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3章 试探下
历史上的房遗爱谋反案,李恪谋反案,长孙无忌谋反案,基本上都是权力斗争的产物。
长孙无忌被许敬宗诬陷谋反,被叛削爵流放黔州,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长孙无忌最终自缢而死,唐高宗李治晚年下旨平反。
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并将他陪葬昭陵。
这哪儿是谋反啊?
瑞龙少爷的一句话道破了天机,哪儿有那么多的谋反案,还不都是你们内斗吗!
原本刚来大唐的时候,李言也想过,是不是可以施行离退休制度,来解决推陈出新的问题。
后来了解完实情后,果断的放弃了。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特色。
唐时人均寿命也不到五十,武将纵横沙场,透支身体过重,一般寿命活得都短。而文臣也差不多,营养问题,疾病问题,工作负担等,都会轻易导致一个人的死亡。
此时能活到八十的都算凤毛鳞角,七十的也算少见,五十、六十再所多有,四十三十就离世的亦不在少数。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公谨才活了三十八,段志玄四十四,这些人年龄都不大。
若是划定一个退休年龄,该划多少合适呢?
有些人不到年老就挂了,而有些人,像萧禹出身名门,养尊处优的,今年都七十三了,还老当益壮。从杨广到李渊再到李世民,一人历经两朝四代君王,现在还为自己发光发热呢!
朝中六十以上的官员,算下来也没几人,还都是砾果仅存的老臣。
要是五十岁退休,就有点儿太过了,这个年纪只要不是重病缠身,一般都正是扛大梁的时候。
所以思来想去,李言觉得,古代朝堂自有一套推陈出新的法子,比自己冒然的提出什么离退休制度要更加适合。辞退不了几个人,说不定还要搭出去巨额的养老费用,实在是不划算。
即然这样,那自己就不多事了,还是顺其自然。
李言想到这些处在核心位置上才能感悟到的历史真相,笑着摇了摇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长孙无忌是可靠的,更是值得信赖的,用李世民的话来说,若是自己负了长孙无忌,就是薄情寡义。
“呵呵,舅舅说的哪里话,朕哪能不信任你?”
李言十分坦诚的说道:“这满朝文武,朕最信的人就是舅舅了,这一点儿天地可鉴。这么说吧,就算是朕现在要离开长安巡视北方,朕也会把朝政托付给舅舅的。”
“什么,你还想去北方?”
长孙无忌犹如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瞬间炸起,表情都有些狰狞了:“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告诉你,趁早息了这样的想法,你以为你还是太子啊?”
“你是皇帝,是九五之尊,是国本,必须坐镇长安。你稍微动一下,大唐就会颤三颤,无论是我还是大唐都经不起你这么折腾。”
“朕只是打个比方,你这么激动干什么?”
李言不悦的看了看大惊小怪的长孙无一眼:“再说,也没有那么严重吧,父皇当年不也渭水退颉利,东巡洛阳,秘密前往丰州前线和百万突厥对恃吗?”
“朕又为什么不能离开长安?”
“我的小祖宗,你是我舅舅行不行,我情愿做你的外甥。”
长孙无忌手脚并用,脸色焦急的说道:“你父皇那是迫不得已,颉利打到了长安城外,去洛阳也是为了稳定民心,去前线更是为了退敌,都是大唐危急存亡的时刻。”
“非皇帝亲出,不可震慑敌酋,非天可汗亲至,不能护佑大唐安宁。”
“现在国泰民安,四境平定,地方无灾情,边疆无兵祸,你有什么理由去巡视?”
“再说了,你刚刚登基,满打满算才两个月。你登基之前,没有你父皇的功绩和兵权;登基之后,更没有你父皇的实力和威望。”
“你若坐镇长安,还能守住天下,若出了长安,天下必然大乱,非但你自己有不测之祸,这满朝文武和数千万百姓也会跟着遭罪。你忍心因自己一人之故,致使江山凭添倾覆之忧?”
见长孙无忌疾言厉色之下已经有些害怕的失态了,李言这才打个哈哈:“朕岂能不知,只是随便说说罢了。舅舅放心,十年之内,朕都没有出长安的打算。”
说完,李言有些遗憾,还打算时机合适的时候,御驾亲征呢?
毕竟战争是皇帝打乱旧有格局,收笼权力的绝佳机会。李世民就是在一次次的领兵做战中,从世族手中抢夺了一部份军权,从而完成了相对强势帝王的脱变。这才有了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逼父的资本,也有了后来天可汗和贞观盛世的诞生!
开国皇帝们之所以强势,就是因为手握军权。
军权是一切权力的基础,手中没有刀把子,这皇帝就做的不踏实,也不安稳。
长孙无忌的态度,也代表了大部份朝臣的心思。
他们对自己这个皇帝,关心是真的关心,可限制自己,避免皇权坐大,也是其中重要的目地。
如今的大唐,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正是开国功臣年老,新旧更替,青黄不接,武将没落,文臣做大的时侯。若是不出意外,以后的朝堂是要文斗,不要武斗的时代。
就是揽权,也要玩儿心思和袖里乾坤。
自己只能学汉文帝,汉景帝,最多做到汉武帝,想要像明成祖朱棣一样领兵征伐,基本上不太可能了。若自己一意孤行,文臣们不介意让自己变成明宣宗和明堡宗。
听到这里,长孙无忌定定的看了李言半响,看到对方不似在开玩笑,这才松了口气,放下了心里的担忧。
同时心里暗暗叫苦,对于躺在大明宫里睡大觉的妹夫又多了几丝怨念。给这个大外甥做辅臣,真是比自己教导十个后辈子孙都要累,不但要应付对方随时出现的奇思妙想。
还要警惕来自皇帝不时的试探,更要处理朝中永远也处理不完的繁杂政务。此外,还要在世族和皇权中周旋,自己连为长孙家族谋福利的时间都没有了。
简直是心力憔悴啊!
想到这里,长孙无忌忽然觉得,让岑文本上位,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儿,至少有人能替自己分担一下。外甥皇帝好似对他的兴趣并不比自己小,之前还拖着岑文本在御书房里聊了半天。
看岑文本临走时那又喜又忧的样子,长孙无忌忽然有些理解了,这老东西,恐怕也不容易啊!不知道皇帝又给他出了什么难题,让这个老家伙也不得安生?
李言缓了缓问道:“舅舅此来,是有什么事情吧?”
虽然称呼依旧,但气氛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随意和温馨,长孙无忌连忙正色道:“皇上,这段时间,世族们都谈的差不多了,大部份都愿意支持大唐发行宝钞。”
“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有利于促进大唐各地各族融合,加强朝庭权威的好事,也切切实实的增强了朝庭抵御风险的能力,故而大家都十分踊跃。”
“臣初步的统计了一下,最顶尖的十多个世族,都愿拿出五百万两银子兑换宝钞,其他的五六十家数得上号的世族,受此影响,也纷纷表态,愿拿出几十到几百万两银子不等。”
“仅仅这些,就已经超过了一万万贯。”
李言顿时又喜又有忧,最后有些语气酸酸的说道:“没想到这些世家这么有钱,比朕想的还要富有?”
“主要是经过了贞观二十年的治理,百姓安定,民生繁荣。”
长孙无忌很是明白李言的心情,笑着说道:“特别是北方与突厥的互市开放以后,大宗商贸往来频繁。突厥人又打下了赢州,发现了大量的银矿。”
“致使大量银锭涌入,不然那些世族们还真掏不出这么多现钱。”
“皇上,即然银子有了着落,这发行大唐宝钞的最重要一样因素已经解决,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可以设置部门了。臣看经过这段时间的发酵,臣子们也都接受了。”
李言振奋的挥舞了一下拳头,他终于实实在在的迈出了一步,不是萧规曹随的重复李世民留下的工作了。
“即然这样,着即令三省开始组建财政寺,从皇城里找个地方,做为财政寺的衙门。”
长孙无忌马上问道:“皇上,这个财政寺臣也没有经验,不知道该定位于何种品级,还请皇上明示。”
“嗯?”
李言眉头一皱,长孙无忌连忙解释道:“三省是朝庭最高权力权构,都是正二品的级别,御吏台负责纠察百官,和六部一样是正三品,殿中省、秘书省、内恃省都是从三品。”
“其他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司农寺、太仆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大理寺、鸿胪寺等部门都是从三品,臣觉得,即然这个财政寺,也以寺为名,应该也定为从三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