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爷,这扬州,可比咱们镇江热闹太多了。”
扬州城南钞关大街上,因为街道上人太多,已经从马匹上下来,信步闲逛的宋明明对着身前一步的李锦感慨道。
出门在外,又是悄悄潜入,宋明明没有叫大人,跟着陆九台学着把李锦叫李爷。
李锦牵着马,看着眼前熙熙攘攘的大街,颇为认同宋明明的看法,这扬州确实比镇江热闹很多,更不要提这里还是城外运河边,离着城墙还有不近的一大段距离。
可他看着眼前的人群,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
陆九台撇撇嘴,“没见过世面了吧,小宋。”
“要知道,这只是南钞关街,单是以钞关命名的大街,这扬州城就有三个,分别是南钞关,北钞关,和内钞关。这南钞关大街还不是最热闹的,内钞关街才是真正繁华所在。”
因为盐运司就设立在扬州,世人皆知天下盐商汇聚此处。
其实除了盐商之外,扬州地处大江和运河交汇之处,江南财货大半要从扬州这个集散地始发运到北方,造就了扬州这座商业之城。
扬州繁华可不单单因为盐商而已,只是盐商们向来不低调,弄的天下闻名罢了。
之前从北方来镇江上任,路过扬州的时候并没有入城,只是从外围擦肩而过,李锦并未深切感受这座运河商场的繁华,今时今刻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满眼奢豪。”
单说这奢靡之风,恐怕金陵城都远不如扬州。
毕竟金陵城内权贵虽多,但权贵们大多还是比较低调的,更不要提文官们了,那更要脸面,讲究高雅,而不是奢豪。
也是在这个时候,李锦终于想起来哪里不对劲了。
这个扬州,只有一座旧城。
在李锦原本的世界,似乎是在嘉靖年间,一是因为旧城面积小了,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防范越来越猖獗的倭寇,扬州城在旧城边上修筑了比旧城大两倍的新城。
而在这个世界,一个是民间武力值的不同,零散的海贼根本不敢上岸。顺着大江逆流而上来到内陆城市大规模劫掠更是无稽之谈。
二是那位穿越的正德皇帝开通了通商港口来做海贸,东南沿海的豪族有了正规的经商渠道,便不用偷偷摸摸的去搞大规模的走私。
没了华夏豪族们的支持,哪里还有大规模的倭寇?
最多就是某些心思不正的会在私底下豢养一些海贼,必要的时候拿来做一些见不得人的脏活累活。
所以,这个大明的扬州城就成了这个样子。
旧城依旧拥挤不堪,但旧城外,沿着运河形成了一个几十里范围,一眼望不到头的沿河外城区。
户籍册上的扬州城只有五十多万人,但若计算面积比旧城大了三倍不止的运河岸边,恐怕整个扬州城内外得有个百来万人,甚至一百五十万也不是不可能。
要知道,这里李锦算的只是扬州城内外,而不是整个扬州府,扬州府下辖还有三县三州呢。
整个扬州府的人口,恐怕要超过五百万了。
要知道,在李锦前世所在的世界,那个现代的扬州市,也不过才四百多万人。
当然,在那个世界,泰州和盐城都已经从扬州分离出去了。
人口众多,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商业繁荣。
李锦给扬州府下了十六字的定语,同时暗下决心:自己的手,一定要从镇江府跨过大江伸过来。
这也是李锦听说了凤阳伪帝的叛军一路兵临金陵,一支偏师要来扬州的时候,决定带着人悄悄来扬州的根本原因。
江南的卫所兵战斗力再烂,金陵都督府手里至少也有几千精锐,更不要说李来恒带着上直亲军鹰杨卫此时就在金陵城。
依着比京城还高达雄壮的金陵城墙,只要金陵都督府里不是一群猪,叛军想快速打进金陵城那是不可能的。
最大的可能就是裹挟灾后流民,从中选出精壮者强征入叛军,靠人数围住金陵城,再寻找破绽。
同样,只要金陵城不被攻下,大江南岸的镇江府就没有安全问题,这也是李锦能放心带着几乎所有新招募的锦衣卫分批换装潜入扬州的理由之一。
当然,以防万一,李锦留下了一半的僵尸部曲以及卫所里的老兵们,由崔日升带队,守护好自己的婶子和侄子。
可扬州府这边情况和金陵城就不一样了。
据他所知,扬州府境内原本三个卫所,但在正德年间被裁撤了两个,只留下了一个扬州卫,以及设在江都的江防营。
这一卫一营,一共才六千人。
说实话,那战斗力比当初李锦来镇江之前的锦衣卫所里老油子们强不了多少,若不带兵刃很可能都打不过混混。
而且,这六千人,到底有多少在吃空饷,就不好说了。
把扬州城和下辖各个县的巡检司兵丁,巡城衙丁,全算上,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一万。
而且李锦非常怀疑,如果在平原上拉开阵型对冲,都不用自己带队,就让已经晋级为飞尸的刘庆山带着一半僵尸部曲,后面跟着自己招募来的五百锦衣卫新兵,一个冲锋就能冲垮这一万兵丁组成的军阵。
一边胡思乱想,一边漫步在街头,一行人越走越靠近旧城,李锦忽然顿足不前。
“怎么了?李爷?”,一直跟在后面的陆九台一个急停,差点撞到李锦。
“我怎么觉得这扬州城的人,没有太多紧张感啊。”
叛军一支偏师朝着扬州过来了,据说目的是截断运河,但大量流民组成的叛军,不劫掠那是不可能的。
要说扬州城内的人依仗高墙可以据守城池,不担心区区乌合之众能攻破城墙,倒还能理解。
可这里分明是城墙外,运河边,这街上的人居然不担心叛军来袭么?
“找个食肆坐一坐。”
李锦发了话。
点了些吃食,花了银子,很快就从食肆老板的口中得到了答案。
本就不是什么秘密。
扬州官军确实和江南兵丁一样战力堪忧,但扬州有盐商。
自古以来,盐商这种行当都需要武力来保驾护航。
如今大明朝半数大盐商都在扬州,各大盐商圈养的盐丁,竟有上万人之多。
听闻有叛军想打扬州的主意,几大盐商挑头,把各家各户藏着掖着的好汉们拢了拢,竟是找出来了一千多武人。
这个数字让李锦都吓了一跳。
一多武人,不是一多精兵,那可是一千多个有品级的武者啊。
这一千多武者,被三大盐商组织起来,分作两拨,分别驻扎在史家桥和瓦窑桥两处叛军的必经之路上,加上被组织起来的寻常盐丁,一共整整五千人马。
若单论武力值,这五千人恐怕比大明边军还要高三分,毕竟再精锐的边军也不可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武者,恐怕只有某些大将的亲卫可能达到这个比例。
当然,个人武力值是一回事,成建制的正规军战斗力,是另外一回事。
但至少目前这盐丁组成的两支守军给了扬州人足够的信心。
听着老板的吹嘘,李锦心中疑惑得到了解答,一边应和一边点头,可却发现坐在一旁的陆九台却紧锁了眉头。
等到老板走远,李锦蹙眉开口,“怎么了,老陆?哪里不对?”
陆九台压低身子靠近李锦小声说道:“李爷,扬州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