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0章 李言的失败上
“呵呵,无防,今日是朕的主场。”
李言满面笑容,一脸的善意:“待会朕问到什么,你们就回答什么就行了。说起来,诸位都是我大唐最优秀的人才,熟渎经史,学贯古今,久在中枢,经验丰富。”
“朕年轻识浅,主要是向诸位请教一些治国的学问。”
说完,李言一挥手,王德吩咐宫女太监,给几位重臣都上了一杯茶,然后让王德抬出了一幅图出来。
这幅图一出来,长孙无忌、萧禹、岑文本、刘泊、马周五人就愣住了,只见图上横竖划出了两道长长的直线,相交于左下角。在中间的空白处,划出了弯弯的两道弧线。
一红一蓝,上面还有很多均匀分布的点儿,被这两道弧线给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两道抛物线。
这是什么东西,众人皆是诧异?
李言起身上前,对着众臣介绍道:“各位,朕这十多年,虽没有在中原生活,流亡于西方,却也学了很多学问。遥远的极西之地,风俗文化与我中原截然不同。”
“倒也非一无事处,其中更有一些可取之道,今日朕就和大家交流一些。”
李言微微一笑,实际上他纯粹是在胡说八道,此时的西方虽然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可通过偶尔的商人传过来的一些信息也能知道,西方发展落后,远不如东土中原。
李言所谓的西方,还是后世的西方。
不过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是世界的另一端,还是时空的另一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反正都是全新的东西。
而且大多数人,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去接触。
“诸位,那里治国和我们这里截然不同,大唐主要是靠军事和政治的方式,管理天下。而遥远的极西之地,主要是通过经济和商业的手段,影响着国家和社会。”
“这幅图就是一份数据图,可以直观的呈现出王朝兴衰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李言首先给几位重臣吃了个定心丸:“今日我们商议的事情,不涉任何官员任免和地方军队调动,只是纯粹的从经济商业的视角来看待国家治理。”
皇帝定了调子,几位重臣明显都松了口气,若是这样的话,那就没什么了。
在他们认知里,所谓权力,就是军权和人事权,大家争的也是这些。要是皇帝图谋的东西和这两样没有交集,其他的他们全部都可以听从,影响不了大局。
不错,在李言摆出这幅礼贤下士的姿态时,这些在权力场上打混了一辈子,而且现在依然身居高位的人就知道了,皇帝肯定是想达一些什么目的。
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天子也是一样,越是上位者,摆出的态度越软,所求的东西也就越多,越贵重。
这些老狐狸们都是深谙此道,对人情事故和利益交换了若指掌,知道万变不离其宗。
绕来绕去,都离不开一个利字。
权力的三种核心体现,财权、军权和人事权,即然皇帝表示了和后两者无关,那就是想要钱了。
这是三者中,钱是最基础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不敏感的权力,皇帝若想要钱,那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了。
五位中枢重臣,相互看了看,都是露出了会意的笑容。
李言看到几人的神情,也是微微一笑,目前大唐的军权和人事权,几乎都被世家瓜分殆尽。
自己想要破局,从内部几乎没有可能。
从前段时间的高阳公主案就可以看出,朝庭的人事权已经是各大世族基本盘了,剩下的也被皇室宗亲和贞观旧臣给瓜分殆尽了。
一次激烈的博弈,朝堂上的官员更换了一大堆。
可李言这个皇帝只提了一个许尽忠,还是检校黄门侍郎,从这一点儿来看,李言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其它大部份相关官员的更换,无论是楚衡的京兆尹,还是崔仁师的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还有那些卢氏、郑氏、王氏的六部待郎们,都是井然有序,同时好像和李言也没什么关系。
许尽忠本身资历也足,就算没有这次胜利,李言以皇帝之尊,想要提拔,也没多大问题。
这让李言十分沮丧,在人事上都没有什么话语权,更加核心的军事权上,恐怕更加说不上话。像常胜、薛仁贵、孙仁师那些东宫侍读们,都还是李世民以前安排的职务。
这些人虽然品级不高,却是实实在在的军方中坚力量,个个都亲自掌握着实际军权。李言也不敢轻动,万一调来调去,品秩是提起来了,实际权力反而降低了,那就完蛋了。李世民的安排就十分稳妥,李言不需要轻动。
李言关注的是另一股十分庞大的力量,就是皇族宗亲和贞观旧臣,这些都是李世民一手带出来,经营了二十年的基本盘。若是李言能接手这批力量,那自己这个皇帝也不会太弱势。
可经过这次和世族的博弈后,李言终于发现,在李世民倒下后,他原本的那些势力并没有凝聚在自己身边。
而是脱离出去,在世族的纵容和支持下,有些自成一体的意思了。
比如李道宗和李元景,尉迟恭和李绩这些人,宁可和皇太后走得很近,也没有全面倒向自己。
最明显的一个代表就是程咬金,这个在贞观三年,被自己推上去做了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的人,在那时都明确表态投入了自己麾下,和自己渊源也深。
按理说自己回京登基后,他应该是那个最积极靠向自己的。
实际上,程咬金是多拜访了自己几次,话里话外的,也是十分亲切和激动。那种和自己隔着一层的感觉还是很明显的,甚至可以说,与其他没有旧情的臣子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李言知道,这里有几个原因。
一是自己多年不在长安,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这些人为了在权力中心生存,肯定也有自己的立场。不可能因为与自己的一些旧情,就改变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方向。
权力场上立场的改变,对于任何一个势力来说,都是关乎其权力生命和家族兴衰的大政方针,决不可能那么容易更换的。
自己东宫臣属和侍读群,之所以还心向自己,也不是因为李言有多大的魅力,经营半年,就能保证一辈子的忠诚?
而是李世民在这十多年中,为了保持朝堂的势力平衡,一直把这些人归属东宫一系,并防着其他势力插手。这才能让这些人长达几十年,都保持着原来的立场。
若非如此,李言真的是一点儿根基也无,仅靠一个嫡长子或者旧太子的名份,也实难保证顺利继位。
当然,这也是李言一直放心待在草原的原因。
要是自己在长安的力量都被清理干净了,李言也决不会置之度外,恐怕也会很早的回到长安,继续发展自己的势力了。
第二个,就算投向自己,也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若是这个时间太快了,所获得的好处,就会太少。稍微拿捏一下,即能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又能观望下一局势,更加稳妥。
要是李言自己来选,肯定也会是如此。
水深流缓,人贵语迟,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也是为人处事的精髓,李言也不能急,急了反而让人看轻。
这些人原本是要投向自己这个皇帝的,可转向长孙无垢这个皇太后,就十分智慧和巧妙了。
你说他们背叛了自己,他们并没有投向世族;说他们投靠了自己,这些人却又都在皇太后的掌握中,自己并不能直接指挥他们。
皇太后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自己帝位最坚定的支持者。
他们投向皇太后,其实就等于投向了自己这个皇帝,至于皇太后没有转交给自己。那就是自己母亲和自己之间的考量了,自己要怪,只能怪长孙无垢,怪不了别人。
在别人眼中,母子一体,肉烂在锅里,反正人家的态度表明了,皇太后有其他考虑,也不能怨人家。
实际上,这两者还是有差别的。
这种做法无疑于噎脖子,让李言吃不下去也吐不出来,有火也发不出,以后还没法怪人家。
在世族和皇权长期对立博弈的政治环境下,这种做法并不算过份。毕竟,相对于直接投反对票的人,那些中立的弃权票,还远不能做为首要打击对象。
李言反而还要下大功夫去拉拢,这就是这些人现在选择的有利处境。
第三个是最重要的,也是李言最担心的,就是这其中蕴含着很大的风险。
长孙无垢虽是皇太后,却没有长期掌权的经验和高超的政治手腕,更没有没明正言顺管理这些臣子们的权力。这些人投向皇太后,表面上看是以长孙无垢马首是瞻。
实际上,就暂时游离了出去,长孙无垢并不能完全掌握他们,而是反过来,这其中的主动权都在那些人手中。
短时间没问题,可时间一长。
为了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他们会慢慢形成团体,并推选出新的领头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