世人拼命的追名逐利,哪能知道他们这些表面威风凛凛,大权在握的上位者,天天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啊!

这该死的生活,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震得人耳膜生疼的山呼声在太极殿内响起,李言穿着明黄色的龙袍缓缓走上丹墀。威严的扫视了一圈,大袖一挥,冠前垂下的珠帘一阵晃动,:“众卿平身。”

“谢万岁”

文武百官起身,默默的分成两块,按照班列站好。

“诸卿,今日朝会只议一件事。”

李言在龙椅上坐下道:“经过中枢的几位重臣商议,紧急调配,朝庭已经从北方调集二十万骑兵赶赴河北,配合河北道周边的五十万步卒,围剿突厥人。”

“现在需要确定的是这支大军的领兵人选。”

“大家畅所欲言,推选出一位能堪当大任的主帅出来,尽早平定河北,让北地百姓能过一个安稳的新年。”‘嗡’

大殿内迅速热闹起来,群臣们也激动起来,军权可是重中之重,朝中各派都想把自己派系亲近的武将推上去,以增加已方的力量。谁不知道突厥人别看现在闹得挺大,实际上就是瓮中之鳖。

皇上建立了财政寺后,朝庭不缺钱粮,兵力也筹集到了,突厥右贤王也老老实实的待在西部草原,没有南下落井下石的意思。仅仅只是一股孤军,只要大军一到,自然能碾成齑粉。

这简直是白捡的功劳,谁不想争一争,就是争不到的,也想蹭一蹭。

“启奏皇上,臣推荐英国公李绩。”

兵部左侍郎李德卿立马先声夺人:“大家都知道,英国公随太上皇征战多年,久在北方戍边,参予了多次与突厥人的战斗,对突厥人的作战风格更是熟悉无比。”

“贞观三年定襄会战时,更是立下大功。”

“英国公年富力强,正是扛大梁的时候。是以臣建议,这次河北之战,交由李绩统率。”

如今大唐老将凋零,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那批人,要么伤病横死,要么垂垂老矣。而李言东宫侍读群体虽然包涵了新一个时代的杰出将领,只是这些人年龄最大的也才三十多岁。

在一个讲资历和功绩的和平岁月,他们还早着呢?

李言回到长安继位后,这些出身东宫的武将们也不着急了,在李言的安抚下,多半都在中郎将的实权位置上,留在长安掌兵。

他们离着统率大军,主持大局,至少还差十年光景。

而李绩正好处在青黄不接的关口,无论是各方派系,都是极力拉拢。其中许尽忠就向李言推荐过李绩,让皇上借这次战事,施恩于大将,把李绩拢入怀中。

只是世族们对李绩也很看重,抢先举荐,李德卿是陇西李氏的族人。他先声压人,皇上若是答应,则为他们做了嫁衣,人情是他们的;若是不答应,那就会得罪李绩,把这员骁将往他们一方推。

龙椅上的李言微微皱眉,无论怎么样,他拉拢李绩的成本与收获都不成正比。

“若论起资历来,恐怕朝中还能战的将领无人能胜过卢国公。”

礼部侍郎崔本善随后道:“李大人说到定襄之战,那时卢国公还是定襄战役的副帅,对于调派各方,统筹全局,卢国公更加有经验,在军中的威望也更高。”

“可以说除了卫公李靖之外,再没有能胜过他的。”

“况且,卢国公只比英国公大了五岁,也是正当壮年的时候,以是臣觉得卢国公更加合适做河北战役的统帅。”

程咬金的第二位夫人,正是出自崔氏,虽然是清河崔氏,可两崔源自一脉,程咬金自然也是他们崔氏在朝中的自己人。再加上河北传来消息,突厥起大军南下,正冲着恒、定二州而去。

崔本善迫不及待的想让这个崔氏的女婿前往为崔氏保驾护航。

其实李绩和程咬金两人都是能征善战之将,无论谁前往,想必都能轻松应敌,取得胜利。

表面上看起来,区别不大,实际上却有天壤之别。

不同的人,在具体指挥的时候,侧重点也不同,李绩代表的是关陇贵族的利益。战场临机决断时,稍稍‘慎重’一下,就能借用突厥人,大大消弱他们的力量。

而程咬金则会不惜代价的保护河北世族的利益,崔氏当然不希望打败突厥人后,崔氏也被突厥人给抄了,或者被关陇世族给捡了便宜。

“皇上,臣举荐.”

陆陆续续,又有好几名老将被推了出来,不过力度都不大。

中枢的几位重臣都没有说话,不过他们也都推选了自己亲近的武将,只是没有亲自出面,都是让下面的小弟们代劳的。中枢重臣要注重脸面,万一赤膊上阵没拿下来,就丢人了。

朝中议事都有心照不宣的规则,大佬们遇事多半都是让亲信出马,即表明了态度,又留下了余地,不管成与不成,他们都能做到进退自如。

每个重臣都有‘白手套’,熟悉内情的,只要看是哪家的小弟出马,就知道其背后大佬的真实态度了。

推选的人虽然多,不过力度最大的,就是李绩和程咬金了。一个背后站着关陇贵族,一个背后是河北门阀。若是不出意外的话,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在这两人中选出。

李言看了看文臣中的张玄素,老头儿低着头一言不发,神情很是低落。侯君集不出,他也没有出面主持大局的机会了。他根子太软,摘不了这么大的桃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