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虽然刚刚进入初夏,但京师已经是炎热异常,大街上尘土飞扬,大街小巷,垃圾丛生,更兼街巷隐蔽之处,乞丐遍布,帝国的破败凋敝,可见一斑。

自崇祯十二年起,?中原日报?创立,因其忧国忧民、针砭时弊、华夷之辨,兼之春秋大义,在大明境内流传开来。

战乱不断,天灾人祸,山河动荡,人心思变,正有?中原日报?横空出世,契合时代需要,一时间,大江南北,上至天子、士大夫,下至引车卖浆、军户佃户,人手一份,议论纷纷。

尤其是近日,报纸上关于关外形势分析的连载,更是吸引了大批的读者。

正值饭时,京师内城的一处酒楼内,坐满了前来就食的各色人等,窃窃私语,高谈阔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随着一个年轻的读书人摇头晃脑、朗朗上口,酒楼里的众人,都是安静了下来,竖起来了耳朵。

“……锦州系辽左首镇,与建奴相持,奴众此番倾巢围困锦州,内打栅木,外挖濠堑,水泄不通,人影断绝。松山城与锦州相隔十八里,奴众离锦州五六里下营,即近在松州城左右。今锦州城濠栅已成,奴众精骑尽绕松州城,其势虽看似围困锦州,实乃伺机攻取松山城。”

年轻士子读到这里,放下了报纸,对着酒楼里的众人施了一礼。

“各位,朝廷十几万大军悉数出关,囤积宁远,欲救锦州,此战是胜是败,各位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年轻士子说罢,酒楼里的众人都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据这报纸上所说,大明援兵从宁远城至松山城,所带粮草不过六七日,若是到了松山,建奴顽强阻击,战事不利,朝廷大军势必要退回宁远。而报纸上又说,建奴大军在朝廷大军撤回之时,派兵暗伏高桥,狭隘之处,凿壕截击,再派围困锦州的建奴精骑尾追,前后夹击,粮粮不济,进退无路,朝廷的援兵,只能成了建奴的俘虏和刀下亡魂。

倚靠雕栏的一张桌子,三个锦衣华服、气势不凡的男子围桌而坐,身后还站着随从,可见有些来头。

很快,一个青色锦衣的瘦高三旬士子站了起来。

“各位,依照这报纸上所述,以及所绘之辽东形势图,松山城处于锦州、杏山之间,为宁远、锦州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松山城一破,势必全局动摇。因此,以在下看来,松山会成为我方与建奴争夺的要点,这报纸上所说,倒也不无道理。”

瘦高士子风度翩翩,在他说的同时,身后的随从,一直给他扇着扇子。

“建奴善于奔袭野战,围城打援,我军若是出兵锦州,后方杏山、塔城也需布置精兵,并将粮草置于安全之处。正如这报纸上所说,谨防后路被堵,粮草被截,功败垂成。”

士子说完拱手行礼,众听众之中,响起了一片喝彩声。

“方公子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所言极是!”

“复社四公子,果然是名不虚传!”

人群中,有几人满脸赔笑,纷纷赞了起来。

方公子叫方以智,名门望族,才华横溢,父亲曾是湖光巡抚方孔炤,姑姑方维仪是大理少卿方大镇之女,是当朝有名的女诗人。

崇祯十三年(1640 年),三十岁的方以智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有人向崇祯皇帝推荐方以智,崇祯召对德政殿,方以智“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后在京任工部观政、翰林院检讨、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讲官。

方以智同桌的另外两个年纪相仿的男子,都是端起酒杯,敬了方以智一下,各自会心一笑。

“我朝政以贿成,官以贿授,凡四方大小吏,莫不竭民脂膏、剥民皮骨,再加上天灾不断,以至于民不聊生,流贼四起。文武官员,只顾其高官厚禄,而无忠君爱民之心,遂使建奴猖獗,君王蒙羞,而要“灭寇雪耻”…… ”

酒楼上有人连连摇头,愤愤不平。

崇祯朝厂卫权力大大削弱,民间言论自由,是以百姓也敢高谈阔论,并非“莫谈国事”。

“想我泱泱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英雄辈出,人口亿兆,反受辱于区区不足百万之建奴,数次入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临走还赠以“官军莫送”,岂不怪哉?”

方以智同桌的方脸浓眉男子愤愤说了出来,脸色阴沉。

方脸汉子叫巩永固,娶明光宗朱常洛之女乐安公主,拜驸马都尉。他崇好文雅,喜欢藏古书彝器。和同桌的崇祯帝表弟、新乐伯刘文炳,以及方以智关系不错。

“巩都尉,埋怨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回到关外的这一场大战,现在朝中大臣莫衷一是,是徐徐而进,且战且进,还是毕其功于一役,早日决战,也不知朝中是怎么个看法?”

方以智微微一笑,看向了巩永固。他世家公子,修养极好,对于王师出关,他虽然也是忧心,但面色平静,并不表露出来。

“流寇猖獗,建奴频频入塞,攻城略地,烧杀抢掠,官军一无是处。若是高皇帝在世,鞑子又安敢如此?”

巩永固又想要发火,刘文炳赶紧开口,阻止了他。

“方公子,这么说来,蓟辽总督洪承畴会选择松山为兵马集结地,欲与建奴在这里决战了?”

“新乐侯,这是自然。松山咽喉之地,一目了然。崇祯十二年,奴酋黄太吉曾派出三万精骑,携红衣大炮 40 门,攻打松山城。我松山路副将金国凤率守军三千人,戳力死守,激战 40 余日,建奴被迫撤去。其后,黄太吉几次曾攻打破松山,始终都无功而返。”

刘文炳的话刚说完,一旁的巩永固已经迫不及待接了下去。

“只可惜同年 10 月,建奴再次来攻。金国风已擢升大将,部下守兵近万,双方交战,金国风却与两子同时命丧疆场。营伍纷坛,号令难施,人心不一也。洪承畴部下龙蛇混杂,人心难测,而奴寇万众一心,我朝想要解锦州之围,恐怕难矣。”

此次朝廷援锦大军出关,由蓟辽总督洪承畴统帅,共征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镇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共八镇兵十三万,其中骑兵四万、步兵九万。

这十三万人马,乃是大明王朝边军精锐,一部分是原有的关外辽兵,一部分是宣大、陕西、榆林、甘肃、宁夏等地的边兵。边军久处边塞,同关外的清军长期作战,坚韧果敢,朝廷不惜倾国中精锐于一隅,目的是保住宁锦防线以及山海关这一条帝国的生命线。

因此,锦州的救援,不仅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只不过报纸上指出,洪承畴手下,8 镇兵马,难以节制,号令不能如一,有些将领贪生怕死,劣迹累累,带他们出关,无异于致大军于死地。

报纸上更是直接指出了几镇总兵的特点和性格,褒远远小于贬,也让众人是议论纷纷。

大同总兵王朴:勋贵之后,胆小如鼠,多次临阵脱逃,一无是处。

密云总兵唐通: 长袖善舞、聪明绝顶。

山海关总兵马科: 勇则勇矣,然聪明之人。

蓟镇总兵白广恩: 比马科逊之,但大同小异。

玉田总兵曹变蛟: 勇冠三军,国之重器,可堪重任。

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忠义志士,国之利刃。

宣府总兵杨国柱: 骁勇善战,国之利刃。

至于宁远总兵吴三桂,报纸上则是没有做任何评价。倒是对蓟辽总督洪承畴,做了如下的勉励。

“蓟辽总督洪承畴,国家重臣,简在帝心。统国之虎贲,应据战局统筹兼顾,不可头重脚轻,被建奴断了后路。也应不惜此身,万不可优柔寡断,畏手畏脚,误了国家大事!”

刘文炳指着报纸,眉头紧皱。

“照这报纸上所说,王朴百无一用,洪承畴也是不堪重用了?”

方以智摇了摇头,轻轻叹息了一声。巩永固则是“啪”的拍了一下桌子,站了起来。

“咱们现在就走,今晚我就写好折子,明日一早面圣!”

方以智几人离开,酒楼里面依然是吵吵杂杂,热闹纷纷。而在酒楼二楼的一间雅舍,里面宽衣锦袍的几人都是面色难看。

片刻,头戴方巾,儒雅风致的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麒,这才开口,打破了沉闷。

“大人,这报纸上一通邪说,大人不必往心里去。”

“张郎中所言极是,陈公不必放在心上。”

五十多岁、脸色红润的白脸胖子马绍愉,兵部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只因为和陈新甲是同乡,此刻他也跟着发言,附和张若麒。

二人口中的“大人”、“陈公”,乃是明朝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圣恩正浓,炙手可热。

“大明兵灾连连,国库耗尽,十几万大军人吃马嚼,耗费巨大,若是不能速战速决,不用建奴大军来攻,王师自溃矣。”

陈新甲冷笑一声,指着报纸,眉宇间傲气顿现。

“自锦州至杏山掘三道大壕,各深八尺,宽丈余,隔绝松山、杏山之间的通道,切断我军粮草供应。它一个报纸,道听途说,怎么连建奴挖多深多宽的沟堑都知道? 难道说,我大明十几万精锐都是酒囊饭袋,任凭建奴挖掘而无动于衷? 难道说,洪承畴统兵十余万,不知道头重脚轻,所有重兵,都集中于松山?”

他指着报纸的结尾,面色更加阴沉。

“它一个小小的报纸,又怎么知道建奴内部不合? 它又怎么会知道奴酋黄太吉病重,不出两年必死? 两年,锦州城恐怕早已经落入建奴之手了吧!”

马绍愉和张若麒一起点头,连声附和。

“报纸一家之言,大人所说极是!”

“道听途说,妖言惑众。大人可上奏天子,封了这报纸!”

马绍愉和张若麒的“义愤”看在眼中,陈新甲微微一笑。

“圣上优柔寡断,过几日我再上奏,相信圣上必定会乾坤独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