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章 北方形势格局
稍稍降低了一些决策效率,却大大增加了决策安全,一群人决定的事情,就是错了,也有一群人共同来担。而现实是,制定规则的人几乎都在这里面,他们能承认自己错了吗?
就是错了,也是对的.
如此高明的政治手腕,就连长孙无忌这个善于玩弄权术的老狐狸,都感到很是棘手。
至始至终,都不关皇帝的事情,因为皇帝也没有大权独揽,却达到了权力的平衡。
长孙无忌欣慰的看向上首的年轻皇帝,一方面感到高兴,大外甥越来越成熟,能撑起江山社稷,自己肩膀上的压力就小多了。他又没有谋反的打算,自然不会狗急跳墙;
另一方面也有些头痛,自己若是想重新拿回决策权,就不是皇帝同不同意的问题了,而是要搞定对面这五个老东西。
他们到手的权利,正享受其间呢,能同意自己一家独大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由俭入奢易,再从奢入俭就难了,这些人非合起伙来对抗自己不可。别说外人了,就连自己一手陪养起来的走狗刘泊,恐怕也不是很乐意。
自己想要增加权力,只有一条路子,就是和皇上联合起来,‘恢复旧制’,那样皇帝就是最大的得利者,首先要把他那六成皇权给他搞到手,自己才能拿到那三成,把这群老狗打回一成。
首辅的权威,必须依仗皇帝的威势。
若是自己想拿回权力一个人享用,是无论无何干不过这群人的,而且皇上有可能还站在那边。
最妙的是,这种模式,也并不正式,只是皇上学习理政阶段的一种过渡。等到皇帝成长起来,完全可以收回。是继续回到以前那种,还是依然集体决策,都可以随意决定。
别说以后,即便现在,皇帝就可自由在两种模式下切换,可以和自己单独商量后,即发明诏,做出决策,让自己的权力最大化。也能以事关重大为由,招集六大中枢重臣,一块儿商量。
甚至更进一步,把御前会议扩大到六部和各署寺主官,让更多的参与,反正哪个有利,就用哪个?
高,真他么的高。
长孙无忌看着大外甥从容的和几位重臣淡笑风声,心里无可奈何的叹了口气。
算了
或许这对自己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
权力分散的同时,风险也分散了,大家也不用再盯着自己,防自己像防贼一样。自己也不用天天面对自己妹妹的唠叨,怕恩荣太盛,自己不得善终,长孙家族未来遭到清算。
权臣是一条不归路,一进踏入,就没有后退的机会。最后要么突破壁障,化家为国;要么就被皇帝清算,全家都跟着遭殃。
在此之前,长孙无忌还在犹豫。
其实权臣的诞生,也要看机会的,更需要客观的条件。第一要遇到朝庭权力高度集中时期;第二要遇到强势君主骤然离去,孱弱君主继位,权力留下了巨大的真空;
最后就是朝中都是蝇营狗苟之徒,无人制约,而使大权旁落,而现在的朝堂。
长孙无忌想了想,最后苦笑的摇了摇头,根本没有那样的机会。
想到这里,他悄悄的打消了内心深处那一丝丝因为新旧更替而泛起的涟漪和野望,下定决心做一个辅臣。
大唐收复辽东后,将整个辽东半岛和东北一带,统一设置了辽州大都督府,下辖辽河道、辽北道和辽南道,主要区域正是辽河平原,还有以前的高句丽、新罗和百济,和一些北方与蛮夷混合杂居之地。
唐朝时地域广阔,信息传递不及时,往来不便,为‘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特意设置了‘都督府’和‘都护府’两种管理方式,来分别应对不同的区域和情况。
其中中枢直辖领地,就用都督府,管十州以上的为大都督府,不满十州,户满二万以上为中都督府,不满二万皆为下都督府。
全国有二十多个都督府,其中并州、扬州、益州、荆州、辽州、漠南都是大都督府,类似于后世的战区。其他越州、宣州、申州、台州、泉州、福州等一二十个,都是中小型的都督府。
这些都督府和行政上的道府州县在地理区域上交集并存,只不过前者管军,后者管民。没有皇帝的圣旨和朝庭的许可,或者十万火急、天塌地陷的时候。
军政两套系统是完全分开的,人事权和财政权更是互不相交,以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
大都督府品秩从二品,中都督府正三品,下都督府从三品。
都督府都督既是军事长官,故其僚属也以长史、别驾、司马为名,品级各有不同。
大都督因权势太重,难以委任臣子,一般都是以亲王遥领,像李治就是并州大都督,而辽州大都督府大都督,以前是吴王李恪,现在是太子李象。
漠南大都督府大都督,现在是另一位皇子,代王李厥,阿史那云在李言登基后,已经卸任所有职位,进入后宫为妃了。
因为唐朝战力比较凶悍,动不动就拿下草原和西域等领地,这些地方地广人稀,多民族杂居,多以部族形式,迁徙流动生活,不适合太过紧密的管理。所以诞生出了另一种管理方式,就是都护府。
都护府多在边疆地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所谓‘都护’,其意在监察,管理较为松散。
都护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罪过,总判府事。
唐从贞观到天宝间,先后设置过六个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因为李言的乱入,对草原进行了篡夺,历史被搅得一团糟。原来从东到北再到西的都护府管辖区域被分成了三种状态。
东北方向彻底被平定,纳入朝庭直接管辖,设置了较为强力的都督府来管理。
安北、单于、北庭,则被突厥汗国重新夺去,彻底落到了突厥人手中。
原安西都护府的区域则被分封给了世家勋臣做为诸侯国,完全丢了出去,自然也没有了都护的意义。
而安南都护府,被改为安南大都督府,中南半岛全在其管理范围,分成了两个道数十州,纳入了朝庭直辖。
相对于遥远的南方半岛,区域更小的辽州大都督府却被分成了三个道。即是因为这里处在南北两大势力的中间,距离中原王朝太近了,地理位置太过重要。
也是因为这里太容易失去了,辽东半岛几乎自成一系,非采用严格的制约方式不能掌握。
李言登基后,让两位儿子,一位太子兼任辽州大都督府,一位亲王任漠南大都督府,也是借鉴了后世,天子守国门的方法,以显示对这里的重视。
不过亲王们都是遥领,一般都是选用当朝悍将做为长史,代替这些大都督亲自戍边。像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就是英国公李绩,辽州大都府长史是薛国公长孙顺德。
漠南道情况比较特殊,以前阿史那云做大都督的时候,朝庭为了逐步掌握这股力量,在阿史那云的儿子阿史那厥出身后,就任命其为长史,实际上权力还是在阿史那云手中。
如今,阿史那云入了宫,阿史那厥也认祖归宗,为了安抚漠南的军民百姓,李言提出了任命李厥为漠南大都督,兼任长史,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镇守此地。
朝庭重臣们考虑到这里的特殊情况,也就认了下来。只是又塞了一批中低层将领进去,尽一步掌握这支力量。
对于李厥来说,两边都是自己人,增加汉人在漠南地区的影响力,也有助于他对这块儿地方的掌握和朝庭对他的包容接纳,于是也没有提出什么异议。
至于那些游牧民族的将领们,对于容入大唐没有什么抗拒。草原上的部族历来都是谁强就跟谁,没有什么国家和立场的概念,有的只是利益,只要能过好日子,跟着谁都行。
反正他们只要在草原上,生活方式就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依然是逐水草而居,放羊牧马,和婆娘生孩子。哪天大唐败给了突厥,他们自然而然又会变成突厥的子民。
不管是被大唐的军队驱使打突厥,还是跟着突厥的军队打大唐,他们都没有什么心理障碍。
北地的难以约束,是地理形态和依环境产生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很难用人力来改变。
自古以来,游牧民族似乎好像就是一个和中原王朝相敌对的势力。
其实这样的看法并不准确,应该说这片广阔无边的草原,从来都不属于任何一个势力,只是偶尔会崛起一个强大的部族,联合一大群势力,学着中原王朝。
组建一个有名无实的‘汗国’,与中原皇朝针锋相对。
这样的汗国寿命,一般取决于那个打造汗国的强力统治者的寿命,最多传不过三代,就会分崩离析。
而维持这种‘汗国’整体的重要方式,就是不断对外用兵征战,不断的调整兵权,并且用扩张的利益安抚众人,大可汗在不断攻城灭国的过程中持续积累威望。
还有转移矛盾,树立强敌带来危机压制等等,多种方式并行之下,才能勉强维持整体不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