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朝堂争锋四
唉.
李言在心中叹了口气,罢了,再怎么说,长孙无忌也是自己的舅舅,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母亲长孙无垢的份儿上,该护还是得护,该压还是得压。
压着他,其实就是护着他。
李言往下看了看,房玄龄和岑文本都低着头没有说话。本来李言想让岑文本出头的,不过想想,现在岑文本还太过弱小,过早的和长孙无忌对上,不是什么好事。
自己若是点他的名,他自然会出来和长孙无忌打擂台,唱反调。
无论他愿不愿意,皇帝如此信任提拔,他身上都盖上了皇帝亲信的印记。不管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这时候都只能站出来维护自己这个皇帝的利益。
不过,此时长孙无忌风头正盛,这件事情又牵涉到朝庭巨大的利益,岑文本明显顶不起这么重的锅。
很容易被长孙无忌抓住痛角,狠狠的剥下一层面皮,进而影响到以后的两人的搭配主政。
于是李言目光一转,看向房玄龄道:“房卿,听说当年在丰州,太上皇和突厥的右贤王曾当面相见,议定了一系列的合作事项,奠定了两国这么多年的和平。”
“如今,太上皇已然离开朝堂,而卫公也不涉政事,当年的三名亲历者,就只剩下卿一人了,此事该如何处置,朕还想听听卿的意见?”
‘呼’
岑文本暗暗松了口气,愧疚的看了李言一看,同时心里无比的感激,他知道,皇帝是在爱护他,不忍心他难做。
实际上昨晚回府经过一夜的揣摩后,岑文本就知道了,新皇对他寄予后望,是把他当做未来的右相去培养的。毫无疑问,他和长孙无忌是要长期对立。
此时,他应该站出来,驳斥长孙无忌,以确定未来的朝堂的格局。
可今天长孙无忌来势汹汹,又用巨大的利益裹挟了满殿的群臣。
堪比大唐一年府库收入还多的财富啊?
就连自己都动心不已,若是自己现在出面,违心的反对,很可能就会变成整个朝堂对自己的讨伐。
岑文本正忧心忡忡的时候,李言直接问了房玄龄。
岑文本内心蓦然一松,皇帝的问话很是中性,房玄龄又德高望重,资历深厚,在群臣中的威望极高。无论怎么回答,都不会受到长孙无忌强烈的排斥。
房玄龄出面确实比自己出面要合适多了.
谁都知晓房玄龄要不了多久就退了,长孙无忌太过咄咄逼人,显得刻薄,容易失去人心。
在岑文本放心的同时,长孙无忌内心蔚然一叹,衣袖中握紧的拳头也松开了,同时隐诲的撇了一眼满头大汗的岑文本,又眼神复杂的放在了李言身上。
李言猜的没错,今日长孙无忌确实有先声夺人的意思。
一方面通过压新君而抢夺话语权,竖立自己的威望,为接下来接手左仆射,主掌朝政做铺垫。同时设了一道陷阱让岑文本钻,只要岑文本按捺不住,想要出头为新君说话。
或者李言经验不丰富,催促岑文本出来制约自己,自然会落入长孙无忌的圈套中,迎来一系列的打击。
事实上,所谓的倭国遣唐使,早就来大唐了,或者说一直都没有断过。不管是突厥入侵倭地之前,还是大唐和突厥达成合作之后,倭人一直都滞留长安,苦苦哀求大唐为其做主。
今天让这人上朝面君,也并不是李言猜测的那样,想真的开启大战,或者用巨额的产银量来诱惑群臣,为接下来自己立功做铺垫。
实际上,长孙无忌此举,一石三鸟。
一来宣告自己的强势回归,吸引群臣依附,壮大实力;二来隐诲的消弱皇帝的权威,来为将来做一个强势首辅打基础;最后就是打击岑文本,把他的威胁消除在萌芽之中。
自从昨日李言在朝中提拔了岑文本,并加上了太子傅的职务。
长孙无忌就知道李言想做什么了,这不但是想让岑文本分自己的权,也是想让江南士族来制约关陇士族,这一招不新鲜,杨坚、杨广、李渊、李世民都是这么干的。
李言这么干,也不出乎意料。
李言不得不这么干,长孙无忌也不得不出面争,不单是为自己,也为了拉拢背后的关陇士族。他要做给这些人看,让他们把自己当做在朝堂维护他们利益的代表。
如此,自己才能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至于,为了区区东瀛银矿,就和突厥这么一个不输大唐的庞然大物开战,除非他疯了,也除非李言疯了,最后朝中世家大族们都疯了,否则就决不会轻启战端。
在大唐所有人的眼中,倭地不足为虑,可北方突厥却不能不重视,右贤王更是个关键核心。
大家一直派人刺杀右贤王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开战吗?
右贤王一被刺杀,草原群龙无首,诸侯并起,各自为战,大唐只需挑拨离间,锄强扶弱,自然会最大的消弱突厥。等到突厥元气大伤的时候,大唐从西域、关中、辽东三路大军齐出,自能轻易平定。
这是所有大唐有识之士共同得出的,击败突厥的国朝战略!
这些年的和平下来,大唐固然人口、物资等各项财富大量积累。可突厥也不差,搭帮着大唐粮食、药品等关键资源的涌入,突厥的人口也是急聚增长。
若说大唐现在可抽出百万大军北伐,那突厥就可轻易招集两百万军队南侵,可用于作战的直接力量,堪称恐惧。
而且,在军队的组成上,大唐最多一半是骑兵。
突厥却可以轻易达到全民皆是骑兵,又在草原上本土做战,就是神仙也打不赢啊!
就连大唐军神李靖也曾有言,右贤王不死,大唐决不可兴兵北伐。
是以,在右贤王李言还健在的情况下,突厥就是一个整体,大唐也只能过其他手段间接扼制和消弱。
比如派高手伪装他国刺客刺杀,或者通过商业手段暗暗扶持左右两个大当护。
还有派人前往乌尔格给名义上的大可汗施罗叠吹吹风,指望施罗叠能雄起,打起诛奸臣,恢复先祖荣光的名义。发动阿史那氏最后的力量,和右贤王拼个你死我活,好让大唐渔人得利!
等等,都是非正面战场的动作。
是以长孙无忌压根就没想真的发动战争,只是想利用这个由头,达成自己的三项图谋。
即便李言当朝下了要出征的决心,事后长孙无忌也会劝其从长计议。
朝中不少臣子们,也都知晓这些道理,所以才暗暗怂恿,给长孙无忌摇旗纳喊。
就连长孙无忌也没想到,竟然在李言这里处处碰壁。
长孙无忌暗暗看向高坐在龙椅上的李言,这才发现,自己忽略了很多东西。
最明显的就是李言一个气血方刚的年轻人,一朝得势,又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至尊之位,竟然不兴奋,不激动,也不亢奋,反而异常沉着冷静,行事十分稳妥。
稳的简直不像一个年轻人!
从一开始上朝就没有自己的主见,不管下面的臣子争论有多强烈,形势多一边倒,情绪也不受半分影响,从来都是虚心征询其他重臣的意见,从来不轻易决断。
长孙无忌瞳孔微缩,即感到震惊,又不可思忆,他仿佛从李言身上看到了李世民影子。
不.
李世民也没有这么沉着,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深知李世民任侠豪义、快意恩仇,其性格是比较冲动的,不像李渊和李建成那么沉稳。
否则就不会在自己三言两语的煽动下,发起玄武门之变,又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全家。
其实真正威胁皇位的,也就李世民和李元吉两人。
他们一死,李世民登基,他们的子嗣自然轮为偏枝,根本就不用全部斩杀,或者不用那么急的全部杀掉。他们的存在,真正威胁的是长孙无忌和侯君集等这些近臣。
他们不敢报复李世民,肯定会借用宗室的名义,对付他们这些辅臣的。
长孙无忌怕兔死狗烹,这才劝服了尉迟恭和李世民除恶务尽。同时也让李世民把事做绝,没有了后路,只有依靠他们,才不会落到鸟尽弓藏的地步。
而后,两人君相依了十多年。
长孙无忌不但在朝中辅佐李世民,还私下替李世民办了很多私事脏事,他对李世民了若指掌,所以李世民对他稍有忌惮,他就借着妹妹的劝荐退出了朝堂。
他更知道李世民,甚至比他自己还了解他。
而现在坐在龙椅上的李承乾,却如渊停岳峙,古井不波。不管朝堂发生什么事情,臣子们如何进荐,他都不急不燥,从容应对,显得含蓄内敛,没有半点烟火。
只要臣子们没有形成意见,他决不轻易发表结论。
长孙无忌心里一沉,他知道,这样表面上显得十分没有主见,实际上却是避开了臣子们争权夺利的正面战场,不会卷入其中,自然也不会落下责任。
如此超然其上,久而久之,大家便不会再去针对他,只会把注意力放到朝中的对手身上。
反正搞定了对手,皇帝自然从善如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