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周家提亲
周邑轻手轻脚退出一段距离,才再次加重步伐走向书房,装作刚刚到来的模样。父母都要脸面,未必会愿意让子女们看到他们争执时不体面的模样。
咚咚咚。
他敲了敲书房的门。
“咳咳,谁?”周同光问道。
“爹,是我。”周邑回道,“方便我进来吗?”
周同光喉咙一痒,他咽了咽口水,用力止住咳嗽,道:“进来吧。”
周邑推开门,将他刚从管家手里接过来的晚膳和汤药放到桌上,淡声道:“我听管家说你们还没有用晚膳,最近天热是很影响胃口,但也不能什么都不吃。”
“这道酸萝卜老鸭汤厨娘炖了一下午,最是酸辣爽口,开胃解腻。”他说着,拿起碗勺给二人各舀了碗汤。他将其中一碗汤放到秦氏面前,劝道:“娘,喝汤。”
然后又把另一位递给了周同光:“爹,您晚上的药还没喝吧。先喝碗汤,吃点饭,垫一垫,待会儿喝药不刺激肠胃。”
已经科举及第,授官立业的儿子亲自端的汤,周同光和秦氏再没胃口,也得给他些面子。
两人皆沉默地端起汤碗一饮而尽。周邑又给二人盛饭夹菜。秦氏哪里舍得让儿子干这下人的活计,接过周同光手里的饭碗,忙道:“你别忙活了,盛饭夹菜这种事儿就不是你个爷们要干的,我要吃自己夹。”
周邑不理会,而是道:“我身为儿子,伺候一下怎么了?父母饿肚子,是我这个儿子的孝顺。”
周同光道:“这事儿和你没关系。”
然后又问:“你晚上吃了没?没吃坐下来吃点。”
周邑摇头:“我就不吃了,晚上吃完才回来的。”
周同光:“和你苏伯父一起?”
周邑点头:“这段时间跟着苏伯父,增长了不少经验。”
周同光点了点头:“好好学,咳咳,你苏伯父有大才华,咳,这次的事情办完,我估摸着你苏伯父起码能升两级。
你跟着他,能长不少见识。不管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处理实际事务,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你将来外放,处理任职地人际关系、事务都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这样的经历,一般人难有。也就是咱们两家关系特殊,他才顺带着把你提过去。不然,此次进翰林院的新进士不少,他为什么不带别人,而要点名道姓让你辅助?你能做的那点微末功劳,其他进士难不成做不到?”
周邑点头应是:“儿子明白,我会跟着苏伯父好好学习的。”
跟着苏慎这几天比他在翰林院这一个多月学到的东西都多。起码苏慎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很值得他学习。
苏慎向那些大商贾们要的钱,完全是狮子大开口,可他硬是能做到让人痛恨的同时还不得不追着捧着想要参加他的拍卖会。
可能有人会说有陛下提供的那么多资源,傻子也能把事情办好。但问题是,有几个人敢去陛下面前要东西的?
更不用说他要到的东西还正好是那些商贾们挂在心坎上,梦寐以求的。
如此那些大商贾们又怎么不对他又爱又恨。恨他贪婪无度,如饿虎吞羊,又爱他精明如斯,一出手就直接挠搔到他们的痛处。
秦氏吃着饭,原本不软不硬,蒸煮地正好的米饭此时确如石头般生硬,让人如鲠在喉。
秦氏知道丈夫这不仅在指点儿子,也是在敲打她。他在告诫她,她儿子的前程也需要苏慎的帮助,让她不要再生事,安安分分准备儿子与苏家大姑娘的婚事。
秦氏喝了一口茶水,努力咽下口中的米饭,然后道:“六月六号,天贶节,是个好日子。我准备这天让李三娘往苏家走一趟,把三郎和苏家大姑娘的亲事定下来。”李三娘,正是当初苏周两家定亲时请的官媒。
六月六号,那就是大后天。想到自己和苏虞的婚事即将定下,周邑一喜,脸上不由得带了一些出来,“辛苦阿娘了。”
秦氏只觉得儿子脸上的笑容极其刺眼。她心里泛着酸,对于苏虞这个未来儿媳妇更加不喜。还没进门就让她儿子有了媳妇忘了娘,将来嫁进来了还得了?
可现在老爷已经生气了,三郎也一心奔在那女人身上。她刚失了丈夫的心,不能再让儿子和她离心。
不过一个儿媳妇而已,娶就娶吧,回过头进了周家大门,就是她的儿媳妇,她做婆婆的还拿捏不了一个小辈?
若她跟她对着来就更好了,不孝顺的儿媳妇,写封休书打发了就是。
秦氏如此想着,才能忍住被丈夫逼迫不得不妥协的满腹怨气。
周同光还以为秦氏想通了,满意地点了点头:“你想明白了就好。”
秦氏神色冷静:“老爷放心,这件事我既然应下了,自会办的妥帖得当。”
周邑虽然知道母亲或许会有些怨气,但他依然很高兴,再过不久,他就能迎娶到他心爱的姑娘了。
他低估了一个母亲的固执和占有欲,天真地以为母亲不喜阿虞只是因为她们二人没怎么相处过。
等到阿虞嫁过来,相处的时间久了,母亲知道阿虞是个多么好的姑娘后,自然而然就能接纳她。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邑依然每天跟着苏慎在外头奔波忙碌。而秦氏则在兢兢业业地处理儿子的婚事。她准备了十分贵重的礼物,让媒婆李三娘送往苏家。
苏慎的拍卖会筹备地一切顺利,却卡在了最后一个找人的环节上。
拍卖会,最重要的就是拍卖。他们却没找到一个能胜任拍卖工作的人。
有过唱衣经验的拍卖人,大多都是底层的小老百姓,甚至是小混混,气场不够,看到个穿皂服的小吏都打哆嗦。
这样的人放到台上,话都说不利索,更别说让他引导那些见过大世面的商贾官宦出价竞拍。
气场强大不怯场的人,也都是上层人士,自小被人伺候着长大的,不说一掷千金,也未曾有过讨价还价的经验,都是等着人伺候的主儿,何曾有过“伺候”人的经验。
拍卖人,说得再体面,和那胭脂、成衣铺子里的伙计没什么区别,都是通过一张巧舌把商品推荐给顾客。
区别是,铺子里的伙计一对一,只要说服一个顾客买东西就行。而拍卖会上的拍卖人要一对多,让一群人竞相争抢一样东西。
哪个当官的不是高高在上,让他们讨好一群商贾,这不相当于要了他们的命?
苏慎找不到合适的人,拉了一帮子同僚充当竞买人,自己也去台上试了试,东西介绍地干巴巴的,打动不了人。周邑赶鸭子上架,也试过,同样不行。
合适的拍卖人,除了口才好,气场足,最好还要能拉得下脸面,而且要有和达官显贵打交道的经验,这样的人才能迅速摸清他们的心理,促使他们积极举牌竞价。
只是这样合拍的人,又要去哪儿找呢?
从大相国寺回来的路上,苏虞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