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粮上市,连月居高的粮价降了些,但比往年还是贵了不少。
一斤新粮能换十八文,若是直接换成陈粮,则能换两斤,麦麸就更便宜了。
崔成良带来的一百斤新粮,换了一百五十斤陈粮,剩下的全换了杂粮和麦麸。
崔老大家的二百斤粮,则换成了钱,共三两六钱,稳妥揣进怀里。
另一边林氏也买了不少东西,不同颜色的粗布、细布买了一篓子,布庄掌柜乐得合不拢嘴,主动拿出一箩筐碎布,让林氏挑几块当添头。
虽说是碎布,但都是好料子,林氏仔细挑了几块,其中两块红色的绸子布她很喜欢,可以给大郎媳妇缝个鞋面。
绸子布一尺要大几十文,就算只是个鞋面,走礼拿出手也是顶有面子的。
从布庄出来,林氏又领着四郎去了肉铺,等到采买完,在城门口和大部队集合时,二人一出现,就吸引了众人的视线。
原因无它,实在是四郎手里拎的猪头太显眼。
“景文娘,你家房子这么快就上梁了?”
村里人办大席才会用到猪头,一辈子都碰不见几回,老崔家最近的大事也就是盖新房了吧?
“没有吧?我昨个路过,好像才开始打地基。”
林氏浅笑着,也没解释,倒是开口道:“城里布庄粗布便宜不少,一尺才要两文钱,你们不卖点?”
猪头的事立马被抛到脑后。
“一尺才两文钱?景文娘你没听错?”
“上次进城我打听过,一尺要四文钱呢,怎么这么便宜了?”
众人有些不敢相信,往年不涨价就不错了,怎么还突然拦腰折了一半。
林氏从背篓里翻出几块布,拿给大伙看,直到亲手摸上布,众人才信了一半,又见林氏买了这么多,算是彻底信了。
不是真便宜,谁买这么多布。
“还有这好事,要不是景文娘说出来,我还不知道呢,不行,我要去多买一些。”
“等等我,我也去。”
两个关系好的妇人急吼吼挽着胳膊又进了城。
剩下的人也按耐不住,就算独自进城的汉子寻摸了下,也往拔腿往布庄奔。
这么便宜的价格,不买点回去,肯定要遭孩儿他娘骂。
很快牛车旁只剩下寥寥几人。
四郎拿衣裳兜着猪头,走到一处人少的地方,出神地想着卖货的事情。
崔成良和林氏相视一笑,不用多言,已经从彼此眼中读出了要说的话。
买牛!
等众人心满意足揣着布回来,牛车缓缓驶回下河村。
回程比来的时候载的粮还多,老黄牛累得走一步歇两步,一个多时辰才走回村子。
下午还要进一趟城,麻子叔摸了摸自家老实无言的老黄牛,心疼得牵回家加餐,让老牛好好歇歇。
林氏把东西放回屋,揣上银子,出门时崔成良已经等在院子里,这会儿老崔家一个人都没有,二人默契地往上河村走。
走到一半,崔成良让林氏等一下,小跑着去了路边,林氏忙转过身,非礼勿视。
过了一会,崔成良才回来,语气中带着高兴。
“果然没看错,没想到这边才藏着棵酸枣树,哎?你怎么背着身?”
林氏闻声回头,低头才看到他衣襟兜了一小堆红彤彤的野酸枣,随即面色发窘。
她还以为他是憋不住...
崔成良挑出几颗个大饱满的,拿袖口擦干净,塞给林氏。
“我刚刚吃了两个,不是那么酸,你尝尝。”
林氏很喜欢吃酸枣,每年秋天昭昭他爸都会主动去山里给她找野酸枣,摘回来的枣子她喜欢蒸出来,做成山枣糕吃。
人不在,她也有几年没吃过酸枣糕了,乍一看见熟悉的酸枣,口水都要兜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