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臣与汉王往来的那些行为,哪瞒得过暗卫?
相关证据已经交到皇帝手上,不过现在需要一致对外,还没到清算的时候。
如果还有人执迷不悟,那就怪不得暗卫下手太狠。
这些是给官员们的优待,下面的小喽啰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
朱瞻基一声令下,京师内缇骑四出,那些朱高煦埋下的联络点被一个个连根拔起。
暗卫对于上次宫内消息能传播出去,很生气。
特别是徐闻还把王力和周昆狠狠训了一顿,指责他们两个怎么办事的,就连个紫禁城都看不出。
二人知耻而后勇,在暗卫的全力侦查下,汉王深埋的暗线都被挖了出来。
包括上次那个通风报信的小旗也没有躲过,一雪前耻。
如此大的动作,四九城内并没有风声鹤唳的感觉。
主要归功于暗卫前期准备工作到位,情报收集完善,都是针对性抓捕,很少会牵连无辜。
而军中三大营在永乐大帝手中完成建制,后又经徐闻在兵部尚书任上的整编,现在已经明朝最为精锐的机动力量。
从平息唐赛儿白莲教起义就能看得出,五千京营,两天内开拔,千里奔袭,甚至能摸到唐赛儿的眼皮底下。
这次也是如此,等布政司和都司衙门在两天之后。
将军情通报上来时,京营也已经做好了出击准备。
兵马齐备,后勤粮草由内阁杨士奇为首统筹,更是没有任何问题。
四海商会已经在尝试海路运输,取得阶段成功,京中并不缺粮。
四方情报勘合,朱高煦造反无误。
朱瞻基按既定计划,朝廷大军开拔。
誓师大会上,内阁并翰林院笔杆子们一起捉笔,针对朱高煦的那份檄文,发布了朝廷的讨贼檄文。
朕承太祖、太宗之遗烈,荷天地祖宗之洪恩,嗣登大宝,夙夜兢惕,惟以安社稷、保黎元为念。
然有汉庶人朱高煦者,性本凶顽,形同枭獍。昔在靖难之役,太宗皇帝念手足之情,宽其悖逆;
仁宗皇帝怀骨肉之谊,赐爵封疆。然此獠不思悔过,反恃功骄横,阴蓄异志,僭越礼法,肆虐山东,荼毒生灵,实乃人神之所共愤!
其罪昭昭,擢发难数:
一曰背弃天伦,窥窃神器。私蓄甲兵,暗结党羽,图谋篡逆,妄动干戈,裂我山河。
二曰暴虐无道,虐民如草。苛敛赋税,强征丁壮,致使齐鲁之地哀鸿遍野,百姓流离。
三曰悖逆纲常,藐视朝廷。僭用舆服,私设官署,妄称仪制,僭越之迹,罄竹难书。
四曰欺君罔上,屡叛屡逆。先帝屡加宽宥,赐以自新,然其狼子野心,终不可化!
朕虽欲全亲亲之义,奈天命不可违,民心不可负!
今亲率六师,奉天伐罪,拯生灵于水火,正纲常于既倒。
凡我臣民,当明顺逆,辨忠奸。其有擒献逆首者,封万户侯;倒戈归顺者,既往不咎;负隅顽抗者,尽诛九族!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山河日月,共证此檄!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这一次朱瞻基对朱高煦可谓一点情面都没有留。
以前朱棣和朱高炽在世时,还会帮着遮掩一下。
朱瞻基最初也是想着毕竟天家血脉,不必将事情做绝。
可朱高煦主动跳出来,把这最后的温情都撕毁,那就承担帝王的怒火吧!
山东,汉王府。
朱高煦完全没有几天前登基时的那种意气风发。
现在,迎接他的只有一个坏消息接着一个坏消息。
朝廷大军讨伐,这是外部因素,朱高煦早有预料。
但内部的反抗,让朱高煦十分暴躁。
乐安州的官吏,已经被他用钱财喂熟了,但仍有人不从。
那通判王泉,不过举人出身,上任一年以来,便多次拒收汉王府的财物。
不久前,汉王府纵奴行凶,王泉这厮竟顶住知州的压力,把汉王府的人捉拿归案,亲自下手惩治。
乐安州其他看不惯汉王朱高煦所作所为者,也都凝聚在王泉周围。
所以朱高煦称帝后,第一个要捉拿的就是王泉!
王泉爱民如子,官声极好,汉王府刚有动静时候,就已经有人悄悄报于他。
王泉早有准备,已会同其他不满人士,溜之大吉。
布政司和都司两个衙门主要的情报,就是王泉提供的。
一个小小的七品通判,做出的事让朱高煦格外的恶心!
不但没能拿下此獠,反而对汉王府的招揽计划,造成了不小影响。
汉王府招揽山东各地官员屡屡碰壁,原本已经答应好的官员们,临时变卦。
有甚者,竟敢直接把汉王府派去的使者关押,同时关闭城门据守。
朱高煦这才想起来徐闻在山东频频会见官员。
他当时还笑徐闻沽名钓誉,装什么了,哪怕是七品官,徐闻也一样会接见。
现在回想一下,好像接见的官员中,大部分都是这种骑墙派啊!
眼前的事实让朱高煦更加焦躁。
他堂堂大明皇室,有着大义之名,说服力居然还比不上徐闻,当时对方只是一个国公!
当下除了那些被汉王府拿住把柄,写下投诚信的官吏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投靠朱高煦外,其他给朱高煦的,全是坏消息。
此时王斌等人来劝说:“陛下,现已起兵,宜早日进军,趁伪朝大军未至,先行将周边府县收入囊中,有此霸业基石,方能与伪朝一争长短。”
还有人建议:“陛下既举大旗,当与赵王联系,双方一南一北,互为犄角,让朱瞻基自顾不暇。”
对于这些建议,朱高煦统一回复:“朕乃大明天命所归,何须去联系他人,四处征伐,应是他们主动献与朕才是!”
诸位谋臣也没有想到,这才当了几天的自封的皇帝,脑子就坏掉了。
王斌也没有办法,毕竟自己选的主君,咬牙也得辅佐。
“先皇靖难之时,陛下就在身边,如今萧规曹随可好?”
考虑到朱高煦现在的情绪,王斌已经用尽可能委婉的语气来提示了,可对方暴怒回应。
“父皇当年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其他藩王无不竭诚欢迎,而朕在山东耕耘多年,天下官员都心向于朕,此事不过小小挫折,等朕登基的消息完全传播出去,一定会有人来投奔的,就朕这种威势,哪里比父皇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