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叡掌握了部分物证,但正好缺人证,姚广就顺利成为了戴罪立功的人证。
有了姚广,赵叡当即派兵包围户部尚书府,并将范家全部下狱待审。
说来范兴文还挺敏锐。
几乎是京城一封,他就察觉到了不对,当即就放火烧书房,想要毁去书信。
同时,通过密道外逃。
但左都御史柳玉成,早就乔装打扮,在户部尚书府外待命。
火光刚起,柳玉成就注意到了。
他来不及等命令,直接带兵强闯尚书府,及时灭火,抢回了部分物证。
冷云循着范兴文逃跑的暗道追出,在城外十里处,将大蕃人护送的范兴文等人抓捕归案。
得知范兴文府中有暗道,本想徐徐图之的赵叡也怕把鱼儿放跑,当即给出了名单,让冷云带乘云骑去抓人,先把这些人关进大牢,交给宋修齐审问。
这名单上,是与范兴文往来比较紧密的官员。
赵叡将这些人查了个底朝天,虽然很多没查出通敌卖国,但有些违法乱纪的实证。
先下狱慢慢受审,说得过去。
冷云几乎是挨家挨户抄家抓人,坐落着达官贵人们的城西,今晚鸡飞狗跳。
户部尚书、吏部侍郎、安远侯等大小三十多名朝臣全都被捉。
一时间,大理寺的监狱住满了人。
京中百官勋贵联姻者众多,密密麻麻的姻亲关系,将士族势力交织成一块铁板。
但今晚,铁板开始缺口了。
因此,不到子时,已经有大批未被牵连的朝臣,穿着朝服去跪宫了。
熙和帝对此早有准备。
他大开宫门,于紫宸殿召见群臣。
“陛下,臣弹劾左都御史柳玉成,他无凭无据强闯朝廷正二品大员府邸,抄没家产,捉人下狱!”
“陛下,臣弹劾乘云骑统领冷云,他无圣旨,仅凭太子口谕,便空手抄没安远侯府邸,逼人下狱,听说还杀了人,请陛下惩处!”
弹劾完办事的,这些臣子也没放过太子:
“陛下!太子殿下没有立案,便于上元佳节捉拿百官,于律法不合!”
“不知太子殿下现在何处?请他给臣等一个交代,不然老臣今晚撞死在这紫宸殿!”
一呼百应。
这老臣说完,不少朝臣纷纷附和,吵吵嚷嚷,吵得熙和帝头疼。
他素来治国以仁,难免有时候就会宽纵些。
若是别的事情也就算了,偏偏闹出了大蕃奸细做六部尚书的丑闻,这怎么能忍?
“够了!”素来仁德的熙和帝当场翻脸。
他直接将范兴文乃大蕃人,自先帝便潜伏大炎,多年来广结朋党,盗取机密,贪赃枉法的实证甩出。
连带着,将大坝贪墨、公主枉嫁之事都扯了出来。
百官看完之后,依旧不可置信:
范尚书是奸细?
这么多官吏都牵扯其中?
但看着实打实的证据,甚至还有半个时辰前刚刚审出来的口供,百官哑然:
这么慌谬的事,居然是真的?
但熙和帝还在输出:
“你们身为朕的耳目,口口声声辅佐朕治理天下,动不动就弹劾,就跪宫,就撞死,现在怎么不说话了?”
“身为朕的耳目,户部尚书叛国,这么大的事情,怎么没人发现?”
“你们要交代?那谁给朕交代?谁给天下万民交代?”
“官吏下狱你们来跪宫,清河淹死了那么多百姓,你们怎么不来?难道我大炎,只有官员的命是命,百姓的命就不是命吗?”
熙和帝也是气大了:
大坝筑造,他女儿枉嫁;
清河水灾,数万百姓枉死;
好端端的士子,被忽悠着上了贼船,平白成了奸官!
他儿子在外面捉拿叛贼,这些人来跪宫弹劾?
该干的不干,不该干的瞎干!
都什么玩意儿!!!
熙和帝趁着这由头,痛痛快快把这些整日找事的御史、清流骂了一通,好好出了口恶气。
“平日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
“太子有分寸,不会冤枉任何一人!”
“你们都回去吧!”
熙和帝骂完,把人都赶出去。
等这些人都走了,熙和帝才在许忠义面前放松下来:
“多少年了,朕头一次这么扬眉吐气!”
“还是鸿然得力!”
说着,他放下奏折,等着儿子回来批阅,而自己去了皇后的凤仪宫,与发妻甜蜜。
据说夜宵都多吃了一碗。
翌日上朝,朝堂少了四分之一的人。
剩下还站在朝堂上的,也是惴惴不安,生怕被波及,倒是老实得很。
即便如此,太子还是发出了令旨,还派出了钦差,去捉拿地方官吏。
赵叡还交代宋修齐,若是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就允许将功折罪,还能根据情况,免除株连九族、斩首等处罚。
这就引出了更多的人。
几乎每个时辰,都有新的人下狱。
大理寺监牢塞不下,只能把犯人往顺天府尹的衙门放。
陆平这个新任顺天府尹刚上任一年,就忙得天昏地暗,整日都是审案。
范兴文、杜昆、安远侯等人被抓后,嘴跟蚌壳一样,撬都撬不开,宋修齐只能慢慢磨。
好在大炎叛国的终究是少数,大多被牵连的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范兴文是外邦奸细。
他们还以为自己只是在朝廷找了个靠山而已。
便在哄骗下,不知不觉透露了国家机密。
范兴文也因为阴计阳恩局遭受了反噬。
那些知道自己是故意被范兴文落榜,然后伺机招揽,为他触犯律法,甚至卖国的人,了解前因后果后,一个个信念崩塌,将知道的东西全都吐露出来,倒真让赵叡发现了不得了的东西:
这范兴文,好像是大蕃王族啊?
柳玉成等人在忙,赵翊也因此事几日没法出城。
到了正月二十,赵翊才赶到别院,拿了银子后,想着苏润主意多,便主动请教:
“子渊,父皇和皇兄很头痛那些被蒙骗的官员,不知如何处置?你可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