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众人正式入府学的第一天。
因着没有人帮忙打水做杂事,苏润卯时中就起身了,比平日还早半个时辰。
司彦等人几乎跟他同时醒来。
只有梁玉没心没肺,快乐加倍。
虽然他换了地方,但因为身边有熟悉的人陪着,倒是睡得沉。
不过叶卓然及时把他推醒了,免得他睡过头,醒来又哭天抢地的。
这么早,天都没亮,饭堂自然不可能有吃食。
六人洗漱完毕,就着水将带来的糕点吃了几块,早餐便算是打发了。
点燃蜡烛,六人或立或坐,在房中默读。
辰时二刻。
天亮了大半,府学钟声准时响起,提醒学子起床。
从这时候开始,周边斋舍陆陆续续响起声音。
窗户上不时映上廊道上行走的人影,伴随着低声交谈之音。
“德明,我们去学堂占座吧!”苏润提议道。
斋舍喧闹,自然不适合温习功课了。
苏润推开窗户,对着隔壁喊了一声,六人就开始整理书箱。
怕墨汁不够用,苏润拿了整整两大竹筒,又把今日要讲的书拿上。
最后把自己的课业放进书箱,等着课后请教。
许是来了新生,所以教谕这一旬开的课还多了些。
从苏润自己制作的课表来看,他们这十日几乎每天都是三堂课,安排得满满当当。
每日三节课,听起来轻松。
但一堂课就是一个时辰,中间只有一刻钟休息。
有时候教谕们的兴致来了,可能连这一刻钟都没有。
拖堂也是常见的,不足为怪。
不过府学时常每旬只有七八节课,平日多是自学。
因此,学生们大多也愿意夫子多讲几句。
苏润出门的时候,最早起床的那一批学子,才准备去饭堂用早饭。
六人到今日上课的讲堂时,里面只有第三、四排的几张书案放置了笔墨纸砚,示意此处已经有人占用。
讲堂书案共有六列八排。
苏润扫了一眼,毫不犹豫背着书箱坐在了第一排正中间:
“来都来了,总不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
“对!玉一定要奋起直追!”梁玉紧挨着苏润旁边坐下。
占据第一排后,他们继续温书,很是认真。
等其余学子陆陆续续来到,见最前方的同窗已经进入学习状态,也不甘落后纷纷拿着各自的书本学习。
进入府学,学子要学的东西就多了。
除四书五经外,以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为重,杂辅以孙子兵法、大炎律法等,甚至连齐民要术、水经注等都偶有教学。
苏润今日学的就是《汉书·张骞传》。
两鬓斑白的李教谕双手负于身后,摇头晃脑的吟着: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着,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
李教谕虽然年纪大了,但讲课很是风趣幽默。
他念了一遍,教导断句,又带着学生翻译了一遍。
然后就结合自己对张骞的了解,侃侃而谈。
其谈论的时间跨度长达千年,从西汉的人文历史到大炎的日常生活,从张骞的贡献说到大炎之外的奇妙之物。
听得一众学子如痴如醉。
连实际见识远超这个朝代的苏润,都不得不承认:
府学教谕是真有两把刷子的!
尤其像李教谕这种,平生钻研史书,白首穷经之人,看待事物和人物,都有深厚的理解和独到的看法。
这是苏润目前远远比不上的。
苏润一心二用,边听课,边疯狂记笔记。
从头到尾,手都没停下来过,甚至连拿竹筒倒墨汁的时间都没有。
司彦和徐鼎也是一样。
倒是梁玉早知道自己跟不上,一早就把自己的砚台推过去了。
他只负责全心全意听课,然后把自己听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回头再问就是。
至于笔记?
反正等苏润三人整理完,他们自然就有参考书了。
“先讲到这里吧,休息一刻再继续!”
李教谕话落,屋子顿时空了一大半,连苏润六人都跑了趟茅房。
回来后,苏润轻轻靠在后桌上,闭着眼揉手腕。
他脑中快速复盘了一遍方才的课程,然后提笔在密密麻麻的笔记上补充。
苏润是梁玉学业一途最坚固的防线了。
所以梁玉没有打扰苏润回忆。
照旧给苏润添好墨汁后,他拎着自己记下来的地方,抓着司彦和徐鼎开始请教。
众人也都习惯这个流程。
很快,叶卓然和张世也加入进来。
有司彦和徐鼎在,三人趁着中间的休息时间,就把问题全都弄明白了。
完全不影响后面听课。
而苏润整理好笔记,见砚台又下去了一层,就自己拿出竹筒把墨汁晃匀,倒入砚台重新添满。
“苏兄,可否分兴些墨水?”
葛兴来的也不晚。
他挑了个第二排的好位置,正坐在苏润身后。
见自己苦哈哈地磨墨,而苏润等人早就备好,葛兴敬佩之余,忍了又忍,还是厚着脸皮来借了。
谁让他自己磨墨跟不上教谕讲课的速度呢?
与人为善,与己为善。
区区小忙,说帮就帮。
苏润拿着竹筒起身,给葛兴添满。
“够了!够了!多谢苏兄仗义援手!”葛兴端端正正作了个揖,很是感激。
苏润笑笑:“又不是什么大事!不必这么客气。”
他将竹筒盖上,正要坐回去。
却见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的李教谕,笑眯眯的站在他书案前:
“此物甚是方便,可否予老夫一观?”
李教谕本来是觉得苏润提前研制墨水,能节约时间,很有想法,故想借来看看。
但苏润却送了他一筒,还说什么“有事弟子服其劳”,倒出来就能用,省的教谕自己磨墨。
张世、梁玉和徐鼎也随声附和。
司彦和叶卓然虽然话少,但两人是实干家,又添了两筒。
司彦是廪生,手上还存了小一千两。
叶卓然老丈人有钱,青阳府也有生意,对他多有资助。
两竹筒墨汁对他们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最后,李教谕莫名其妙收了三大筒墨汁。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等午时初,李教谕上完课,准备抱着竹筒走的时候,才发现:
来的时候好好的,走?走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