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明落之玺 > 第115章 灵璧决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金陵四散的谣言,如同一场迅猛的风暴,卷走了朱允炆在百官心中的信任。一时间,部分朝廷官员纷纷倒戈,投向朱棣的阵营。

这些叛臣为朱棣献上诸多朝廷官军的军事机密,使得此前作战受挫的朱棣得以重新布局,宛如困龙入海,再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建文四年五月初七,骄阳似火,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洒在淮水之上,粼粼波光仿若一片耀眼的金色火海。

燕军风卷残云般直抵淮水北岸的泗州。对岸,朝廷军大将盛庸早严阵以待。步骑数万列阵齐整,铠甲映日,寒芒闪烁;数千战舰横亘江面,如巍峨壁垒,气势摄人。

朱棣伫立在北岸高坡,俯瞰着南岸的盛庸军,嘴角浮起一抹冷笑。他深知此役艰难,可眼中的战意却熊熊燃烧,仿若能将这滔滔淮水煮沸。

“传我命令,声东击西,先以小舟试探,迷惑敌军!”朱棣的声音低沉却有力,如洪钟般传遍整个军营。

燕军士卒闻令而动,数十艘小舟如流星赶月,朝着对岸风驰电掣般飞渡。盛庸见势,即刻振臂一挥,号令军队攒集火力全力拦截。乱箭在江面织出密网,水花高高溅起,喊杀声震耳欲聋,似要将天地震裂。

谁料,这不过是燕军的佯攻。就在盛庸军的目光被小舟牢牢吸引之时,燕军主力已悄然从上游浅滩踏水而过,顺利渡过淮水。

“杀!”燕军的呐喊声如滚滚惊雷,瞬间打破了南岸的平静。盛庸军阵脚大乱,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燕军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很快便攻陷了盱眙。

此后,朱棣再次出征,仿佛真的得到神助。每次交战,总有一阵奇异的狂风呼啸而起,迅猛异常,吹得朝廷军睁不开眼,阵型大乱。

而燕军却在风中行动自如,朱棣趁机指挥军队发动攻击,大败盛庸。这一场辉煌的胜利,让燕军士气高涨,也让朱棣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五月十一日,盱眙城内议事厅中,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拧出水来。朱棣心中忧虑重重,最担心的便是朱允炆调遣沐家军和梅殷的军队。梅殷手中握有五十万大军,沐家军也有三十万之众,一旦朱允炆调令下达,这些大军压境,朱棣将难以招架。

“姚师傅,看这舆图。”朱棣指甲深深掐进济南府的位置,绢帛上渗出血渍,“五十万南军像铁索横江......”话还未说完,帐外传来铠甲的铿锵声。

朱高煦掀帘而入,眉骨上新添的刀疤还在渗血,大声说道:“父王,儿臣认为,应取凤阳。凤阳乃朝廷龙兴之地,拿下凤阳,便可阻断朝廷北方援兵,再南下渡江,可保万无一失。”

朱能听闻,当即摇头反驳道:“依属下愚见,夺取淮安才是重中之重。淮安乃南北要冲、咽喉之地,战略意义非凡。我军若能将其掌控,以此为根基,徐徐向长江沿岸推进,步步为营,方为稳妥之策。”

朱棣听后,面上神情一滞,旋即双眉紧紧攒聚,如老树盘根般纠结,眸中满是凝重,内心被对当下复杂局势的深深忧虑填满,一时间仿若被抽去了言语,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

姚广孝洞若观火,一眼勘破朱棣心底隐忧,当即进谏:“殿下,今时局势危急,每分每秒皆重若千钧,容不得贻误,不可使建文帝有反击之机。凤阳、淮安若强攻,必陷入持久战,劳师糜饷,与我军速战速决方略相悖。战事迁延,朝廷军便能沿江布防,我军将进退维谷。依臣之见,莫若当机立断,舍弃诸般城池,避无谓战损,兵贵神速,倾全军之力直扑金陵。金陵既下,天下传檄可定,大业可成!”

灵璧城外,赤土在烈日的炙烤下痛苦地龟裂开来,缝隙中渗出的黑红血痂触目惊心。平安脚踏着发烫的盾牌残片,神色凝重地巡视营垒。汗水反复蒸发,在他甲胄的缝隙间留下层层盐霜,簌簌掉落,那是七天七夜浴血奋战与艰苦坚守,血汗凝练的痕迹。

回想起粮车被劫的那日,平安仍历历在目。他亲眼看着伙头军将最后半袋粟米刮得干干净净,又无奈地混着观音土,勉强捏成难以下咽的饼团,那一幕,满是绝境中的悲戚与辛酸 。

“报——徐都督部昨夜拔营回防!”斥候一路疾驰而来,扯着嗓子嘶喊,声音划破死寂,惊起一群秃鹫,这些食腐者已在这血腥战场上空贪婪地盘旋三日之久。

平安下意识抚过腰间玉带,思绪飘远。岁月匆匆,当年太祖亲赐的玉带,其上螭纹如今已被摩挲成了团云状。可如今山河破碎,局势危如累卵。突然,他眼神一凛,猛地抽出佩剑,寒光一闪,“咔嚓”一声,案角应声而断 ,断木四溅。

“传令!三更造饭,五更突围!”平安的声音在营帐中回荡,透着不容置疑的决绝。碎木溅落在铺开的《山河社稷图》上,好巧不巧,恰好盖住了淮泗水网,仿佛连山河都在预示这场突围的艰难。

朱棣听闻朱允炆调回徐辉祖,且未曾征调梅殷与沐晟所率军队,不禁心下生疑,暗自忖度:这建文小儿,究竟是对用兵之道一窍不通,还是已然战意全无,无心应战了?这时,香玺那句“我会劝他放弃江山!”蓦地在他耳畔回响起来。莫非,香玺已然成功劝服朱允炆?

朱棣环顾当下局势,越想越笃定,香玺必定已经说动了建文帝。不然,如何解释朱允炆毫无征兆地撤走徐辉祖,又搁置调令梅殷与沐家军之事?这般行事,实在是有违常理,毫无战略逻辑可言。

朱允炆召回徐辉祖这一举措,瞬间打破了淮北战场的力量平衡。何福、平安等官军部队顿显势单力孤,尤其是何福麾下军队,此前多有虚耗人力之处,如今已疲惫不堪。

燕军敏锐捕捉到这一战机,果断出手,对官军的运粮部队发起截击。一时间,淮北大地战云又起,运粮线上硝烟弥漫,官军补给危在旦夕,战场局势愈发扑朔迷离。

燕军大帐内,景象截然不同。朱棣手中把玩着刚缴获的南军令旗,旗面上“忠勇”二字沾染着守备使的脑浆,显得格外刺目。

“取冰鉴来!”他沉声道,旋即舀起一勺碎冰,猛地浇在滚烫的锁子甲上,刹那间,白雾轰然升腾。就在这朦胧雾气中,他抬眼瞥见平安的帅旗,那抹残破的明黄,正于四十里外的风中飘摇。

子时初,梆子“当”的一声脆响,瞬间打破夜的死寂。南军营地中,马匹像是被恶鬼盯上,惊惶地刨着蹄子,嘶鸣声划破夜空。

眨眼间,燕军轻骑从芦苇荡里“唰”地涌出,宛如夜枭扑食。他们在黑暗中穿梭,手中劲弩齐发,利箭裹挟着火油罐,“嗖嗖嗖”地砸向南军阵营。一时间,火光冲天,爆炸声此起彼伏,映得黑夜亮如白昼。

平安大吼一声,手中长枪化作银色蛟龙,眨眼间挑飞两名重甲兵。可战场险恶,他刚稳住身形,脚踝就被绊马索狠狠一勒,整个人像断了线的风筝,重重摔在地上。

“噗”,平安吐出半颗带血的牙齿,满心都是愤怒与不甘。这时,他余光瞥见亲兵队长正和燕军扭打在一起。那孩子才十六岁啊,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此刻却红着眼,像头小兽般用牙死死咬住燕军的咽喉,双手还在拼命撕扯,鲜血溅了他一脸 。

“朱棣!”平安睚眦欲裂,浑身浴血,猛地挣断腕上皮绳,双手如铁钳,拽起染血帅旗,狠狠卷住燕王坐骑前蹄。战马嘶鸣,前蹄高高扬起,“尔等逆贼,他日必遭……”

话还未说完,朱棣身旁亲兵一拥而上,将平安按倒在地,五花大绑。朱棣端坐马上,面色冷峻,俯视着平安:“堵住他的口,投入昭狱,让他好好知道什么叫做天命所归。”

看着被押走的平安,朱棣心中五味杂陈。平安是追随朱元璋的老将中为数不多还存活的,一身武艺与领兵之才,朱棣向来惜才,可如今,立场相悖,他只能将这员猛将囚于狱中,期望有朝一日能为己所用 。

平安还欲怒吼叫骂,却被如狼似虎的士兵紧紧钳制,强行拖走。他脖颈拼命扭转,最后映入眼帘的,是朱棣玄甲上凝结的血冰,那暗沉的血色,分明是十天前战死的南军同胞的血,刺痛着他的双眼,也灼烧着他的心。

随着平安被俘,南军士气瞬间土崩瓦解,阵脚大乱,彻底溃败。燕军士气大振,乘胜追击,攻势如摧枯拉朽般凌厉,所到之处,朝廷在淮北的主力军毫无招架之力,迅速被彻底荡平。

朱棣立马阵前,望着这一片狼藉却又满是胜利曙光的战场,心中清楚胜局已定。他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志在必得的光芒,高声下令:“无需再攻打任何城池,全军听令,直捣金陵!”军令如山,马蹄声雷动,燕军如汹涌潮水,向着金陵浩浩荡荡奔去 。

淮河,自此改道,像是命运悄然扭转了方向。燕军的铁蹄无情地踏碎灵璧城墙,一时间,砖石飞溅、尘土蔽日。紧接着,上游漂来密密麻麻的万千残肢,层层堆叠,竟生生堵塞了漕运要道。河面瞬间被血水染红,断肢在湍急水流中沉浮,腐臭气息弥漫四周,宛如人间炼狱。

与此同时,建文帝正在奉先殿祭祀先祖。殿内香烟袅袅,气氛庄严肃穆。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宁静,八百里加急战报被匆匆呈上。

建文帝神色平静,缓缓接过。转瞬,手中祭酒的金爵“砰”然崩裂,酒液溅洒,在太祖画像上洇出狰狞“囚”字。建文帝望着那字,神色未有波澜,眼中满是超脱的解脱,仿若尘世纷扰再与他无关,一切皆已尘埃落定 。

五更梆声骤响,撕破夜幕,如神罚号角惊碎金陵安宁。灵璧沦陷的烽烟迅猛蹿升,似天边燃起的熊熊业火,将南天灼成触目惊心的赤红,恐惧阴霾悄然覆压全城。

密室中烛火幽微、光影晃动,朱允炆孤身而立,紧攥的剃刀寒光森冷,刀刃几乎贴上发丝。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目光扫到腰间五色续命缕,端午时香玺笑语嫣然、亲手为他系上的场景瞬间浮现。

他指尖猛地一颤,像被无形之力击中,剃刀“当啷”坠地,在寂静密室中撞出清脆回响。曾经,这缕续命缕是他朝堂沉浮时心底的温暖慰藉,如今却似尖锐芒刺,狠狠扎入心间,带来蚀骨疼痛。

他缓缓抬眸,目光触及那面铜镜。镜中,自己形容枯槁,眼神空洞,满是颓然。刹那间,朱允炆像是被绝望裹挟,发了狠般,双手死死揪住身上象征至高皇权的十二章纹冕服。伴随着“刺啦”一声脆响,冕服撕裂。十二旒玉藻簌簌坠落,砸在青砖上,迸碎成晶莹的粉末,恰似他此刻支离破碎的江山,也如他心中淌下的、无声的血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