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始终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呢?答案是没有。因为它违背了两个原则:第一,人是情感的动物;第二,人是欲望的动物。抽离情感,就会活得没意思;没了欲望,就会活得没滋味。没滋味,身体就会枯槁;没意思,精神就会空虚。连庄子都说,能够逍遥游的人,凡俗的世界根本不会有。
基于此,人有时候敏感一点还是很正常的。但是过于看得开,淡而冷到四平八稳,于灵魂,就缺乏应有的谦恭和庄重。
有在乎的人,有在乎的事,人就会显得不那么从容了。也就是说,表面上波澜不惊,心底早已翻江倒海。内心小小的天地里,不是担心得不到,就是担心配不上。
敏感源于在乎。
敏感的人,有时候会刻薄。林黛玉父母双亡,住进贾府后,衣食皆需仰人鼻息。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没有任何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选择尖酸刻薄处世,实际上是用貌似强大来掩饰内心的虚弱。
人世间,多少仰人鼻息活着的人,他们敏感、脆弱、战战兢兢,也只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头顶的那些人,要么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上司,要么是雄霸一方的恶势力,要么是可能会为难到自己的权贵,因为被拿捏得太久,早已活得风声鹤唳。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些敏感,太值得怜悯,有些毕恭毕敬,太值得宽恕。
如果不在乎,一切也就无所谓了。
无所谓就是不在乎,不在乎就无所谓,所以即使面对对方,自己也会不喜不怒。
“好。”
阿姨确定了自己心中的猜想,也明白自己的工资是谁开出来的。正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那她在工作的时候,肯定会守护好女雇主的安全。
怪不得,两个老人都不好意思给自己的儿子打电话,如果不是太过分,怎么可能让儿子媳妇儿这么提防?这两口子平时多好相处,周围的人都是赞口不绝的,所以,阿姨知道,问题一定出在老人身上。
唉,人啊,就怕突然糊涂,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幸福,父母别轻易插手。
到底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还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啃老的孩子固然有,但是,也有很多父母在孩子成年后,还一心想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遇到孝顺的孩子,固然是你的福气,遇到张姐的女儿这样的孩子,我觉得,最好的做法就是远离,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开开心心不好么?何必要巴巴地去找不痛快。
说到底,养育子女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体会养儿育女的天伦之乐。可以说,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充分体会了养育与子女成长的快乐,那么,当子女成年后,父母便要学着体面的退出,不要过多参与子女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更有利于双方关系的和睦。
在子女成年后,父母不妨试着这样做:
一、和子女保持沟通。电话联系、视频通话,频率保持在两三天一次或者一周一次,彼此了解近况就可以了,也让彼此的心里放心。
二、明确彼此的界限。子女结婚后,父母要认识到,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不要过多参与子女家庭的事务,子女需要帮忙时,可以帮一下,困难过去,就接着过自己的生活吧。
三、尊重子女。对成年子女的决定,可以提出建议,但要尊重子女的选择。
父母们,别舍不得离开子女了,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边界的父母和成年子女的距离,才是最好的距离。
体面地退出孩子的生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在该放手的时候学会放手;在该退出的时候,体面地逐渐退出孩子的生活。
学会放手,体面地退出,才是对孩子正确的爱。
美国着名作家、普利策奖得主安娜·昆德兰曾经说过说过:
放手让孩子走,才会让孩子更加的独立;放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
学会对孩子放手,才会更容易收获快乐,
管得太多,不愿放手。
父母过度地参与孩子的人生,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激烈的反抗。
爱孩子,是为了有一天和孩子更好地分离;学会放手,才能让孩子更快乐地成长。
学会对孩子放手,会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成是妈妈最喜欢的孩子,可以说苏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大儿子身上,却把几乎全部的母爱都给了二儿子;从小到大,苏明成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
甚至大学毕业工作后,还要让母亲资助自己和女朋友外出旅游。
结婚的时候,母亲更是把妹妹睡觉的房间卖了给明成买婚房,而委屈明玉在父母的房间打地铺。
可是,苏明成却是三个孩子中最不争气的那一个;啃老啃的理直气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还需要明玉偷偷地出面帮他摆平;投资失败、得罪领导被封杀以至于找不到工作……
反观苏明玉,尽管苏母从小就不喜欢她,上学不给买资料,瞒着明玉改报考志愿只因为那个学校学费低,不给明玉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
这些所有的刁难反而使得明玉更加的独立,并且最终成为三兄妹中最有出息的那一个。
当然,我们绝对不提倡苏母养育明玉的这种方式,但是,通过苏明玉的成功经历,却让我们看到:有时候,适当的放手反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父母过多的管教,其实来源于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恐惧。
学会对孩子放手,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分离时刻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
第一次会爬,第一次学会站,学会走、跑、开始进入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结婚生子……
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次巨大变化,都会将我们推离母亲远一点。
聪明的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会学着做一名陪伴者。
陪着孩子慢慢地长大,经历各种挫折、失败。
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温柔的拥抱,让孩子在一回头的时候,看到妈妈就在那里守护着自己。
妈妈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更有勇气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会更自信地去迎接未知的人生。
妈妈过于干涉孩子的生活学习,则会让孩子不能和母亲健康地完成分离的过程。
日本的儿童教育家品川孝子曾经说过:最健康的亲子关系:可分离,长牵挂!
阿姨觉得,能和这么通情达理的两个孩子闹到这么生分的地步,不是老人过度插手人家小夫妻的生活,就是无理取闹。
这么多天相处下来,阿姨也看出来了,小两口都不是什么斤斤计较、没事儿找事儿的人。就连她这么一个被雇佣的人,他们都是平等看待的。
生活上,他们会听取她的意见,也会听取她提出的合理建议;饭桌上,他们会让她和他们同吃;其他方面,他们也给了她足够的尊重。
有些人,有些事,可以装一天,可以装一年,但是本性这个东西,几天就会暴露。
所以,阿姨明白,这两夫妻和老人能闹到这种地步,大多数问题肯定是出现在对方的身上。要不然,对方怎么会那么心虚呢?
谁家正常的婆媳关系,公婆来看望怀孕的儿媳妇,会偷偷地来?会在门口踟蹰徘徊?
人说理直千人必往,心亏寸步难移。这句话的意思是理直气壮,哪儿都敢去;亏心无力,连一步都不敢迈。
一个人若行事光明磊落,内心坦荡荡,便无惧他人的审视与质疑,走到哪里都能昂首挺胸。相反,倘若做了亏心事,便会心虚气短,连迈出一步都胆战心惊。要知道问心无愧的人不惧任何质疑。所以,坚守道德底线,秉持正直之心,不仅能让我们的内心安宁,更能赋予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坚实、稳当。
就像这对小夫妻,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目光清澈,胸怀坦荡。
而那两位老人,目光闪躲,不敢与人对视,一看就是做了亏心事。
阿姨心里唏嘘:这么好的儿子媳妇儿,怎么会不好好珍惜?糊涂啊!
其实,人活一世,就怕被自己的狭隘困住了脚步。阿姨算是明白了,这俩老人,就是自己作的。
好在,小两口都不是啥脑子不清楚的人,都没有选择愚孝。
愚孝的子女他没有自己的思考,他的思维是跟着老人走的。老人说什么他都觉得是对的,而且任何事情都以老人为重。所以特别容易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到最后,愚孝的人特别容易被老人折磨的不像样子。
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是有德行之人的,有很多在年轻的时候可能就非常的自私,越是到老的时候,他这种自私无理就会无限的放大。也会无底线的去折磨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受自己的控制。有任何的要求,他们也会毫无保留的提出,并且要求子女满足。正常的子女都会有自己的边界感,也有自己的判断力,他们会及时的判断出老人这样是不是在无理取闹,如果在正常合理的情况下才会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的话一定会有自己的立场,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坚守住自己的阵地。不会被这样无礼的老人所侵入。
一个健康的家庭,应该是大家都能平等地交流,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父母要尊重子女的选择,子女也要关心父母的需求。这样的家庭,才能充满温暖和幸福。咱再回过头来想想,那些因为愚孝而变得支离破碎的家庭,多可惜啊!所以啊,咱们都得醒醒,别让愚孝毁了咱们的家。咱们要的是有智慧、有温度的孝顺,让家庭成为咱们永远的避风港,而不是让人压抑、痛苦的牢笼。
有多少愚孝的子女,吃下了自己酿的苦果。
有多少愚孝的子女即使自己工作繁忙、压力巨大,也不敢拒绝,甚至为此忽略了自己的小家庭。又比如说,父母在外面跟人发生冲突,明明是父母的不对,愚孝的子女却不管青红皂白,一味地帮着父母与人争吵,甚至动手打架,觉得这样才是孝顺。
还有多少愚孝的人,婚后生活过得一团糟,夫妻感情不好,天天吵架。还有啊,有些父母赌博、酗酒,把家里弄得一贫如洗,还让子女不断地为他们还债。愚孝的子女哪怕自己生活拮据,也会想方设法地筹钱,根本不考虑这样做是否合理,是否会影响自己的未来。
因为愚孝,导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的情况不在少数。比如说,父母明显偏袒某个孩子,让其他孩子无条件地帮助那个被偏袒的。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谁心里能没点想法?这不满和矛盾一积累,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也就淡了,甚至反目成仇。
当然啊,这愚孝啊,有些时候不仅毁了个人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和谐。您看,要是家里有个啥事,大家都不敢发表真实的意见,都怕违背了父母的意思就是不孝顺。那问题能解决好吗?肯定不能啊!时间长了,矛盾越积越多,大家心里都有怨气,这家庭还能温馨吗?
长期愚孝,会引起健康问题。长期承受过度的压力和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忽视自己的需求和休息,可能会导致长期的身体和心理疾病。
愚孝的最直接体现就是自我价值受损。过度的愚孝可能让人们忽视自己的需求和价值。把父母或长辈的意愿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可能让人感到自己的价值被抹杀。
愚孝很有可能引起财务问题。为了满足父母或长辈的需求,可能不计代价地花费大量金钱,甚至失去自己的财务独立性。这可能导致自身经济困难或无法规划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