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章 御前会议下
岑文本两手举的最高,宽大的衣袖摭住了微微抽动的嘴角,神色不自然的扭曲了两下。又是这样,皇上就像是历史上的袁绍,没有一点儿主见,谁说的话都附合认同。
只是没有什么定性,又会因为后面其他人的话而轻易改变。
不时还窃取臣子之策为已有,什么不谋而合、暗合心意、早有此意等用辞,更是常常使用,大家都习惯了。
可偏偏没人说皇上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人云亦云。
袁绍被人鄙视是因为袁绍手握大权却遇事无断,耳根子软,经常更改方略。而李言虽居皇帝高位,却只是个摆设的样子货,对于朝政也正在学习阶段。
没有了一言九鼎的权力,自然也没有人再去责备你的无所做为。
大家反而觉得这样的皇帝非常好,能不瞎指挥,事事听从身边人的建议。大家都可以参与献言献策。若真出了问题,大家只会追究乱出主意,怂恿帝王的那个臣子。
不会把罪名归咎到皇帝身上,因为皇帝也是听你的,你才是罪愧祸首。
至于贪天之功于己,放在普通臣子身上是忌讳。放在皇上身上,皇上肯贪你的功劳,那是看得起你。谁也不会因此而真的计较,皇上也不需要功劳。
众臣也只当是皇帝少年心性,贪玩而已。
岑文本却知道,皇帝的志向比山还高,智慧比海还深,心胸可吞噬天地,眼光已越过时间长河,落到了整个民族的未来。
他能放李恪出去另闯一番天地,并允许其立国称帝,此非大胸怀大魄力的人不能为之。
拥有那么多优秀品质的帝王,怎么可能是一个毫无主意的废物。这只能说明年轻的皇帝已经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对权力的淡然,也只能说明,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中。
不管是因为不会失去,所以不在乎;还是真的超脱名利,而选择放手,都远远超出了岑文本的揣测。
在岑文本的心中,眼前的年轻帝王,甚至是不输天可汗的存在。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过优秀,早早就展露过人才华的人,总是会被更早的摧残掉。世人只知知甘罗十二岁拜相,又有多少人知道,甘罗十三岁不到就死了。
杨广也是一个志比天高,聪明绝顶的人,可惜太过自负,刚愎自用,不听臣言,以致忠臣死,直臣弃,奸臣害。最后身死国灭,子孙不能保全,祖宗不得血食。
当今陛下事事不争强,处处不好胜,一副安乐公的逍遥姿态,谁说话都认同,谁的意见也都听,看似毫无主见,却是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大智慧。
他耳根子也软,听到不同的意见,也会随意更改看法。每当有两个不同的意见时,皇帝就不会轻易拿主意,而是把中枢的五六位重臣们都招来,让大家尽情的讨论。
不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方案,决不轻易实行。
对皇帝来说,你们尽情的撕比,人脑子打出狗脑子都行,他都不管,反正皇帝只要一个能执行的方略出来。事情你们都知晓,决策的过程你们也都参予,最后的结果也是你们共同商议出来的。
真捅了大漏子你们自己担,和皇帝无关。
往往经过了众人共同的商议之后,多数的决策都是极为正确的,殊少出现差次。
就是出现差次,他们也不会承认的。
和袁绍那等听风就是雨,不经过充份求征意见,马上就下令随意变更的方式完全不同。
不争,无为,就不会一意孤行,也就不会犯错,更不会成为众矢之的,不会被人暗中算计,也就能保全自身。皇帝不频繁更换,社稷就不会发生大的动荡。
就是真遇到大的灾祸,臣子们也会不离不弃的守卫皇帝,因为导致危局的原因并不在皇帝。
若是天可汗能明白这一点儿,事事不执着,不亲自出马。针对世大家族的时候,让臣子们出头,自己做一个好人,留些余地。关键时刻,还能有‘诛曹错’的机会。
岑文本轻叹一声,对这样一个嬉笑怒骂,似乎有些游戏人生的年轻帝王,一点儿也不敢轻忽,甚至比对李世民的时候更加小心谨慎,也更加恭敬。
至少李世民也不敢把李建成和李元吉送出国门,自由的飞翔。
同样是对待威胁皇位的竞争对手,李世民屠兄弑弟,留下千载臭名,永远也洗不清。李承乾却轻轻一送,李恪会以叛臣之名,永远的消失在长安城。
即消除了隐患,又不影响到皇帝的圣明,还能借李恪的武略,为炎黄子孙开辟更加宽广的生存空间,可以说做到了两全其美,就连岑文本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从此心甘情愿的投向皇帝的阵营,鞠躬尽瘁以死报之,这手法不知道比李世民高明了多少倍。对于别人岑文本不知道,可他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内心。
若是皇帝真的杀了李恪,他或许不会为其报仇,可无论如何也不会继续为其效力的。
大智若愚,重剑无锋,岑文本对眼前的年轻皇帝,打心眼儿里认同,心服口服。
长孙无忌则是微迷了一下眼睛,从萧禹脸上扫过,又经过岑文本和马周,最后落到了禇遂良和刘泊身上。眼神有些飘忽,很明显他没有把这次的御前议事,看得太过重要。
突厥的事情,就那么回事儿,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现在大唐又有了海量的钱粮,就算再大的战争,也不会有亡国的危险。即然这样,这种讨论,也就没多大意义了。
不涉任何实际权利的分析敌情,表达意见,没什么值得关注的。
他想的现在的朝庭格局,怎么无声无息的就变了个模样。以前房玄龄辅政的时候,朝政大权,六分在李世民乾纲独断,三分在房玄龄自己拿主意,三省六部的官员联合起来才能占到一分。
实际上,除了敏感的军权之外,大部份理政之权,只要房玄龄提出来,李世民多半不会有异议。皇帝要顾的事情太多,房玄龄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
朝政大小事务,几乎可以一言而决。
轮到大外甥主政后,他的六成皇权剩下一成不到,自己这个宰相,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独掌尚书省,却没有了那种一言而决的权力,什么事情都要和眼前这四五个王扒蛋商量,白披了一个权臣的黑锅。
实际权力,比之房玄龄可是差远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尚书省左仆射的首相之权,就变了五六位重臣的集体决策。不管什么大事小情,都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自己的首辅之权,就这么被分化成了六分之一。
长孙无忌心里暗叹一声,大外甥厉害啊!
关键是这种转变无声无息,却又水到渠成,好像自然而然就成了,连他也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对。皇帝缺少经验,不乾纲独断,遇事向几位辅臣征求意见,也没什么错。
长孙无忌可以肯定,皇帝没有单独给任何人交待过。
而这几个三省主官,也没有额外的要求,偏偏几次商议事情之后,就和皇帝形成了某种默契。遇事都要发表意见,不声不响之间,这几个老东西就有了议政之权。
众人都持反对意见的事情,长孙无忌发现他竟然也无可奈何了。
他虽然独掌尚书省,也不敢犯众怒,和这么多人对上,就连刘泊这只狗,竟然也没提醒自己一下,堂而遑之的开始享受投票权了。
这种议政的模式,极大的压缩了自己的权力,以前只要搞定皇帝一人的。现在要和其他四五人做交易,分别说服他们,无形中增加了谋私的成本。
自己首辅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而大外甥看似也没有了发言权,可做为皇帝,天然的优势,让他可以超然其上,只要不和所有臣子对着干,就能拥有最大的主动权。
毕竟,这种模式是由皇帝主持的。
臣子们各舒已见,很难事事统一,皇帝看菜下碟,总能获得一部份人的支持。
皇帝先下决定,众臣随后附合;与众臣先达成一致后,皇帝再下圣旨,好像也没什么分别。
当皇帝每次都能和臣子们保持一致,时间久了,自然就积累了权威和声望。
长孙无忌深深的叹了口气,他万万没想到,皇帝竟然用服从集体决策的方式,变相的达到了一言九鼎的目的。在外人眼里,都是皇帝的意志得到了贯彻实施,无人敢于违背。
是群臣听皇上的,还是皇上听臣子们的,其中真实内情,谁他喵的会知道?
偏偏自己这个左仆射,损失最大,再没了首相的权威。
大外甥实在是太滑头了,竟然以这种方式,保持了权力的安全,架住了自己。
是啊,一个臣子手握大权,容易失控。
当六个臣子,人人都有大权,等于就没有了权臣。我压不下去,就把其他人都抬起来,相互制衡之下,权力架构就会稳如泰山,谁也无法做到一家独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