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灵枢第11章 经别 第十一

古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歧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膕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z

足阳明之正,上至脾,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阳,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二、白话文:

人体内有十二经脉,还有与十二经脉相别行的经别。足太阳经别从足太阳经脉的腘窝部分出,其中一条别行的经脉进入肛门内,上行归属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后散布于心脏内;直行的一条别行经脉,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向上走,浅出项部,脉气仍会合于足太阳本经。

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经脉在大腿外侧循行部位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阴毛中,同足厥阴肝经相联系,向上散布联络肝脏,通过心脏贯穿膈肌,向上浅出锁骨上窝,散布于头部,向下在耳后会合于完骨下方。

足阳明经别从足阳明经脉在大腿前面的循行部位分出,进入腹腔里面,归属于胃腑,散布联络脾脏,向上通到心脏,沿着食管浅出于口腔,上达鼻根及目眶下,回过来联系目系,脉气仍会合于足阳明本经。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向上联络到脾脏,然后浅出浅出于舌根,散布在舌下。

足少阴经别从足少阴经脉分出,绕过足跟,向上至腘窝内侧,与足太阳经别相会合,向上行至肾脏,在十四椎处向外浅出体表,散布于腹部、胸部,最后会合于足少阴本经。

足厥阴经别从足厥阴经脉分出后,经过足背上,上行至睾丸,联络于精索。

手太阳经别从手太阳经脉分出后,进入腋窝,行向心脏,散布于心脏内。

手少阳经别从手少阳经脉分出后,进入锁骨上窝,经过上焦,散布于胸中。

手阳明经别从手阳明经脉分出后,进入锁骨上窝,上行至面颊,散布于牙齿根部,回过来联系口唇旁。

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脉分出后,进入腋下,浅出体表后行向心脏,散布于心脏内。

手少阴经别从手少阴经脉分出后,浅出体表后进入胸腔,归属于心脏,向上沿着食管,浅出面部,在目内眦与手太阳经别相联系。

手厥阴经别从手厥阴经脉分出后,进入胸腔,浅出体表后散布于胸中,散布联络于三焦。

这些经别的循行,使十二经脉的气血能够更广泛地分布和交流,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经别第十一〉解析》

在古老的中医经典《灵枢》中,第十一章“经别”揭示了人体经脉别行的奥秘,而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深邃视角来审视这一章节时,更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玄妙与智慧。

周易哲学以阴阳为基础,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与和谐。在“经别”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这种阴阳的动态平衡与相互转化。十二经脉如阴阳的两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而经别则是阴阳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使气血得以在不同层面和方向上流通,维持着人体的整体平衡。

足太阳经别,如阳中之阳,其别行之路深入体内,与膀胱和肾脏相连,体现了阳的主导地位和向外拓展的力量。而直行的经别则如阳中之阴,在向上散布的过程中,既有阳的升发特性,又蕴含着阴的内敛与稳定。这种阴阳的交织与融合,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足少阳经别则展现了阴阳的相互激荡与变化。绕过大腿前侧进入阴毛中,与足厥阴肝经相联系,体现了阴阳之间的交感与互动。向上散布联络肝脏,通过心脏贯穿膈肌,又展示了阳气的升腾与阴气的潜藏,两者在不断的转化中实现动态平衡。

足阳明经别如阴阳交合之象,进入腹腔归属于胃腑,联络脾脏,体现了阴阳的和合与相互滋养。向上通到心脏,沿着食管浅出口腔,更是将阴阳的交融与生命活动的表达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阴阳的和谐共处,是人体健康与生命活力的根源。

足太阴经别则呈现出阴中之阴的特质,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与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体现了阴的柔顺与接纳。浅出浅出于舌根,散布在舌下,展示了阴的潜藏与微妙之处。阴的力量在其中默默发挥作用,维持着身体的内在平衡。

足少阴经别如阴中之阳,其别行之路绕过足跟,向上至腘窝内侧,与足太阳经别会合,展示了阴中含阳的特性。向外浅出体表,散布于腹部、胸部,体现了阴的内敛与阳的外展相互协调,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理机能。

足厥阴经别则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典型体现,从足厥阴经脉分出后经过足背上行至睾丸,联络于精索,既有阴的收敛特性,又蕴含着阳的萌发与推动。这种阴阳的转换与过渡,使得生命活动得以持续和发展。

手太阳经别进入腋窝行向心脏,展示了阳的通达与渗透。手少阳经别进入锁骨上窝经过上焦散布于胸中,体现了阳的升发与扩散。手阳明经别进入锁骨上窝上行至面颊散布于牙齿根部,回过来联系口唇旁,展现了阳的活力与作用的广泛。

手太阴经别进入腋下浅出体表行向心脏,反映了阴的内守与守护。手少阴经别浅出体表进入胸腔归属于心脏,沿着食管浅出面部在目内眦与手太阳经别相联系,体现了阴的深沉与阳的呼应。手厥阴经别进入胸腔浅出体表散布于胸中散布联络于三焦,展示了阴的弥散与广泛影响。

这些经别的循行,如周易卦象中的变化与演绎,体现了阴阳的消长与转化,以及万物的相互关联与动态平衡。它们不仅是人体生理结构的一部分,更是生命奥秘的体现,蕴含着宇宙运行的法则与智慧。

在周易哲学中,强调变化与适应,而经别所展示的灵活与变通,正是对这种哲学理念的生动诠释。人体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通过经别的调节与沟通,保持着自身的稳定与和谐。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生命的挑战与变化时,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平衡与灵活。

通过用周易哲学深度解析“经别”,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医理论与古老哲学的交融与共通。它们共同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与本质,为我们理解人体、健康与疾病提供了更深刻的视角和启示。这不仅是对中医经典的深入挖掘,也是对人类智慧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在探索生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感悟宇宙与生命的无尽玄妙。

总之,“经别”这一章节在周易哲学的映照下,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更深层次理解人体与生命的大门。

四、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深度解析《灵枢·经别第十一》:

(一)阴阳平衡

在经别中,可看到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体现。如足太阳经别为阳,足少阴经别为阴,二者相互协调,维持着身体的平衡。这与周易中阴阳相生相克、动态平衡的理念相符。

(二)变化与流通

经别的循行路径展示了变化与流通的特性。就像周易中的卦象变化,经别中的气血流动也是不断变化的,以适应身体的需求,体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三)整体性与关联性

各经别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系统。这与周易中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的观点一致。经别与脏腑、经络等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人体的有机整体。

(四)循环往复

经别的运行呈现出循环往复的特点,如同周易中的周期变化。这种循环体现了生命的延续与周而复始,反映了宇宙运行的节律。

(五)刚柔并济

有些经别表现出刚健的特性,有些则体现出柔和的特质。这与周易中刚柔相济的理念相呼应,在经别中展现出力量与柔韧的平衡。

五、用不同词牌名来解析《灵枢·经别第十一》的内容:

《沁园春·经别奥秘》

经脉别行,阴阳交互,奥秘深藏。看太阳经别,入肛归肾,直行一脉,散布心房。少阳联络,肝经相绕,贯膈升腾意气扬。阳明别,腹腔脾脏系,食道徜徉。

太阴舌下潜藏,少阴绕跟胸腹张。厥阴连精索,经行奇妙,手阳腋窝,心向明光。手少上焦,手明牙畔,手太阴行护内防。经别义,悟乾坤之道,生命华章。

《卜算子·经别解析》

经别各循行,奥秘其中显。太阳阳明与太阴,少阴厥阴见。

气血自流通,脏腑相牵挽。十二经脉别有情,玄妙人间满。

《浣溪沙·经别十一章》

足太阴阳脉连,少阴经别绕跟盘。厥阴精索意绵绵。

手太阳行心内潜,少阳上焦散胸间。阳明牙畔口唇边。

《鹧鸪天·经别探秘》

经别灵枢第十一章,阴阳交互道深藏。太阳直脉归心处,少阳联络肝脏旁。

足太阴,舌底藏,少阴胸腹散光芒。手经别路皆奇妙,生命玄机细考量。

《蝶恋花·经别之悟》

经别循行奥秘悟,十二经脉,别路通千古。脏腑相连气血护,阴阳燮理身心固。

生命玄机难尽数,探索其中,智慧无穷处。医者仁心研妙趣,岐黄之术传今古。

诠释:

《灵枢·经别第十一》是中医经典中的重要篇章,它详细阐述了经脉别行的规律与意义。

其中,足太阳经别、足少阳经别、足阳明经别等,各自有着独特的循行路径和作用。它们如经络之桥梁,连接着不同的脏腑与部位,使气血得以在全身顺畅流通,维持着人体的平衡与协调。

这些经别的运行体现了阴阳的相互作用与转化,反映了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它们不仅是生理结构的一部分,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人体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经别的深入理解,我们能更全面地认识人体的奥秘,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古人对生命的深刻洞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