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7章 三个条件完
他们没想到,对方的战略眼光这么高,把形势也看得这么清。而明知自己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更大的好处,能在江山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主动退却,唯其如此,更显其胸襟气魄。
一念至此,三人都是由衷的生起敬意。
最后,李言脸上浮现出无尽的孤寂和落陌:“本王在草原生活已久,深知游牧民族的野性,他们不无刻不觊觎中原的锦绣河山,做梦都想着奴役我华夏儿女。”
“若有本王看着,中原百姓还能享些太平岁月。”
“若是本王不在,恐怕边境一日也不得安宁。中原人尽自聪明绝顶,却喜好内半,同室操戈,兄弟倾轧;草原人虽粗莽,却如那大地上的野草,生生不绝。”
“草原上可以在中原大地肆掠,但中原人却很难适应草原的生活,更难统治这片土地。这是先进文明对野蛮文化的不屑,也是封建王朝对荒漠戈壁的无力。”
“本王已经为中原带来了十年的安定,就再付出十年,若是本王哪天不在了,或者失去了统治权,那你们就要靠自己了。”
三人心中一震,知道对方说的都是实情。
想到曾经的辽东半岛,还有雪域高原,西域之地,都是在右贤王的带领下打下来的。当时他们都以为这右贤王是目光短浅、愚蠢之极,为了贪图钱财竟然把大好的疆域卖了出去。
现在才明白过来,对方哪是不懂,而是刻意为之。
虽然流落草原,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的守护着中原。大唐的百姓可谓是未见其面,却早就深受其恩。
而房玄龄却是眼光闪烁,他知道的内情更多,看到的自然比窦诞和李道宗更深。
施罗叠的南下,打击世族,均分田地,还有这次对方大军南下,攻下上百座城池,却都是收拾世族,对百姓秋毫无范。这是对方知道大唐沉受世族之害,在变像的帮助大唐清除蛀虫。
想明白了这些,房玄龄忽然有个天大的猜想,或许对方提出这种看似苛刻的条件,其实从根本上也是为了大唐。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危害,房玄龄这样的智者当然看得出来,矫往过正,也是为了大唐的风气。只有站在时间长河上的人,才能看到,李世民得国不正,后患无穷。
经过罪已诏之后,让后世君王,乃至天下百姓都看到,哪怕是强如天可汗,如此丰功伟绩,依然要面对那段不堪的历史,依然要为自己曾经做下的罪孽承担责任。
若是谁想再干这样的事情,就先问问自己能不能胜过李世民。李世民尚且逃避不了,那其他人,就别越雷池半步。
仔细一盘算,对方这次南下,大唐竟然得到这么多,就连看似很难堪的罪已诏,也对大唐用心良苦,有着难以言喻的好处,很难说不是对方的刻意为之。
一想到这里,房玄龄再看向李言的时候,心中涌起无限的惋惜。
这右贤王真是雄才大略、明见万里。
真是太遗憾了,此人眼光、智慧、德行、胸襟、才能皆不在李世民之下,就是古之帝王,也难有与之比肩的。
若是此人主掌大唐,那大唐将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盛世,他都不敢想象。
唐失其人,乃唐之遗憾;中原失此人才,是无数百姓的损失。
“老夫房玄龄,代天下百姓,谢过王爷!”
看透这一切后,房玄龄顿时生出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意,情不自禁的起身,整了整衣冠,双手举起,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腰身弯到额头抵住了膝盖。
窦诞和李道宗顿时惊骇不已,他们可是知道,以房玄龄的地位和骄傲,若不是让他发自肺腑的钦佩,断不会行此如同拜见师长的礼节,这已经是除了君父之外,最重的礼仪了。
两人想不到那么多,还以为房玄龄是在敬拜右贤王以这样的方式,间接为中原戍边的恩情。
想想对方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确实值得。
于是也起身,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礼,虽然不如房玄龄诚意满满,却也是十分郑重了。
“不必如此,身为汉人,这本就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李言摆了摆手:“你们转告李世民,这三件事情,他做到一件,本王撤离长安;做到两件,本王退出定襄云中一线;三件齐备,大军撤过黄河,决不食言。”
得到了准信,三人此行也算是有了着落,都舒了口气。
当然,房玄龄知道,对方默默的为守护中原做出了这么多,就算不答应,以对方这样的心志和品性,也不会为祸中原的。
不过,他现在倒是十分愿意帮对方一个忙,因为他知道,这些举动都是对大唐十分有益的。能重铸大唐之魂魄,让江山更加牢固,传承的更加久远。在整个民族的未来面前,就算是李世民,也要做出妥协。
几人坐着来时的马车,离开突厥军营,一路上三人都是神情凝重,陷入了沉默之中。
在进入长安城的时候,房玄龄开口道:“窦公,你是宗正寺卿,德高望重,又是皇族姻亲,太上皇平时对你也很是敬重。这与右贤王谈判一事,涉及到皇家密闻。”
“老夫是外臣,不便参与,待会儿还是由你和太上皇汇报吧!”
“老房你.”
窦诞本来还想着三人一块儿去交差,这其中颇多有损太上皇颜面之事,正愁的不知该怎么交待,没想到对面的房老头儿就想撂挑子,于是寿眉一扬,吹胡子瞪眼睛的。
“哼,老夫是宗正寺卿没错。”
窦涎被房玄龄一提醒,也发现自己干嘛要想着怎么交待啊?这事怎么说都会让太上皇震怒,与其去纠结用辞,还不如躲掉最好,于是理直气壮的说道:“可老夫一向只负责皇族内务,不参与朝政。”
“这次出使,只负责验证这右贤王的真实身份,其他的事情,不归老夫管。”
不过窦涎想了想,若是把这事全推到房玄龄一个外人身上,也确实有些不太合适。
请...您....收藏6191书1吧六\\\\\\九\\\\\\书\\\\\\吧!
于是看了看另一边闭目养神的李道宗,眼珠一转,没有再揪住房玄龄不放,而是说道:“你是外臣,老夫也姓窦,若论亲近,还是道宗最近。即是宗室,又是太上皇堂兄。”
“道宗啊,这是你们李家内部的事情,我和老房都不便参与,还是你去汇报最合适啊!”
“不错,窦公所言及是。”
房玄龄连忙调转枪口,默契的联合窦涎一致对外:“江夏王,李言是你的堂侄,说到底,这还是你们李家的家务事。你去向太上皇汇报,能尽量缩小影响范围,最为妥当。”
“岂有此理,你们两个老匹夫?”
李道宗武将出身,没文臣那么斯文,见两个老家伙想算计自己,也是勃然变色:“休想把这差使推到本王头上,本王就是个武夫,只负责责打仗,无论是政务还是宗室,一概不参和。”
“论公,此事归你左仆射管;论私,归你宗正卿管,关我屁事儿,我就是来做个见证,临时被皇上指派来。若按太上皇的意思,本来应该是侯君集来的。”
“想来太上皇的意思,就是让本王看一下突厥人的虚实,本王只管汇报突厥人的军容情况,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
窦涎一听这话,顿时也出言道:“即然这样,老夫只管汇报右贤王身份之事,其他的,也什么都不知道。”
“你们.”
房玄龄脸色也板了下来:“你们好不讲理,这明明是你们李家之事,却推到老夫一个外臣身上,如此做为,哪有一点儿担当?”
“哼,老房,你也别叫屈?”
李道宗顿时冷嘲热讽起来:“你可是从太上皇做秦王时就追随了,一向被倚为谋主,天下人谁不知道,房谋杜断吗?当初的玄武门之变,和你这个谋主,脱不开关系。”
“刚刚右贤王幸好没想到这一茬儿,否则说二郎的事情,都是你撺掇的,恐怕你今天就回不来了。”
“就是,道宗说的没错。”
窦涎听到这里,也没有了好脸色:“当初老夫等人知道此事时,东宫都被血洗了,高祖也被尉迟软禁起来。现在建成之子率大军南下,老夫看你们怎么交待?”
当初秦王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事情做实,李渊和宗室、朝臣们得知后,李建成兄弟已尸冷多时,子嗣也被屠戮一空。为了局势稳定,众人只有扞着鼻子认了帐。
可被人掐着脖子的滋味并不好受,他们为了天下安宁不追究,并不代表他们认可这种事情。
实际上玄武门之事,让朝庭上层无不感到憋屈,传之后世,也会让后人不耻。不知情的人会觉得,你们君臣果然都是虎狼之徒,一点儿也不讲仁义道德。
杀兄弑弟逼父的人,一样可以做皇帝。
那是不是意味着百姓们也不需要尊徇礼制,谁刀把子硬,谁就能当家做主。突然暴起,干掉自己的兄弟,就可以霸占自己的弟妹,把老父亲赶下台,自己当家做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