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南诏入侵之血战安南(5)牛人出马高骈威震安南
南招撤军后,也知邕州久历战火,早已地枯民竭,毫无可取之处,便也没再重新组织进犯。
而张茵取代康承训出任岒西节度使,更加不愿招惹南诏。朝廷虽三番五次催促他发兵夺回安南,但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
张茵的不配合态度引起了朝中宰相的不满,曾推荐过名将王式的夏侯孜,又向朝廷举荐骁卫将军高骈,用以接替张茵。
提及高骈,绝对是晚唐年代,甚至越南历史都绕不开的关键人物。
他出自渤海高氏,祖籍幽州(北京),祖父是宪宗时平定西川的名将高崇文,世代均为神策军将领。他虽是武将出身,却嗜好读书,喜欢谈古论今,还写的一手好诗。
由于神策军自德宗起就一直由宦官控制,他的神策军世家身份以及出众能力,得到军中一众高级宦官的充分认可,很快晋升为右神策都虞候。
宣宗年间,党项叛乱。他率神策军戍守长武(陕西咸阳长武县),屡立战功,升任秦州(甘肃天水秦州区)防御使。期间,又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及浑末部一万多帐落,收复河(甘肃临夏)、渭(甘肃陇西东南)二州,出兵平定凤林关(又名安乡关,在今甘肃临夏县西北),是神策军派系中难得的一位优秀将领。
有了宰相引荐,宦官们巴不得让这位自己人执掌兵权,以便增强己方威望。因此,高骈的任命得以顺利通过,出任安南都护,接管张茵部众。
安南之乱此时已近十年之久,蔡袭悲壮战死,康承训身败名裂,朝廷屡战屡败。面对这一烫手山芋,高骈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前往,临行前赋诗一首:“曾驱万马上天山,风去云回顷刻间。今日海门南面事,莫教还似凤林关。”
此刻的他,踌躇满志豪情满怀,远不是若干年后那个拥兵自重,一心沉迷升仙的昏聩军阀。
咸通六年(865年)七月,高骈抵达行交州及安南都护府暂驻地海门(今广西玉林博白县东南),即刻着手治理军队。
监军李维周厌恶高骈得势,想要除去他。在各项准备尚未就绪之际,屡次催逼高骈发兵。高骈无奈,只得带领五千军队先行出发,约好由李维周率军接应。
谁知高骈前脚一走,李维周立刻勒令部众,严禁出一兵一卒支援高骈。
九月,高骈进至南定(越南北部南定省)。
也是高骈福星高照,峰州(今越南永富省白鹤县南凤州)近五万南诏军队正忙于收割稻谷,根本没料到唐军前来,毫无戒备之下被打得大败。
高骈乘胜收复峰州,缴获了南诏收割下来的稻谷,解决了粮食问题。
高骈仅凭一支孤军大胜南诏,在峰州站稳了脚跟,与盘踞交趾的南诏安南节度使段酋迁,形成对峙局面。
咸通七年(866年)六月,南诏国王酋龙,派善阐节度使杨缉(为南诏所立,位今云南昆明一带),率军协助段酋迁防守交趾(越南河内)。
而大唐这边,监阵敕使韦仲宰没有通过李维周,自行筹措了七千军队,前往峰州与高骈会合。
有了支援的高骈随即展开进击,屡次击败南诏。报捷文书送至海门,均被李维周擅自扣留不发。数月过去,没有只言片语传回朝廷。
懿宗虽懈于政事,但也一直关注着安南战局。见高骈走了这么久,连个消息都没回,不禁有些奇怪,遣使询问李维周。
李维周借机诬告高骈驻军峰州,逗留不进。懿宗大怒,诏令右武卫将军王晏权接替高骈,征召高骈回朝,准备从重问责。
安南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就在李维周上疏坑害高骈时,高骈已经杀到交趾城下,将交趾围困起来猛攻了十余天。
城池告破在即,朝廷的文书到了,告之他已被解职,由王晏权、李维周前来接替。
高骈二话不说便将军中事务全权托付给韦仲宰,与麾下百余人即刻北归!
眼看到手的胜利就要泡汤,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
高骈在峰州击败南诏后,韦仲宰就派亲随王惠赞,会同高骈麾下小校曾衮,共同前往京师报捷。
两人乘船来到海上,远远望见东边海面上战船横列、旌旗招展。询问过往渔夫,都说是新任安南都护与监军前来。
两人也知李维周与高骈不和,担心遭到李维周扣留,便找了个小岛隐匿起来。等到他们过后,动身驰奔京城。
懿宗得到奏报大喜过望,下令加封高骈为检校工部尚书,重新镇守安南。
高骈一行走到海门镇,恰好接到朝廷诏令,再度返归战场。
王晏权与高骈一样出自将门,叔父王智兴曾任武宁军节度使,素以悍勇着称于世。王晏权却没得到家族的半点遗传,为人懦弱无能,妥妥的怂包一个。
到任后,他一举一动都要听令于李维周,而李维周又极其凶暴贪婪。这两大活宝惹得军中将领离心背德,根本不听他们指挥,对交趾的围困也变得松懈下来,城内南诏士卒借机逃走了大半。
高骈重新上任,唐军将士倍感振奋,对交趾城发起了猛攻,不久便攻陷城池,取得斩杀南诏安南节度使段酋迁、斩首三万余级的辉煌战绩。
高骈又乘胜剿灭依附南诏的两个当地部落,诛杀了他们酋长。兵锋所到之处,当地蛮族民众一万七千多人相继归附。
此战使南诏元气大伤,暂时失去了再战之能。
十一月,接到前方报捷的懿宗龙颜大悦,为此专门大赦天下!
诏令驻安南、邕州、西川的唐军各守疆域,不要再进攻南诏。并遣使赴南诏告谕,倘若重修旧好,前事可一切不计。
同时,在安南设置静海军,任命高骈为首任节度使。
至此,自大中十一年(857年)李涿暴政扰乱安南,惹来南诏进犯起算,这场历时近十年、累计死伤二十余万人的安南之乱,最终以大唐惨胜而告终!
战争结束后,高骈率领军民修筑安南城(今越南河内境)。其城周长约三千余步(4500米左右),城内筑有房屋四十余万间。现在的越南首都河内,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
后来,建立李朝的开国君主李公蕴,将国都从华闾(今越南宁平省)迁往交州,在《迁都诏》中盛赞:“高王(指高骈)故都大罗城,宅天地区域之中,得虎踞龙蟠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广而坦平,其土高而爽垲。民居蔑昏垫之困,万物极蕃阜之丰,遍览越邦,斯为胜地。”
高骈还针对交州(越南河内)至广州一带,水路多有巨石阻挡、航运不便的实际,招募役夫整治河道,开通了“天威径”(今潭蓬古运河)。
自此之后,交、广两地“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