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6章 御驾亲征下
众臣视线交汇中,确定了彼此的想法,刚刚对恃,顿时被抛到九霄云外,全都站出来劝阻。
“皇上,万万不可,如今国泰民安,朝中武将辈出,个个都是能征善战之辈,根本不需要皇上亲至。”
“.自古御驾亲征,都是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就算太上皇当年,若不是迫不得已,也不会亲至前线冒险的。如今大唐远没有到那个时侯,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再说那突厥施罗叠名为大可汗,不过是右贤之下的一个叛逆,何以值得我大唐皇帝亲至。”
“.打仗岂是儿戏,河北可是有三十万突厥人,万一皇上有失,我大唐岂不危矣”
“请皇上三思!”
“.”
诸臣呼啦啦跪倒一地,都是一幅皇帝若想御驾亲征,就从他们的身上踩过去的架势。
此时,就连长孙无忌也有些心塞了,他知道,或许皇上没有杨广借乱局对付世族的想法。肯定也有些想借着战事,收拢兵权,拉拢大将,巩固皇权的意思。
就他的了解得知,这大外甥,是个十足的贪图享乐,不愿受罪的主儿。
所谓的亲征,大概率也真的是待在洛阳,做做姿态给天下人看看,积累点军功,好做一个强势的君主。顺便培养培养一下东宫出身的那些年轻一辈的将领们。
年轻人吗,有点追求是正常的,合情合理,没有才奇怪。
这段时间皇上一向安份守已,却不代表皇上真的甘心做一个傀儡和摆设,估计这就是皇上想到的加强皇权的办法吧!侯君集拉垮了,自己就亲自上马。
“我大唐以武立国,又是在与突厥争锋的时代,若是朕这个皇帝不通武略,何以能守护父祖留下的万里河山,何以能护佑这数千万百姓,何以能为天下万民之表率?”
李言一脸的坚决道:“再说了,朕也不是后宫暖室里成长起来的皇子,朕九岁就孤身一人入罗艺军中为质,十三岁又亲赴草原,与突利和亲,定襄大战时,朕亦出没在战场上。”
“此后又在西方闯荡十多载,什么世面没见过,你们也不要把朕想得太文弱了。”
“何况,此次又不是北出边疆与突厥人在草原上做战,是在我大唐的腹地,朕只需移驾洛阳,遥遥指挥,安全方面自可无虞。有卢国公和英国公两位大将军在,你们还有什么担心的。”
“朕意已决,做为大唐的皇帝,朕必须要让天下人看看,朕能向太上皇那样,守护他们的平安。”
说完,李言大袖一甩,直接离去了,留下了满殿在风中凌乱的群臣。
‘嗡’
皇上一走,这朝会自然也进行不下去了。群臣们马上起身,六部主官和各署寺的官员们把三省的几位中枢重臣呼的一下给围住了,都是一眼凶神恶煞的瞪着几人。
长孙无忌等人顿时一脸的不自在,尴尬的问道:“众位同僚这是何意?”
“哼,皇上自御极以来,一直都是很踏实的。据下臣得知,皇上也一向不爱武事,如今突然间要御驾亲征,一定是你们谁进了馋言?”一名御史台的官员不客气的质问道。
“绝无此”
长孙无忌反驳的话还没说出口,又一名大理寺的官员接着道:“诸位大人为国辅政,不劝荐陛下以大局为重,反而还篡夺皇上亲赴险地,是安得什么心?”
“就是,皇上若有闪失,我大唐就是塌天之祸,这责任你们担得起吗?”
“.为国辅政却将国事弄得一团槽,几十万突厥贼子侵入腹地杀我百姓,倾我世族,涂碳生灵,祸乱一方;居帝王之侧,不思忠心报国,却进这等馋言、蛊惑君上,诸位何颜面对天下”
“.”
一顶顶大帽子压下来,一项项指责迎头拍下,平时威风显赫的几人,此时都没了脾气,如同被审判的罪人似的。
此时被围拢在最中心的张玄素一脸的后怕,同时身子不自然的哆嗦了一下。他知道,一定是自己昨天在谈话时,启发或者误导了皇上,才会让皇上有此突发奇想。
因为在此之前,皇上决对没有御驾亲征的想法。
张玄素现在恨不得狠狠抽自己两个嘴巴,献策就献策,卖什么关子,装什么高明。这下倒好了,皇上回去一想,再加上侯君集不能出来带兵,一定是又想起了御驾亲征之事。
不过当得此时,看到满朝臣子如狠似虎般逼视的目光,他只能装做什么也不知道,一脸的坦然,躲在人群中,生怕被人瞧出些破绽。
这个黑锅他可背不起,也不敢背。
“众位大人且听老夫一言。”萧禹见长孙无忌完全不能抵挡,连忙说道:“你们都知道的事情,我们能不知吗?皇上若在长安,那突厥人就只是芥癣之患,而圣驾一旦轻动,比之外患更加严重。”
“老夫可以保证,中枢的几位宰臣,都是老成持重之人,绝不会出此祸国之策。”
“说不定是皇上身边哪个轻浮之徒的顺口之言,若要让老夫查出,绝不轻饶。”
萧禹的人品大家还是信得过的,他这么一说,众人想想也是,谁敢出这样的骚主意,朝堂上就不会有他的立足之地。群臣的目光从长孙无忌、岑文本、刘泊、马周禇遂良、张玄素几人面上一一扫过。
确实,这些都是稳重之人。
“好了,现在也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一名吏部的官员提议:“皇上绝不可轻动,万一有失,大唐社稷危矣,就算此战没有一点儿风险也不行。要知道,内患且不必说,北方草原上可不只一个施罗叠。”
“还有一个更加凶猛的右贤王,若是皇上东出,关中空虚,他就算没有南下的想法,也会滋生出来的。为保万全,我们一定要打消皇上御驾亲征的念头。”
“就是,不如我们兵分两路。”
另一名臣子接口提议道:“一路去承庆殿跪求陛下收回成命,另一路去大明宫,求太后娘娘出面。皇上不听我们的,还能不听太后的?打仗不是儿戏,太后她老人家,必然不会同意。”
“不错,有理”
随即,众人兵分两路,一路折向宫内,另一路浩浩荡荡的出宫了,中枢的几位重臣,为了显示自身的清白,也只有分为两拨,分别前往。
这些人有怕皇帝学着杨广对付世族的,也有人怕皇帝借着战事收揽兵权的,更有人是真的怕皇帝轻动,朝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危机,天下再次陷入动乱。
总之,就没有一个臣子,是支持皇帝亲征的。
李言此时却是一脸轻松的回到了内宫,也没有去承庆殿,而是来到后宫,宠幸自己的妃子们。
这段时间,长孙皇后出面,挑了一些长安的丽色,充斥后宫,李言正是要尽自己为皇家繁衍子嗣的责任。大唐粉黛可是冠绝历朝,李言心中早就向往之了。
御驾亲征之事,李言也没什么兴趣。
皇帝本身就是天下核心,一旦离宫,白龙鱼服,是真的有可能引发大乱子的。各方势力会征对此举,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阴谋阳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就连李世民这样的强势帝王,尚不敢轻易出宫,何况乎他。
秦始皇更是因为到处溜达,而几次遇险,最终还因为弥留之际不在宫中,耽误了江山的传承,直接导致了千古帝业的覆灭。皇帝出宫,本身就是一件担着天大风险的事情。
李言平民生活早就过腻了,一点儿也不想去品尝,反而十分惬意的享受着满宫春色的伺侯。
再说了,有右贤王和施罗叠两道分身,还不够自己浪的吗?
李言之所以在朝堂上摆出一幅坚决要御驾亲征的姿态,是要达成四个目的。
第一当然是为了搅混局势,隐藏自己的意图。
毕竟,发生这么大的战事,自己要是没点作为,岂不显得太可疑了。动了没效果,和根本就没动是不一样的。要让世族们看到自己的挣扎,最后无奈放弃,更容易蒙蔽人。
第二就是为了替突厥大军尽量争取时间。
若是刚刚就在朝中确定统兵大将,等到朝会一散,简单的面完君后,将领就要开赴前线。出潼关而入河东,穿越太行山进河北。快马只需七八日,他们就能率军和突厥人干上。
仗一开打,突厥人就没精力去分田地了。
是以李言要用御驾亲征的噱头,再争取几天时间,现在突厥人,基本上已经在河北中部铺开了。再拖延一段时间,等朝庭派出将领到达河北时,突厥大军也可以杀到河北南部了。
第三,自然是要把这个最终的指挥人选的逼格提起来,一旦到了皇帝这个程度,无论是程咬金金还是李绩,都不够格了。他们再有威望也是臣子,岂能和皇帝相提并论。
提起来之后,若是不能成行,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这个位置交到齐王李佑的身上,让他代自己去征伐。后续真正的乱局,还要靠他才能掀起来的。
施罗叠毕竟是外人,开个头儿就顶天了,若是没有内部人,突厥人难以扩大成果。
有李佑这个大唐亲王接替施罗叠为祸山东,就能持续的把这场乱子继续下去,推向更高。甚至把李佑绑在‘分田地’的战车上,让他不得不和世族对上,自己才能继续后面的操作。
最后,李绩和程咬金,这两个军方重将,大唐军中的支柱,自然要借着战事打压,消弱他们的影响力,为自己东宫派系的青年武将们出头打好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