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怎么运用药物说过了,下面,我就和大家说说怎么灵活的运用方剂。“
”要灵活运用方剂,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病症。熟悉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配伍关系。“
”在临床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准确判断疾病的证型,选择合适的方剂。同时,要注意方剂的加减变化,根据病情的轻重、兼夹证的有无等因素,对原方进行适当的调整。“
“此外,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了解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灵活运用方剂还需要不断积累临床经验,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用药水平。同时,要关注方剂的研究进展,及时了解新的方剂和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炒白术,炒白芍,防风,炒陈皮,这简简单单的四味药,可组成一个方剂--痛泻要方,本方可作散剂、丸剂、汤剂用,可随证变通。近人多酌减其用量,作汤药服用。”
“此方的主要功用是扶脾疏肝,缓痛止泻。用于治疗因肝郁犯脾而致的腹泻。这种腹泻的症状特点是每遇生气则腹痛、腹泻加重。”
“先感腹痛,随即泻肚,泻后腹部即感觉舒服,痛一阵,泻一阵,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的常年不愈。舌苔薄白或较白,脉象常见弦意。”
“有时左弦右滑,有时右手弦滑,大于左手。本病乃因肝气久郁、肝郁乘脾,脾虚,中湿不化,气郁不舒,气湿相搏而作腹痛、腹泻。故古人曾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脾责之虚,脾虚故泻。:
”肝责之实:肝实故痛。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所以临床上常兼见气滞烦闷,性情急躁,食欲不振,体倦易疲,女子月经不调等症。”
“在西医学的慢性肠炎,过敏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结核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疾病中,有不少常出现痛泻之症,有肝郁害脾之痛泻证者,可用本方随证加减,进行治疗。”
“方中用白术苦甘而温,健脾、燥湿、和中为主药。白芍酸敬泰.抑肝而扶脾,柔肝缓急而止痛为辅药。防风辛温气香,能散肝郁、脾气,风药又有胜湿的作用而为佐药。”
“陈皮辛温开胃利气,妙香别又加强燥湿醒脾之效,气行则痛止,为使药。四药相合成为泻木蓝土之制,本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因为是一个治疗“痛,泻”的重要方剂,故后人皆称此方为“痛泻要方”,”
“如久泻不愈的,还可再加升麻、茯龙肝、补骨脂等。”
“本方中的白芍与防风,配伍使用甚为巧妙,二药相合则有抑肝柔肝、疏肝,扶牌、醒牌、燥牌的作用。”
“李东坦论防风时曾说“补牌胃,非此引用不能行,”《汤液本草》论自芍时说;“腹中虚痛,脾经也,非芍药不能除。”
”前人认为白芍既人肝、脾经血分,又为脾虚的引经药.防风不但有风能胜湿的作用,且能升举阳气而醒脾,搜肝气而疏肝,白术配陈皮,补脾兼能行气,体现了前人’补而不滞”要求,白术燥湿补牌,但偏于呆滞,易生中焦满闷之弊,加陈皮行气调中,既舒肝气之郁,又醒脾气之滞、相得益彰。“
”所以,我们学习本草,,不要被所谓补血药、解表药等分类法所限制,而只把白芍视为补血,把防风视为解表,要深入全面的学好每味药的性味功能,相须相使。“
”尤其是配伍变化,更要注意。打好中医理论的基本功,才能理解前人组方的奥妙之处,从而发扬中医药学的特长,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曾治一女性老年患者,三年来,大便经常溏泄,每日1~2次,但吃鸡蛋后,泄可加重,尤其是春季或吃虾后则泄泻加重,1日可达3~4次。“
”病人且性情急躁爱生气,生气时也可加重泄泻,1日3次左右,腹部隐痛喜暖。秋天夏天也偶有大便干燥,舌苔薄白,脉象左手弦略细,右手沉滑,关带弦意。“
”曾到几个医院诊治检查,均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服药无效。我当时认为本病时轻时重,有发时、有止时,以春季最重。“
”春季主风,风邪善行而数变,故时好时坏,脉见弦滑之象,生气泄加重,知为肝脾不和,又考虑到肾司二便,年老则下元不足,肾气虚衰。四诊合参、诊为风木克土,肝脾失和,肾气虚弱所致的慢性泄泻之证。“
”治用抑木扶土,温肾化湿之法。处方:土炒白芍15克,土炒白术10克、防风10克,青皮6克,羌活5克,香附9克,陈皮(炒)6克、茯苓18克,补骨脂12克,吴茱萸6克,紫肉桂3克,肉豆蔻12克、车前子(布包)12克,煅龙牡各18克(先煎)。“
”上药服5剂后,大便次数减少,腹痛未作,脉弦之象渐缓和、上方去青皮,加伏龙肝90克,煎汤代水。共进20余剂,疾病痊愈。“
”这个方子,即是以痛泻要方为主体,又加羌活协助防风,不但能加强“风能燥湿”和疏达的力量,并且还有升阳作用。加香附、青皮,协助白芍加强调肝抑木之作用。“
”又加茯苓、车前子配白术,以加强利湿健脾。加肉豆蔻辛苦而温,助陈皮行气,燥大肠之湿而止泻。“
”温肾药用了补骨脂与肉桂,肉桂不但温补命门之火而助脾之运化,而且还能平肝。吴茱萸能温老年妇人之血海,通过温肝止小腹痛而亦能温肾。“
”煅龙牡既能潜肝阳又能涩固下元而止泻。诸药和合,既调肝和脾又温肾化湿,且能升阳化风,故3年痼疾,20余剂而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