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作为英勇公府的长子长孙,元齐一直都知道自己的责任,少年老成。

他原本可以不必努力,通过荫封入仕便可。

但他不愿永远都在祖辈父辈的庇护下,他也想有朝一日可以撑起英勇公府的门庭。

所以从小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

元卿一直很担心,自己这个大哥会不会读成书呆子,好不容易穿越到这里有了爱她的家人,可不想傻了一个。

所以她总是缠着大哥,让他出门帮自己买好吃的。

面对家里唯一的妹妹,元齐也只有宠着她的份儿,所以出门买好吃的糕点零食,就成了他除读书外唯一的乐趣。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元齐二十六岁那年高中,成为了一甲第二的榜眼,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

之后又在自己的努力,以及外部机遇的共同作用下,一步一步向上走得很踏实。

到胤礽登基,他便成为了从二品户部侍郎。

他与允禛负责规范户部的各项条款,允禟负责钱财的进出。

元卿常常说他们:“两个强迫症,遇上一个守财鬼,户部的银子是进去容易,出来难。”

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条条框框的规矩加上允禟的盘问调查,若非家中真是揭不开锅了,根本借不出去银子,自然也就没有人敢拿着国库的钱去吃香的喝辣的。

靖德十八年,元齐升任从一品吏部尚书。

靖德二十七年,雍亲王允禛薨逝,元齐兼任户部尚书。

胤礽退位时,元齐作为皇后的长兄,太子的亲舅,自然而然成为了顾命大臣。

而彼时的元齐已经进入内阁,拜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文公。

这个一等公的爵位,还是十多年前胤礽下旨晋封。

元齐为大清鞠躬尽瘁数十年,作为皇帝兼侄子的弘昭心中是一清二楚。

他也总想着犒劳自己大舅的功劳,可官位上元齐已经晋无可晋,所以就开始在他的爵位上动了心思,想要封他为郡王。

虽然元齐是外姓,封郡王,也不是没有先例可循。

弘昭还没下旨,这个想法就被元齐给否了:“臣乃大清的臣子,为大清江山与皇上尽心尽力乃是为臣的本分,皇上不可因臣破例,若是引得朝中大臣不满,徒增事端。”

看着动不动就跪下的元齐,弘昭站起来亲自扶着他:“舅舅,您可是朕的亲舅舅,这里没有外人,你不必如此见外。”

“况且舅舅的功劳,朕心中有数,那些大臣们心中更有数,舅舅不可推辞。”

“朕明日便下旨封您为郡王,封号朕都想好了,舅舅辅佐三朝,尽心尽力,便取翊字,最为妥帖。”

弘昭取出早就准备好的圣旨:“舅舅若是再推拒,可就是抗旨了。”

如此一来,元齐自然不能再拒绝:“臣接旨,谢皇上隆恩。”

弘昭笑着将他扶起来,这一招还是他跟阿玛学的,果然好使。

就这样元齐成为了大清宗室之外,第一个活着就被封为郡王的人。

回到府中,元齐却并没有那么的高兴。

完颜氏本就是外戚,虽是受四朝恩宠,盛极必衰,自古如此,他们又如何能够逃脱。

福晋钮祜禄氏见他满面愁容:“是大喜事,到你这儿怎么像是坏事了?”

元齐摆了摆手,现在就是说出来也无用,未来如何他们又怎么知道呢。

“派人将华荣他们找来,我有话跟他们说。”

他房里只有一妻一通房,膝下共有一女六子,除了长女玉蕊、次子华戬是通房所出,其余五子:华荣、华兴、华渊、华简、华安,皆乃钮祜禄氏所生。

如今玉蕊是愉郡王福晋,华荣、华兴、华安都已入仕途。

很快他们就来到元齐面前,显然他们也已经得到了消息,脸上都是喜色:“阿玛,恭喜阿玛得封郡王。”

元齐没有说话,他们这才察觉到不对劲。

“阿玛,是出什么事情了吗?”

元齐叹息一声,摇头道:“现在没有事,以后就说不准了,靖德七年,靖德二十五年,你们的曾主与祖父相继离世,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完颜氏一族太过惹眼,招来灭门之祸。”

“历经四朝天子,如今更算得上皇亲国戚之尊,已是家族鼎盛,盛极必衰,可见将来。”

华荣作为长子,从小跟在元齐身边,也是最像他的一个:“儿子明白阿玛忧虑之心,儿子们一定会秉持谦逊恭敬侍君,绝不因权位之重,而弃君臣之心,步步谨慎小心,不求家族繁荣昌盛,只愿世代不忘忠君爱国。”

如此元齐的心才算是稍稍放下一些,他最怕的就是将来子孙猖狂无知,毁了他们祖辈几代人托起来的忠心。

成为郡王后不过五年,元齐便辞去所有职务,回家含饴弄孙。

原本弘昭是想让华荣、华兴继任元齐在两部的职位,却被拒绝了。

元齐自然知道,弘昭是想要延续完颜氏一族的荣耀,但他希望自己的子孙是凭真才实学走上去的,而非父辈庇佑。

只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为朝廷为大清出力,而非素餐尸位。

也只有如此,完颜氏的荣耀才是真正的荣耀。

乾章七年五月,翊郡王完颜·元齐薨,年七十四岁。

得知此消息,弘昭悲痛万分,下旨待以亲王之礼,亲赐谥号曰:文正。

命贤亲王弘昕、瑞亲王弘旭、盛亲王弘昶、博亲王弘晙,为其扶棺。

之后的完颜氏一族,在子孙后代的努力下,成为不仅有君恩,更有实力的望族。

前后不仅出了两位皇后,更有大学士七、尚书十九、大将军十一,其下的文武官员更是数不胜数。

没落后,也并未遭遇满门获罪之事,而是致仕从商,平安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