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估计明日的清点问题也不小啊”,张平安已经可以预料到了。

华万里分析道:“卢县令是一县之长,这些情况他不可能不清楚,但他既然还能如此坦荡的把所有账簿拿来交接,如此配合,说明他心中应当是有几分倚仗的。”

“像这种烂账绝非一日两日可为,小的在清点的时候发现,从三十年前就已经有这些问题存在,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近期的账目都是跟着前面的账目去平的,看不出问题,非得这样交接的时候才能梳理清楚”,老账房道。

绿豆眼看的清:“朝廷收不上税,最后还不是得用各种名目摊派到老百姓身上,受罪的只能是老百姓罢了!”

华万里道:“还不止呢,官产也有流失的倾向,像挣钱的盐厂、船厂盈利逐年降低,虽说也有世道不好的原因,但怎么也不至于只剩这点,尤其从朝廷迁都后,十分明显,这缺失的部分养肥了谁就不消明说了!”

张平安起身抬了抬手道:“辛苦各位了,此事不要声张,我心中有数,今晚我做东,请大家去慈县最好的酒楼吃晚饭!”

“多谢大人”,账房们都连忙行礼。

在去酒楼的路上,绿豆眼好奇道:“平安,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做?”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张平安老神在在。

解释道:“就像你说的,这事瞒不过卢县令,但他如此淡定,必然有内情,我得看看他当初是怎么交接的,去取取经了!”

绿豆眼和华万里都是识趣的人,闻言不再追问。

转眼来到第二日,众人去清点库房和其他官产。

县中一干大小官员和胥吏都陪同在侧。

首先便是粮仓和银库,是重中之重。

慈县地方不大,但属于发展较好的县,经济也算不错,往年都是评的中等县。

年征田赋、杂税约三万两,扣除上缴后预留约2~3成用于地方开支,也就是银库大概会有6000两到9000两不等,现在离上缴时间才只半年,就算用了一半也还能剩下3000至4500两。

加上还有海运的漕折银会代为存放在银库,按照华万里算的,现在银库应当是有9200两。

库房的人早知道今天要过来盘查,早早便来了候在一旁,库房门已经打开。

张平安和卢县令当先领头进去,绿豆眼则带着账房开始清点。

不到半个时辰,便清点完毕。

绿豆眼拱手回道:“回禀各位大人,存银和账簿一致!”

张平安挑了挑眉望过去,绿豆眼微微颔首,示意没问题。

然后众人又去了粮仓,同样是由绿豆眼带人核对,还随机拿铁杵抽检了不少中间的麻袋,流出的确实是带壳的粮食,数目也没问题。

弄完这些便已经到了午饭时间。众人又回县衙吃饭。

张平安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事有反常必有妖,交接的太顺利反而显得不正常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他想的那样。

他已经偷偷交代了吃饱布置人手在仓库附近蹲守。

绿豆眼见多识广,和张平安想到一块儿去了:“万一他们动手咋办?”

“我现在还是朝廷命官呢,何况背靠钱家,他们至少也会先礼后兵,稍安勿躁,是狐狸,尾巴总会露出来的”,张平安低声安抚道。

吃完饭后众人也没歇息,卢县令急着交接,恨不得立刻把这个烫手山芋甩出去。

众人直接又去了海边的船场、盐场,还有珍珠坊。

这三样算是县里很重要的支柱产业了。

三月底还有些凉,好在今日天气还不错,马车远远驶到码头附近,便能闻到一股咸腥的海风味。

随行的官员都拿出帕子捂了捂鼻子。

卢县令和张平安这两个带头的倒还好,他们俩都是农家出身,连农家肥都碰过,还有什么可怕的。

“张大人,这就是我们慈县的盐场了”,卢县令指着不远处一片忙碌的场景介绍道。

随即捋着胡须表情骄傲道:“说起来,我们慈县别的一般,但老百姓吃鱼和吃盐却是比别地儿要便宜得多的,谋生也容易,街上乞丐非常少。”

张平安很捧场:“这得多亏了卢县令治下有方啊!”

两人又进行了官场互夸,随后才前去视察。

只见海边一片片像格子似的方块田里泛出一层白色的结晶,那就是粗盐了,等把这些盐收集起来之后,还会再进行简单分类加工。

等上头签了盐引,江浙一带的盐商便可以就近过来通过盐引运盐走了。

负责晒盐的都是专门的盐户,他们没有田,是拿月银吃饭的。

只见盐场中男女老少都在干活,不乏五六岁大的孩子。

大多数人手上都有溃烂的口子,这是长期接触盐粒导致的,脸上被海风吹得黑黝黝的,又干又瘦。

见上面巡视的人过来了,工头连忙招呼大家上来行礼。

卢县令对下态度还算亲和,给众人免礼后,便带人去了盐仓。

现在不是晒盐的好时候,盐仓里面只储存了不到两千石盐,清点起来很快,依然没什么问题。

接下来大家又去了船场,船只占地面积很广,这个更不好做假。

张平安都能想到,估计又是没什么问题。

不过真见到几十艘崭新的桅船还是很震撼的。

甚至还有可容纳近五百人的宝船。

卢县令跟着张平安的目光望过去,介绍道:“这是漕运特定的船,听说是漕运那边的督粮道周大人指定要的,一共订了200艘,现在才只做了不到一半,后面的得烦请张大人给盯着了。”

“理当如此,这是本官分内之事”,张平安点点头,心中有什么想法一闪而过,快的抓不住。

最后去的珍珠坊,相比盐场和船场占地就小得多。

余县丞就是负责珍珠坊的,生怕张平安不懂,笑着解释道:“大人长期生活在内地,可能有所不知,珍珠坊不需要多大位置,那些采珠人一般都是由衙差开船到外海下海采珠,这里主要用来登记办公用,”

说完领着众人去了保管珍珠的里间,只有寥寥半匣子的珍珠而已。眼下同样并不是采珠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