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三位阁老,与六部尚书们皱了几个月的眉头,终于松开了。

太后当初要去鲸海里捕鱼的时候,他们都觉得是劳民伤财,大明正在受灾,各地官府都在组织青壮,到辽东去做劳工,一来减少当地的粮食消耗,二来,挣钱补贴家用。

太后却在这个节骨眼上,要去鲸海捕鱼,还要朝廷亲自出面组建捕捞船队,御史们上书反对,但三位阁老支持她,反对无效,加上户部又不缺钱,报纸上又宣传得热火朝天,尚书们只好投了赞成票。

现在,远洋捕捞队却带给他们这么大的惊喜,真应了太后那句话:鲸海里的鱼,能养活整个大明!

“其实,一艘海捕船,三天就能装满,”卢象升兴奋地说,“下官愁的是加工能力……这些渔获运回来,就得及时加工,要么晒成鱼干,要么磨成鱼粉,要么加工成咸鱼。

以大明沿海地区各海产加工厂的加工能力,这一趟的渔获,够他们做一个月的了,而远洋船队,半个月左右,就能往返一趟……”

次辅韩爌是山西人,他想象不到大海里有那么多鱼,于是问出了大家关心的问题:“为何鲸海里有那么多鱼,而我东海,与鲸海相连,却没听说过有那么多鱼的?”

是啊,水都是相通的,鱼儿为何不来东海,却游到鲸海里去了?

张蔷让法容打开《坤舆万国全图》,这是万历时期,利玛窦主持绘制的版本,原件藏在天子读书的文华殿,此幅是临摹本。

张蔷指着东南面的海洋,讲解道:“每年春夏季,随着信风流动的赤道暖流,遇到吕宋岛、大员岛、琉球群岛的阻挡,不断改变流动方向,从朝鲜海峡进入鲸海……

同时,从北方往南流动的海水,本宫称之为寒流,一冷一热两股海流在鲸海水域交会,搅起大量海底的生物,为鱼群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大家明白了,有吃的,鱼群当然长得好了,但大家不明白的是,太后是怎么明白这些的?

不管怎么说,能捞到鱼是好事,话题继续回到加工的问题。

毕自严提议道:“这不不容易?发动沿海地区的中小商家,开设小型加工厂,成品由官府收购,只要有利润,就有人干!”

工部尚书倪元璐点头赞许:“这法子好,不止是商人,渔民也可以嘛,一个渔村建一个加工厂,也能增加渔民的收入。”

兵部尚书李邦华与说:“沿海的备倭卫所,也可以办厂……”

吏部尚书温体仁想得更远:“如果缺人手,可由当地官府出面,接收灾区的灾民前去做工就食……”

刑部尚书郑三俊没有话说,他已经将全国各地牢狱里的人犯,全都发配去辽东垦荒了……没错,偷邻家一只鸡,也要发配,太后说了,乱世用重典!

礼部尚书钱士陞,非常赞同温体仁的想法:“对于常平仓里已经没有存粮的府县,建议将灾民迁到沿海地区就食!一来解决沿海地区的用工需求,二来,也减轻官府赈灾的压力,三来,灾民们也有更好的出路……”

不愧是状元出身,讲起来头头是道。

韩爌也担忧地说:“去年决口的孟津渡河段,三处黄河大堤将在今年秋汛前完工,工地上近十万的民工,也面临着生存问题……”

袁可立皱起了眉头:“那可得早打主意,十万人聚集,稍不注意就要出乱子……”

众人都望向张蔷,张蔷指指鱼缸:“实在不行,就继续修河堤呗,今日先讨论这个问题。”

孙承宗敲敲桌子,总结道:“诸位的意见加起来有以下几条,扩大加工能力、招收外地劳工、结合抗旱救灾,迁移灾民就食几项, 今年的灾情已成定局,诸位的措施都是可行的,接下来,讨论执行细节。”

他转向主位上的太后和天子:“太后和陛下的意见呢?”

细节问题,交给臣子们处理就好,张蔷把控的是大方向,她说:“鲸海西面是朝鲜,东南方向中倭国,我大明的疆域在北方,西北、正北、东北方向。

目前,朝鲜和倭国,都有渔船在鲸海里捕鱼,不过他们的船小,没办法开展远洋捕捞,虽然如此,卢爱卿也不能大意,这两国也有水师,要防止他们袭击我大明的渔船。”

钱士陞不屑地道:“朝鲜敢么?要不是大明,他们在万历朝就被倭国吞并了……去年又帮他们消灭了后金侵略者,他要是敢袭击天朝渔船,卢大人,对他们不要客气!”

做为天朝上国的礼部尚书,他对藩邦小国,优越感爆棚。

李邦华却说:“大明深受倭寇之害,海上遇到倭寇,不可轻敌!”

倭寇凶名在外,众人当初反对开展远洋捕捞,就是担心倭寇在海上劫掠。

张蔷却笑道:“是的,对倭国来犯的倭寇,水师要坚决打击,但对南洋大海上的大明海盗,咱们要区别对待!这是题外话,今日不讲,本宫赞同诸位的意见,继续讨论细节吧。”

……………………………………

第二天,《明报》上刊登了远洋船队五天就返航的消息,京城里登时炸开了锅,茶馆酒楼,街头小贩,连胡同口晒太阳的老头老太太,都在议论远洋船队的话题。

“嘿,听说了么?朝廷的远洋船队,从鲸海里运回一百多船海鱼!”

“何止?一大早就有报童在胡同里叫,我家大孙子去买豆汁儿时,带了一份回来,你说的一百多船,是朝廷的,还有商人们的船呢,报纸上说,南北商人加起来,有近四百条船呢……”

胡同口一片吸气声,加上惊叹声。

“乖乖!那么多鱼,怎么吃得完?不得吃到吐?”

“呸!你才吐呢,忘了前几年,你饿得吐酸水的光景了?这才吃几天饱饭,就吃吐了?吐酸水啊?”

“哪里吃不完?没听说么?好多地方不下雨,种子都撒不下去呢?唉,我家当年,就是逃难来北京的……”

过了两天,大街小巷又闹开了。

“快去看!从天津来的船,到通惠河码头了,说是载满了鲸海里捞的海鱼呢,快去看热闹啊……”

张族长正与张十五,前往三江茶楼喝茶,见街上的人都往城外跑,他拉住一位少年,往他手里塞了几枚铜钱,拉着人家问道:“小哥,急匆匆地去城外做啥呢?”

小哥看看手里的铜钱,笑眯眯地道:“看鱼啊,从鲸海里捞回来的海鱼!”

“真捞回来了?”张族长诧异地问,“这么快?”

小哥挣开他的手:“可不?听说一天就能将船装满!”

张族长听了,连茶也不喝了,拉着张十五就往回走:“走,回家,找泉哥儿打听打听,咱们的船,什么时候能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