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朝堂争锋五
长孙无忌暗暗懊恼自责,相对于皇帝的沉稳,反观自己,却显得毛毛躁躁,一朝得势,急着立威。心情激动下,只顾着自己心中压抑的想法,狂乱地表达,忘记了观察皇帝会有怎样的反应!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个简单到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自己一个年过半百的人竟然都忽略了。
朝堂上众臣吵吵闹闹,纷纷扰扰,可长孙无忌却已经不在意后面的事情了,只是看着李言和其他臣子们的不时对话一阵,广泛针求各位重臣的意见,表现的十分随和。
长孙无忌对此即感到欣慰,又十分不安。
欣慰的是,外甥比他想象的更加聪明,有了这样的态度,很快就能坐稳皇位,获得臣子们的认可;不安的是,若是这样的话,那自己的价值岂不是就变小了?
没有扶保之恩,没有雪中送碳,更没有见识上的赞划和辅助,他这个舅舅在外甥面前的作用,就变得和岑文本差不多了。
这次皇帝绕过了岑文本,转头询问房玄龄的意见,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
若是无意还好说,那就是他真的想听听房玄龄这个柱国老臣的意见,想借用他的见识来破局;可若是有意而为之,那他岂不是能猜测到自己的意图和谋算?
想到这里,长孙无忌瞬间心乱如麻,患得患失起来。
再也不承不上关心大家议论的结果了,甚至连岑文本这个未来的对手,也暂时被抛到了脑后。
长孙无忌忽然发现自己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没有了解到现在正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自己还是在按照贞观四年之前,李承乾十多岁的时候去想他。而现在对方都快三十了,思想也已经完全成熟,他返回长安这半个月,也一直不温不火的。
除了确定太子储君那天高调出现后,其后的存在感都极低。
自己也只顾着在李世民和世族两头儿交涉,以致于都要忽略这外甥是一个成年人,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了。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燥动的心慢慢的平复了下来。他忽然觉得,接下来自己应该暂时停下所有的动作,和外甥好好的聚一聚,聊聊天,联络联络感情。
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外甥的真实想法,然后再有的放矢。
若再这样冒失,说不定会和皇帝的关系越处越差,最后失去根本的立身之基。
想明白了一切的长孙无忌不再说话,并轻轻的触碰了一下站在身边的刘泊,随后两人都沉静了下来,不再发言。
当长孙无忌这个主力推手撤后,房玄龄再把当初在丰州城两国君主的合议一说,最后苦口婆心的分析到,堪比国库收入的财富固然诱人,攻打瀛州也不难。
可难的是要面对接下来在右贤王领导下的整个突厥的报复,大唐是否能抗得住,这才是瀛州问题的关键。
终于,在那种惨烈的后果面前,群臣们被巨大利益刺激的通红眼睛终于清明下来。大家垂首沉思,想想贞观十一年,突厥百万铁椅在丰州城外布阵。
那摭天蔽日的威摄,那翻江倒海的气势,还有那让人胆战心惊的恐惧杀意。
不少臣子身子一哆嗦,声音也小了下来。
眼看长孙无忌和刘泊不再咄咄逼人,退了下去,朝堂文武诸臣被倭地使者带来的激动和涟漪也慢慢平复下来,房玄龄和岑文本都下意识的松了口气。
他们心里都知道,虽然昨天是李承乾第一次朝会,可昨天毕竟在上朝的时候,李世民还在好好大明宫里,有那位天可汗的镇慑,整个长安就翻不起大浪。
而经过昨日一天,大家都知道,李世民以将死之躯,吊着一口气,基本上就是个活死人了。连托孤和遗言都交待过了,下意识的,在众人心中,李世民那一篇已经翻过去了。
今日,才算是李承乾登基后,第一次正式的朝会。
虽然不是初一十五的大朝,诸臣都知道,这种例行朝会,才真正的让人重视。
唐朝的议政朝会有三类,一是非常正式的大朝,一月两次,在京九品以上官员,均要参加,规模十分浩大。正因为牵涉的官员太多,所以大朝会一般都不议事,而是对外通报国朝大事。
主要精神是歌功颂德、展露天朝威仪、镇摄四方不臣。
第二类,是每日的例行朝会,五品以上官员参加,这种朝会一般都会切实的去处理政务和琐事,各部司衙门主官和十六卫府的武将,都可以就职权范围类的事情上奏。第三类就是比较随意承庆殿议政了,一般都是皇帝和三省官员小范围商议一些国事,有时候会根据需要,特意召集相关六部官员和各地兵政将领参加。
真要论起来,第三类氛围比较轻松,由皇帝主持,大家畅所欲言,可以就一些政务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基本上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而第一类,不讨论具体的事情,没有利益争夺,大家也不会紧张。
可这第二类,就比较让人纠心了,就像一个所有势力公认的角斗场。各方派系势力都可以在这里发起诉求,汇报、参奏、攻讦、合纵联横、勾心斗角,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任何一件事,在这里被抖出来,都像是湖里仍进了一颗巨石,会引多大的波澜,引起多少人的关注?进而参与其中博弈,最后会引发多大的海啸,谁也不知道?
甚至连皇帝也无法控制这类朝会最终的走向。
是以房玄龄最担心的就是这个,严格意义上来说,今天的朝会,才是李承乾做为皇帝的第一次公开主政,能不能压得住阵,开上一个好头儿,为以后的主政打下基础,就看今日了。
从贞观四年,定襄大战后,李世民威望大涨,房玄龄就开始主政朝堂,在太极殿也待了近二十年。房玄龄也发现今天的朝会有些不正常,群臣们似乎都特别亢奋。
房玄龄明白,天可汗的离去,那股横压当世的威胁不在了,让所有人心中都轻松了一大截。
旧有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次序即将建立,在这个关键时刻,房玄龄才更忧心。
以前李世民在朝堂中的格局,是李世民平灭无数反王和势力,打下大唐天下;而后又挥兵北伐,击败北方霸主颉利,换来贞观一朝二十年的治世;开疆扩土一倍以上,战功赫赫,封国无数带来的。
这其中任何一项,都不是在外流浪十多年,然后回长安捡了个便宜皇位的李承乾能比拟的。
若说李世民在群臣心中的地位有九分,而如今的大唐天子,则是一分也没有。
朝臣们也不可能用以前和李世民相处的那种方式,和新君相处。
而这种形势格局,依房玄龄多年的政治智慧来看,多半就会在今天的朝会上垫定。群臣们必然会齐心协力,默契的挤压新皇的权力,这一点儿是大势所趋,就连房玄龄也阻拦不了。
而且,在房玄龄心中,让出去一些也好。
一个人的权力和实力是成正比的,新皇帝没有那样的实力,而握有超出其实力的权力,必然不是好事。能担三十斤,硬要贪心的去担三百斤,是祸非福。
退让是肯定的,可退多少,房玄龄有些拿不准?
这要看当今皇帝的手腕和能力,以及朝臣们心中的预期,这些都要在今天的朝会上,通过复杂的碰撞和博弈来确定。若是两方相差太大,最后恐怕就难以收场。
眼看借着贞观十一年的突厥大军威势,化解了长孙无忌的攻势,也镇住了即将混乱的朝堂。房玄龄暗暗松了口气,看了看时辰,朝会已过半,待会儿自己再找两件不重要的事汇报一下。
拖延一下时间,今天的朝会就结束了.
不过,房玄龄心里一点儿也不乐观,长孙无忌退的太快了,还没有达到房玄龄心中预计的权力分配的边缘,就缩了回去。
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房玄龄和长房无忌两人对于今天朝堂的趋势和发展,都是心中有数的。房玄龄悄悄的撇了一眼长孙无忌,恰逢长孙无忌也看过来,视线在空中隐询相碰。
房玄龄疑惑的抬了抬眼皮,长孙无忌脸色阴郁的摇了摇头,房玄龄的一颗心迅速沉了下去。
长孙无忌也是心中苦涩,昨晚他在府中等了一宿,想等李言亲自前去拜访,请教国事。毕竟自己即是舅舅,又是现在的托孤和未来的辅政大臣,君臣二人一心,才能控制好局势。
这个沟涌是必需的,至于是长孙无忌入宫去找李言,还是李言上门请教都可以。
可长孙无忌觉得,自己除了是托孤重臣外,还是皇帝的亲舅舅。外甥亲自登门,一来对外显示皇帝对长孙家族的宠幸,以便自己能更好的主政,获得群臣的看重;
二来也能展示新帝虚怀若谷,尊重老臣的谦虚作风,就算传出去,也是美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