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午,赵卫国终于起来了,活爹不好好上班,放着少妇独守空房,半夜跑赵家湾打弟弟,折腾大家一宿。
自己今天要去和老王他们交易玉米,起床后和爷奶说了一声,立马赶路去了。
好在黄土坡距离赵家湾不远,赵卫国甩着火腿仅用了半个小时便到达了目的地,老王等人并不在现场,赵卫国学着隔壁前辈们的操作,将玉米粒放在树林深处,又以空间操纵的方式,用树叶给遮挡了起来。
等了约莫两个时辰,老王等人带着推车来了,随行的还有10多个壮汉,3000斤粮食呢,人少了可不行。
“师父,你们来了?”
“嗯,这些都是咱家的惫懒货,入冬前不好好准备柴火,快过年了连炕都烧不起,只能组团来弄点柴火回去。”
赵卫国脸颊抽了抽,这个理由还是不错的。在60年代,所有的一切都是集体的,山上的树木枯草也不例外,普通人想要获取,只能在煤店购买(兼营),或者就是组团获取,个人私自捡柴,容易被人连人带柴或扣押的。
(我奶奶真实经历,我们家还是在农村,结果去老林捡柴,结果糟了老多年忆苦思甜,具体是什么事情大家都知道,忆苦思甜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柴火也只能是分配的。)
“师父,我来的早,树林里面用口袋装了十多袋树叶,兄弟要是不嫌弃的话,可以拉回去用着,我自己也用不了那么多,您和马师傅、谭师傅可以先进去看看,是否符合你们家的灶头,大家都是一口锅里抡勺的兄弟,不合适可不能硬撑不说。”
“知道!”
王柱国、马三立、谭通三人跟上赵卫国,在枯叶下发现了十五个袋子,都打开来检查了一下,兴奋地把三十张大黑拾递了过来。
“卫国,东西不错,至于内里就不检查了,我们相信你。”
赵卫国翻了个白眼,你们都是老同志了,我特么敢随意骗你们?但凡敢,小鞋能穿到合脚为止!
“师父,我那兄弟也就是最近家里人动手术急需现金,短时间内也没有东西出手了,你们可得省着点儿,下次再有这种机会,怕是要半年之后了!”
“理解理解,卫国记住了,你兄弟下次要出手的时候,记得第一时间联系为师,为师记你的好。”
“好的,师父,我记住了。”
赵卫国看着一群人推着推车离去,嘴角不自主地翘了起来,自己也想扶贫,奈何怕死呀!
说实话,能看到陌生人的笑脸,也足以开心一段时间的,可后世中学生都知道,大量硬通货出手的时候,帽子叔叔一定能关注到自己的,自己实在没有胆量去搞扶贫,只能是私下帮助几个品德还不错的人了。
哎,说到底还是脑子不适宜要的,但凡敢去黑市收服小弟,自己何至于几千斤东西出手,拿回来几百块小钱,都不够老爹帮扯兄弟的。
返回赵家湾的时候,赵卫国终究抵不过良心的折磨,扛了百多斤玉米去二叔家,活爹大半夜把人拉起来揍一顿,当儿子的一定要给人赔罪的。
“二叔,我同事家里不吃粗粮,我找机会给淘换回来了,这个给你们,过年这十几天就别吃野菜糊糊了,让弟弟妹妹们都吃口干的。”
“好侄儿,咱们家现在这情况,不用吃这么好,有那闲钱,你去全聚德吃点好的也可以的!”
“二叔不用特意点我,等年后我就找人打听下,争取一个月内给大妹找个临时工干着。”
“好侄儿,这整得怪不好意思的!”
赵卫国翻了个白眼,他只看到了二叔脸上雏菊般的笑脸,至于不好意思什么的,完全没看到,这什么人啊,能心安理得地啃侄子,也是没谁了!
“二叔,我觉得吧,你有不好意思的时间,还不如想想怎么给大妹二妹改个名字。”
“怎么,大丫头二丫头的名字不好?农村人不都是这么叫的嘛,会影响找工作吗?”
“不会!”
“那你瞎操心个球?”
轻了,赵父昨晚打的轻了,有事好侄儿,没事操心球,赵卫国都恨不得捶一顿了。
“二叔,你没发现大妹的名字有点不适宜?”
“哪点不适宜?”
“我爹叫赵大山,你叫赵大海,我大妹叫赵大丫,在农村无所谓,毕竟一名传三代、人走名还在,可到了城里,是要被人笑话的。城里读书人多,规矩也多,等大妹进城工作的时候,她的工友都喊大丫同志,喊我爹大山叔,我爹又喊大妹侄女,我喊她大妹,别人会怎么想我们家?”
“那跟二丫头又有什么关系?”
“咋就没关系了?五妹妹六妹妹是你闺女,大妹二妹也是!现在大妹改名字了,虽说不一定多好听,但一定比丫呀、妮呀什么的好听,全家名字都挺不错的,就二妹叫赵二妮,你觉得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