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5章 粮草充足
“好,好啊,承乾,你这件事情办得好,真是神来之笔啊!”大明宫紫辰殿的御书房内,李世民高兴的说道,眼神中对李承乾尽是止不住的赞赏之色。
这几天李世民快速出手,调整了朝庭官员架构后,最关心的就是钱粮的问题了。
打仗他不怕,中原之地有的是人丁和兵员,怕的就是粮响不足。若是有充足的后勤,就算打上十年八年他都不惧。身为实际上的开国之君,他最不怕的就是打仗了。
他知道,在去年的时候,大唐的国库收入也才五千万贯,而如今又到了秋季。
秋粮还没有下来,刚好等于去年一个财政年的结尾,正是各个衙门都哭穷的时候。
若是没有充足的粮响,这仗没打就败了。
可谁知,询问之下,中枢的几位重臣都表示,不用担心,大唐有源源的断的粮草供应。
在萧禹的解释下,李世民这才注意到财政寺这个专门被长孙无忌提起,做为李承乾英明神武的政绩像征。等到搞清这个部门恐怖的聚集了近三万万贯财富后。
李世民简直不敢相信,于是再也坐不住的出宫去了位于皇城的财政寺银库里。落入眼中的是那一眼看不到边的铁架子上,全都堆积着数不清的银块儿。
这样的库房,足足有三个,一个足以存放一万万贯财富。更重要的是,竟然还有三个空置备用的,这说明什么李世民很清楚,说明在朝庭的眼中,都是有可能用上的。
直到返回大明宫,李世民还震惊不已,真不知道自己才仅仅昏睡了一年,大唐国库何以如此充盈了。有了这么多钱财,自己就有了深厚的底气,再也不怕劳什子的右贤王了。
此时御书房内只有父子两人,李承乾解释道:“父皇,您别误会了,这其实并不是朝庭的钱财,是大唐所有百姓的财富,只是暂时被保存在朝庭这里,我们也并不能随意支取。”
李承乾解释了一番后,拿出发行的大唐宝钞递给李世民,随后说道:“父皇您看,这纸制的货币,之所以能被百姓们认可,就是因为每一贯钱背后都有等量的银子在支持。”
“一旦没有了同等数量的实际财富,这些宝钞就会沦为废纸,而随着宝钞的作废,朝庭在百姓心中的信誉也会瓦解。”
“原来如此,朕就说嘛!”
李世民听了之后,也是认真的点了点头:“看来那些钱也不能轻易动用,否则极引起起朝庭动荡。”
“不过,有总比没有好,以往每次要打仗的时候,朝庭都是临时从百姓摊派各种税赋,弄得百姓怨声载道,家家户户都勒紧了裤腰带,更是有不少百姓家破人亡。”
“而有了财政寺后,就不用再为难百姓了。”
“朕看了萧禹的汇报,这大半年来,为了应付山东战事,朝庭一共调动用了三千万贯军响,而没有动国库一分一毫,也没有增加税赋,这不就是好处吗?”
“父皇别误会了。”
李承乾连忙解释道:“不是调用,准备的来说是借用,而且还是借用的大唐资产管理署的备用资金。这些都是百姓的钱,国库支用是打了借条,以大唐来年的收入做为抵押的。”
“国库要向资产管理署还债,而资产管理署要向宝钞发行司负责,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等于寅支卯粮,明年的国库收入若按去年的数,实际上要损失三千万贯的。”
“无妨,只要能借就行,反正这些部门都是朝庭的,大不了三家分摊,合着每家才一千万贯。”
李世民大气磅礴的说道:“这又不是用在日常消耗上,用在抵御突厥的每一笔钱,都是值得的。债可以慢慢还,江山若是不存在了,天下大乱,什么也不消谈了。”
“你这个财政寺办得好,钱和粮都有了。”
“接下来要应对突厥大军,还需要更多的军辎和后勤,这一块儿你要盯住了,万万不能短了粮响。”
呃.
李承乾一怔,随后苦笑的摇了摇头,以前这种话自己也常说的,只是那时候是自己吩咐李象,这一块儿都交给他负责的。
现在倒好,李世民毫不犹豫的就安排给自己的,看来大权在握的人看问题的角度都是一样的。
“太上皇,皇上,房大人有信了!”
正在这时,侯君集手中拿着一封军驿,一脸兴奋的走了进来:“房大人说洛阳之行进展十分顺利,李佑没做抵抗的交出了五十万大军。在他的安排下,大军正马不停蹄的赶往长安。”
“另外,太上皇安排的那件事,也谈成了,施罗叠已经同意和我们结盟,共同对付右贤王。”
李承乾上前接过,勿勿一掠后,递给了李世民,笑着说道:“父皇天威,震慑四方,您一出面,不但让五弟不得不束手就擒,就连突厥大汗,也不得不就范。”
“哼,这个逆子,提他做甚。”李世民也是心里一松,装作不在意的样子,放下军报:“倒是施罗叠,不愧是乱世枭雄。他能看清形势,果断放弃李佑,改弦更张,倒是不容小觑。”
“若不是右贤王势大,朕真的不想放过此人。”
李承乾张了张嘴,想劝一下李世民留下施罗叠来制衡右贤王的想法,不过想了想,还是放弃了。以目前的大势来看,李世民的做法并没有错,他又不能透露实情。
看来解决这批突厥人,还要从右贤王的立场去处置。
李世民没察觉到异状,直接对侯君集吩咐道:“君集,你马上安排,接收这批人员。这其中有二十万人都是洛阳和齐地的府军,又追击了突厥人大半年,战斗力还是可以的。”
“把这些人直接吸收到十六卫军中,用来做对敌的中坚力量。另外三十万,都是山东各道的青壮,可以安排他们来守城。”
“是,太上皇。”
侯君集略一踌躇,问道:“太上皇,现在十六卫军兵员奇缺,是临时吸纳,还是永久留驻?”
“这还用说,当然是直接留下来。”
李世民脸色一沉,淡淡的说道:“那些世族在大唐危亡之际,不但不合力扶保朝庭,反而落井下石,把军卒都抽调到西域去了。即然他们都走了,就不要回来了。”
“十六卫军中,已经没有他们的位置了。”
“不错,父皇圣明。”
李承乾也是随声附合道:“李佑在洛阳对世族进行清理,这些从山东过来的军卒,都是些家世清白的良家子弟。只有这些人,才会坚定的站在朝庭一边,与大唐共存亡。”
“他们才是江山真正的基石,而不是那些心怀鬼胎的世家门阀。”
“你可以对他们说,此战过后,朝庭会论功行赏,所有参与保卫长安的军卒和百姓,家中土地均可获得承认,朝庭直接下发地契。”
“呵呵,有这么好的政策,估计他们都会留下来。”
侯君集看了眼李承乾,随后笑着说道:“大唐征收府兵,也从来没有过这么好的待遇。这些人的家里,户户都分到了百十亩田,有些家里人口多的,有两三百亩,都赶上一个小地主了。”
“能得到土地归属,就是战死沙场,将士们也是心甘情愿的。”
“还有此番右贤王南下,没有直捣京畿,竟然在一城一城的攻掠。关内道北部,有十多个州郡,上百座城池,这也大大的牵扯了突厥骑兵的速度,为我们争取了更多的准备时间。”
侯君集了解内情,知道突厥大军南下,看似一幅要覆灭大唐的样子,其实还是和河北的突厥人一个套路,主要是针对世族的。
而李世民却不知道详情,疑惑问道:“是啊,兵贵神速,这右贤王不急着攻占长安,在北地磨蹭什么?若打下了长安,北地诸州府县自然不战可降,何必要如此费事?”
“呵呵,这有何难猜的。”
李承乾神色自然的说道:“突厥这数十年来,多次南下,均未得逞。这次人数虽然多了点儿,但我大唐也非惜日可比。突厥人怕再次无功而返,这才想把好处捞足。”
“这北地上百城池,每处都有世族豪门占据。”
“他们多年积累,实力雄厚,坞堡内粮食富裕,仓库里金银无数,就像那仓鼠洞,每一处都让人垂涎。突厥人这是得到好处了,这才一处处盯着不放。”
“嗯,也有道理。”李世民默然点头,他想的是这些世族,借着突厥人的手清理一下,反而更好,省得自己举起屠刀了。
侯君集想了想,问道:“对了,太上皇,皇上,北方诸城求援文书雪片般飞来,朝中臣子们也都催着要朝庭派兵去救援。之前是兵力不足,现在长安的援军到了,恐怕他们会再次催促的。”
李世民沉吟了一下,转头看向李承乾:“乾儿,你觉得此事该当如何处理?”
“父皇,儿臣以为,非但不应救援,还应该把长安以北的兵力全都调回来。”
侯君集脸上露出果然如此的神情,而李世民却是凝重的问道:“这是为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