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喋血西川(上)(4)将帅争功,并不彻底的胜利
反映窦滂失地辱国的奏疏终于呈报到了懿宗那里,懿宗大怒之下,贬窦滂为康州司户(今广东德庆)。
又任命颜庆复为东川节度使(今四川以东,治梓州,今四川三台),统一节制入蜀作战的各路援军。
三月十一日,颜庆复率军抵达新都(今成都新都区,在成都东北),南诏分兵阻拒,被唐军所败,损失两千余人。
战斗中,当地数千百姓自发手持农具援助唐军,呼喊声震动山野。
三月十三日,南诏再次派出数万步骑兵,正赶上右武卫将军宋威带着两千忠武军杀到,即刻加入战斗,南诏大败,阵亡五千余人,退往星宿山(成都市北)。
宋威乘胜进至沱江驿(唐置驿站,以沱江命名),距成都仅有三十里。
南诏派使臣杨定保去见支详请和,支详毫不客气的告诉他先解围退军,再议和不迟。杨定保返回,围城依旧。
此时成都守军还不知援军已到,只是数次见南诏使臣入城请和,猜测援军一定到了,且已获得胜利。
三月十六日,南诏又来请和,使者先后往返十余次,城内唐军未作任何表态。南诏因大唐援军就在近旁,攻城愈发猛烈,国王以下官员全部亲临战场,冒着纷飞的硝石督战。
三月十八日,宋威领兵抵达城下,与南诏激战一处,夺取了沙河上的升迁桥(成都市北)。
当晚,南诏担心后路被断,毁去攻城器具连夜撤军离去。
起初,朝廷派颜庆复领兵增援成都,让宋威作后援,屯驻于绵州(四川绵阳)、汉州(四川广汉)。
结果新都一战,宋威却抢先赶到成都,并多次击败南诏,立下不少功劳,引来颜庆复的强烈不满。
眼看大军云集,你宋威本该带领二梯队收拾残局才是,怎能跑到主力前面出尽风头,眼里还有没有领导!忌恨之下,颜庆复禀告宋威,夺去他的军队,退回汉州待命。
颜庆复这一毫无大局观的做法,让唐军失去了一次全歼南诏的绝好机会。
南诏逃到双流,被新穿水所阻(新穿水即今四川新津县东北杨柳河),无桥可通。
南诏仓皇失措,用了三天才将桥修好,撤到对岸。将桥斩断后狼狈退走,甲兵物资丢弃了一路。
此时唐军如果借机围攻,南诏势必全军覆没!只可惜让颜庆复挡住了宋威的进军步伐,蜀地百姓对此深以为恨。
虽然没有全歼进犯之敌,可毕竟赶跑了他们,解除了包围,也算勉强达到了目的。
这次成都争夺战,以大唐夺回失地而告终。但由于将帅之间的争功夺利,并未将南诏打痛。
大唐从北方征调来的军队,战斗力虽堪称彪悍,但却无法常驻蜀地。加之当地官员只知盘剥民众,援军一旦归建,又会故态复萌。
南诏就如打不死的幽灵,随时觊觎着西川动向,稍有时机便会卷土重来!
附:唐时从成都至南诏通路
以成都双流为起点,向西南至新津,再向西至临邛(今四川邛崃),再从西南经雅州(今四川雅安)、荥经(今四川荥经),过邛崃关进入黎州。
黎州治所位于现在的四川汉源北,过此地再经望星驿、清溪关、达仕城、新安城,翻越胡浪山、木瓜岭,到达巂州(今西昌)治北的台登城(今四川冕宁县)。
从巂州沿安宁河,经沙野城、俭浪驿、会川(今四川会理),至金沙江边的和子镇。
从和子镇渡过金沙江,就进入了南诏弄栋节度使辖区。
自南诏入成都,反向行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