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承这个名字,是阿奇林亲自取的。
因为他从生下来,就要比寻常孩子更加健硕,阿奇林便将自己的希望放在了他的身上。
阿奇林当初是以武起家,只是可惜他与福晋只生得一子,罗敏又是个习不了武的。
他只能致力于从孙子之中培养起一个继承人。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元承没有辜负他的期盼,从小就对武功骑射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三岁开始正式跟着阿奇林习武,天赋极佳。
元承十五岁那年,阿奇林第一插手孙子们的前程,亲自为他安排从军之事。
将元承送去了川陕一带,那里有他的亲信,认识元承的人却不多。
如此既可以照看着他,也能让他得到应有的磨炼。
也就是在那里,元承结识了康亲王椿泰和年羹尧等人,开启了自己的从军之路。
除了结识一帮好友,更让元承觉得幸运的,就是自己娶到了一个好妻子。
他的福晋瓜尔佳氏,是祖母一族的表妹。
记得那年祖母将她带到府上,见到她的第一眼,元承就被这个性格活泼聪颖的小表妹吸引了目光。
小妹曾经劝过他,他与瓜尔佳氏有血亲关系,最好不要成婚,否则怕是子嗣不昌。
但当她家中人前来接她回府时,元承还是求到了祖母面前。
他已经深思熟虑过,自己要的是她这个人,而非将来的子嗣。
就算子嗣不昌,他可以纳个通房,生孩子放到瓜尔佳氏的膝下抚养,或者从众兄弟中过继一个。
问题总有办法解决,人不能被屁憋死。
之后也确如小妹所言的那般,瓜尔佳氏多年未孕,元承一直仔细地替她保养着身子,后来生育了三个儿子,却相继夭折,活得最久的也未满十三岁。
他们接连失去了所有的孩子,瓜尔佳氏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一病不起。
元承一生没有纳妾,见妻子病重,便从四弟元峰膝下过继了一个儿子,是他的第三子,名华茂。
原本想着可以给瓜尔佳氏冲冲喜,却并无好转。
靖德六年八月的一个早晨,瓜尔佳氏躺在元承怀中,昨日尚且病得起不了身,此刻竟然有了精神。
如同从前一样,在他的怀里扭来扭去地使坏,撒娇非要让他带自己去看朝阳。
元承自然是没有不应允的。
抱着她走到院子外面,两人相拥着,坐在躺椅上,静静等待日出的来临。
很可惜的是,那天乌云蔽日,等了许久也没有看到太阳升起。
元承安慰她:“今日没有,我们就明日再来,我会一直陪着你,总归是能看的。”
“等你再好一些,我就带你去城外到庄子上住一段时间,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去山上看日出,长得越高,看到的初阳也更加娇艳。”
瓜尔佳氏并没有回答他的话,只是目光贪恋地,想要记住他容貌之上的每一个细节。
她低头藏起眼底的悲伤,然后抱着元承的胳膊,撒娇道:“你好久都没有给我做莲子羹了。”
元承宠溺地拍了拍她的脸蛋:“好,我这就去做。”
瓜尔佳氏笑着对他点了点头,目送他朝厨房走去。
妻子的病情好转,元承的步伐都变得轻快。
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此刻系上围裙,挽起衣袖,为自己的爱妻洗手做羹汤。
只是瓜尔佳氏终究没有等到他回来。
她最爱吃的莲子羹,洒落了满地。
元承将她小心翼翼地抱回房间,将门紧紧地关上,不吃不喝更不许人进去。
起初府上的人都不知这是怎么回事,是罗敏和觉罗氏察觉到了不对劲。
瓜尔佳氏的身体本就不好,再这样下去岂不是更亏了身子。
当他们强行将房门撞开的那一刻,见到的是元承抱着的瓜尔佳氏,早已没了生气。
元承也在这段时日里,白了头发。
这段日子,他是怎么过来的,现在想想大概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瓜尔佳氏下葬的次日,元承便请旨离京。
他们都以为他只是出去散散心,却没想到这一去再没回来过。
后来元承在外经历了准噶尔,西藏,青海等战事,也从不回朝领封。
弘阳说:“二舅舅每一次都是冲在最前面,身上受了大大小小无数的伤,也从不让军医为他医治。”
“因为以前舅舅每次受伤,都是舅母亲自为他上药,现在舅母走了,舅舅也早就感觉不到什么是痛,唯一的盼望就是能早些下去陪舅母。”
“但完颜氏的男儿,只能死于忠君爱国,所以他要用自己最后的时日报效于大清,若有一日他战死沙场,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去见舅母了。”
罗敏和觉罗氏入宫与元卿商量过,想给他娶一位继福晋,只要一提到这个,元承连信都不会回。
最后他们也只能无奈放弃。
靖德十五年六月,元承不慎从马上跌落,引发暗伤旧疾。
胤礽下旨,命人立刻将他护送回京城救治,显然他依旧不愿意,左拖右拖,到了七月底才出发。
这时候他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根本就撑不到抵京那日。
巧合地是,他死在与瓜尔佳氏同一日。
侍卫们说,那天大将军想去看日出,他们便将他抬上山顶。
朝光洒下来那一刻,元承扬起唇角,伸手想要去抓去什么,最终手臂垂落。
靖德十五年八月,镶黄旗都统,兼绥远大将军,一等忠武公完颜·元承,薨,年五十二岁。
谥号曰:烈。
追封太傅。
他抵达当日,胤礽率领众皇子、大臣出城五里接迎其棺椁。
此举不仅是给元承的尊荣,更是赞他这些年为大清死守边疆的功绩。
元承的葬礼,一切礼数皆按照亲王规制。
胤礽下旨辍朝三日,满朝文武服缟七日,皇太子弘昭亲自扶棺。
胤礽原本还想要为元承修建亲王规制的墓园,却被元卿阻止了。
因为她知道,二哥想要的不是这些身外之物,只要能与二嫂生同衾,死同穴,安安静静相守,便是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