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1059章 房玄龄的失误(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59章 房玄龄的失误(下)

第1059章 房玄龄的失误下

李言深吸口气,背着双手眼望远方,淡淡的问道:“房卿,朕日前看汉史,看到东汉末年这一段,献帝当国,丞相曹操主掌朝中大权。最后汉失其国,曹魏代之,不知所谓何故?”

“臣强主弱,必起祸端,此乃常理。”房玄龄还没想到李言为什么会突然转到历史上,不过他熟渎史书,深谙治国之道,对历代兴辱都烂熟于心,下意识的说道。

“不错,房卿所言甚是,治国如此,治家也是相同。”

李言微微一笑,解释道:“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老大人在国事上看得十分透彻,却在家事上如此糊涂。”

“若是老大人没打算让二房继承家主之位,就不该一味的扶持二房。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一山尚且不容二虎,一个家族里面,怎么能有两个核心呢?”

“如此这般,久必生患,若高阳嫁的是遗直,朕想,房府内应该不致于有这么多事情发生.”

房玄龄闻听此言,神情一震,如雷灌顶,陷入了沉思之中。

想想前几年房家是何模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片其乐融融的场景。

这几年公主嫁入房府后,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两个儿子间的不和,父子之间的矛盾,公主在其中的作用,往事一慕赠从脑海中掠过。最后房玄龄双手老拳紧握,不自觉的闭上老眼,一脸的痛苦。

他万万没想到,房府内不得安宁的根源,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甚至可以说,高阳公主之失,与自己也有脱不开的关系。若高阳嫁的是大房,明正言顺的接掌家业,管理房府,也不致于如此任性,最后闹成这样。

原来如此,这一切的根源,都找到了。

房玄龄饱渎诗书,少年成名,才智卓绝,对人心和世情认识极为深刻,连世人都称房谋杜断。正因为世人的共识,让他也是极为自信,觉得自己并不会犯错,始终能理智的处理一切问题。

可偏偏,用于治国的冷静头脑,并没有对治家有任何帮助。

在面对几个儿子的未来安排上,他像一个普通的老人一样,固执的希望每一个儿子都能过得好。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不想因为自己的偏心,而让任何一个儿子受委曲。

他却忽略了,家族大到一定程度,也就如同一个势力一样,要讲主次,要分轻重。

没有偏私,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一视同仁,就会造成多强并立,进而导至争斗不休,和永无止境的内耗。再浓厚的手足亲情,在巨大利益的冲击下,也会土崩瓦解。

这是人性所决定的,不以个人好恶品行为转移。

平分家产,一碗水端平,人人满意,只适合一般的小户人家,甚至是贫穷家庭里。

大家族中,有些人要人为加强,有些人却要做出牺牲,甚至刻意打压,以保持主干的绝对强势。世上本就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有舍才有得,必须要舍弃一些,来换取整体的强大。

强干弱枝,才是更适合大家族大势力保持强盛,永久传承延续的正确打开方式。

李言一语,犹如惊醒梦中人,以房玄龄的聪明,自然轻易找到了房府问题的根源所在。

他心里一片苦涩,恨不得狠狠抽自己两个巴掌。

良久,房玄龄清醒过来,诚心诚意的行了一礼,拱手道:“皇上金玉之言如醍醐灌顶,老臣多谢皇上。”

“嗯,一般来说,做附马的绝不能再娶,哪怕公主已经离世了。”

李言温和的看着房玄龄,说道:“朕看在房卿辅佐了父皇一辈子,兢兢业业,宵衣旰食,即有功劳又有苦劳的份上。今特下旨,免去房遗爱附马都尉的身份。”

“降为太仆寺丞,算是对他没有照顾好公主的惩罚。过两年,等风声过了,你可再为他娶妻生子,为你房家延续香火。”

房玄龄一怔,随后再次跪下谢恩,这次他是真心实意的感激这个年轻的皇帝。

太仆寺是大唐财政出纳和两都市场管理机构,妥妥的肥差,虽然品级降了,可油水多了。

经过这一连串的事情,房玄龄也发现,长子才能不够,却是个老实守家的。次子头脑灵活,却是个不安份的主儿,最主要的是,志大才疏,扛不起大梁。

皇帝今天强势调整,让长子升官,加强了权势,次子被边缘化,从此衣食无优。再加上没有了公主的从中搅合,房府的未来格局,就完全被理顺了。

次子虽被降了官职,公主之死,他难辞其疚。遭此打击,必然不复往日之张狂,面对兄弟,也不会在挑衅其地位。而长子却因次子的损失,得已升官。自己再从中解说一翻,长子也会知道是夺了次子的机缘。从此,也能对这个弟弟包容一些。

总的算来,此次公主事件,房家不但没有损失,还收获颇多,真是因祸得福。

明白了问题的根源,以房玄龄的智慧,自然能对症下药,得已调整。

直到李言离开,房玄龄内心还充满歉疚,自己是太上皇的功臣,却没有为当今陛下做出什么,如今反而深受新皇帝之恩德。房玄龄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做点什么来回报皇上。

随后几天,朝庭彻底进入秋收阶段,长安往四面八方派出人手,督促秋粮的收成和征收税赋。大唐的税赋,主要是粮食,在每年的八月中旬开始,到十月中结束。

这两个月全国各地忙成一团,朝庭里反而和谐了下来。

只要各部全力配合,做好京畿之地的各大粮仓清理,准备接收新粮,还有疏通河道,保证运输通道的顺畅。

李言也是每日亲自视察各处的粮仓,负责后勤,听取汇报,忙过一阵后,彻底闲了下来。

最后,李言得出一个结论,其实朝庭的事情,看起来复杂,似乎很多。朝庭设置了那么多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能,只要各部门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天下自然太平。

朝中各大派系势力相互之间不找事,大唐一年到头儿来,也不会有什么大事。

这一日,李言特意招集三省的五位主官在承庆殿议事,待众人落坐后,李言摒退了众人,坐在御案后说道:“诸位,今天我们聊聊日常政务,朕把大家招来,主要是想议一议关乎大唐长治久安的事情。”

几位主官一听,顿时面面相觑,纷纷打迭起了精神。

实际上,别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就算新官上任,还有三把火呢!

每个新上任的官员,都会有一套不同的施政理念和治理方略,更何况是皇帝?

前段时间的朝堂博弈,众臣或主动,或被动的,都参与其中,就是想以形势来压迫皇帝,延缓这个过程,或降低皇帝的期待值,保证前后两代的平稳过渡。

当然,这也是因为李言长期不在长安,并没有在接班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班底。若是接照正常的更替,储君至少需要几年,就开始准备接班。

自然会配准一整套的属臣,这些人会提前好几年开始适应磨合,到太子登基的那一天。

君知臣,臣知君,自然不会出现变故。

李言的情况有些特殊,这个适应磨合的时间太短了。满打满算,李言回到长安才不过一个月,现在就已经做了半个月的皇帝,还没把朝中所有的官员认全。

这段时间,中枢的几位重臣,更是每天给新皇帝压了不少的任务。就是想转移新皇帝的注意力,让他被繁琐的朝务拖的分不开身,不要去冲动的烧什么三把火。

却没想到,这几天大家忙秋收的事情,稍一疏忽,就被李言抓住了机会。

看到众臣一脸的紧张,李言随意的笑了笑:“大家不要紧张,朕虽然登基不久,却不是一个独断专行的皇帝。这段时间,哪样事情不是和诸位大人商议,才处理的。”

“今天把大家叫过来,与其说是谈事情,不如说是我们君臣趁着有时间,在一起聊聊天,联络联络感情,增加一下对彼此的了解。”

“朕先说好,今日的御书房,大家畅所欲言,言者无罪,共同为大唐的未来,谋一谋长远。”

李言说的很是随意,似乎也很想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众臣却依然面色严肃。能混到这个位置上的,哪个不是久经战阵,人老成精,怎么会因为李言的两句话就放松警惕了。

不管再怎么弱势,李言也皇帝,他们也不能不考虑皇帝的看法。

面面相觑下,长孙无忌做为首辅,小心翼翼的站起来正准备说话,李言连忙伸出手压了压:“长孙大人,朕不是说过了,今日就是随便聊聊,不用那么正式。”

“朕有言在先,接下哪位大臣发言,不必站起回话,也不用行礼,坐下说就行。”

“即然这样,那臣等就僭越了。”

长孙无忌神色也轻松下来,坐下笑道:“不知皇上今天想谈些什么,臣等也没做准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