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鸿翎信使上
“哒哒.哒哒哒.”
一名头戴赤色羽毛头盔,身穿边兵军服,背着一个插着三根红色小旗的包袱,一脸疲惫的青年军卒。骑着一匹暗红色的俊马,飞速的从东城通化门外的护城桥上奔过。
正在维持秩序的守门校尉,一看远处的身影,顿时大叫一声:“快,清道,是鸿翎信使,快闪开。”
原本手持长枪的二十多个军卒,迅速分成两队,一队人飞速上前,将零零散散错落放在城门前用于减速的鹿角拒马搬开;另一队双手横握长枪,不由分说把城门洞内外的百姓往两边赶。
往来的人群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可看见这群城卒如此紧张慌乱,也忙不迭的闪到两边。
空出中间的通道,信使不做停留,一挥马鞭,如同一道流星,冲进了城池。
迅即,四五名守城军卒,从城门口内部旁边的拴马柱上解下几匹马,矫健的翻身上马,缒了上去。保护信使不走错路,不受阻拦,不会出现任何意外,这几人会送信使直到宫门。
此时正是上午,承天大街上到处都是马车行人,安兴和永兴两坊街道两边更是有着不少摆着摊位贩售各种物品的小商户,本来承天大街上是不许摆摊的,可承平日久。
有些商户慢慢把货架放到了门口,有了货摊,就有百姓留连。慢慢的有些普通百姓也开始摆摊卖货,人流就更多了,逐渐的就把街道挤得越来越窄了。
为免马匹撞到行人,朝庭规定,主干道上不许奔马。
不管是马车,还是骑马的,都需要压着步点儿,慢慢通过,再加上时不时整盔挂甲的一队队禁卫军来回巡视,是以街道上人车虽多,却还是井然有序的。
可突然之间,就有了意外。
一队快马从东边毫无顾忌,势若雷霆的奔来,重重的马蹄踏在青石板砌成的大街上,那个急促的声音和强烈的威势,如同一条鲶鱼冲进了沙丁鱼群之中,瞬间就让整个街道哄乱了起来。
有人躲避,有人怒骂,有人嚎叫,乱跑的人群挤翻了摊位,编织品和水果、饰品等物弄得地上到处都是。
而且,隐隐还听见马队的人在扯着嗓子大喊道:“闪开,全都闪开”
两队巡逻的禁卫军正好经过,领头的小校见状,脸色一变,带着人就准备冲上去将这无法无天,敢在皇城根纵马驰骋的狂徒拿下,这都多少年没有遇见这事了。
禁卫军拿着长枪,迅速横列成一排,堵住了前行的道路。
随后,小校就看见最前方的一匹马上的军卒,脑后肩膀上随风摆动的三根红色小旗,脸色猛然大变,狂吼一声道:“是鸿翎信使,还是三信的,快,清道,清道”
两队士卒脸色都是一变,迅速调转枪口往回跑,各自负责一边,把路中间的人往两边赶。遇到那些吓傻的,摔倒的,二话不说,真接就往两边拖,遇到赶马车的,不清楚情况的,轮起枪杆就打。
总之,在最快的时间,把路给清了出来。
信使在一群禁卫军的护卫下,快速通过,朝着皇宫所在的方向而去,消失在人群中。
原本闹闹哄哄,骂骂咧咧的人群,在看到这幅情形后,也马上闭嘴不言,整条街道瞬间安静下来。一些年龄大的,更是混身一个哆嗦,脸色无比难看。
一个摆摊卖粟米的年轻人,还没有意识到什么,不忿的发着牢骚:“这些军卒竟敢纵马承天大街,简直太无法无天了.”
还没说完,旁边卖字画的白须老者立马伸手捂住了年轻人的嘴:“小林子,千万别乱说,那可是鸿翎信使,不是一般的军卒。”
“杨伯,什么是鸿翎信使,我看那人穿的破旧的军服,还没我们长军的军卒体面呢?”小林子是长安附近城镇村子里的村民,趁着秋收,卖点儿粮食,换做钱再买些生活必须品回去。
他没渎过书,也没见过世面,却是有点儿心眼。
找了一个卖字画的老先生摊子旁边,时常打听一些长安城里街面儿上的事情,自己能长长见识,方便做生意。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老先生好为人师的装叉需求。
几天下来,两人相处的不错,小林子已经唤老先生为杨伯了。
以往小林打听事情的时候,老杨头儿总是一幅卖弄的姿态,洋洋得意,可这回,脸色却是十分严肃:“这是一种地方传递紧急军情的骑兵,因头戴高高的有红色羽毛的头盔,所以叫鸿翎信使。”
“你刚刚看到那名信使肩膀后面插的红色的小旗了没有?”
小林子回想了一下,还真是,刚刚还觉得有些奇怪,大头兵头上插几个旗帜,又不是唱戏的,看起来和那些戏台上的武生一样。“一般地方的军情,是不会插旗子的,只有边疆用于防御突厥的边镇军才可能使用。”
若是以往,老杨头普及这些见识的时候,都是左一句老夫当年,右一句你这个土包子知道什么,小林子早就习惯了。
可今天老杨头却是没了以往的轻松心情,沉重的说道:“信使肩膀上的红色小旗,就是边疆的烽火,一只代表有不明力量正在靠近接触,我方需要戒备。”
“两只代表对方是敌非友,力量不弱,且已经在朝我们的城池或者人员进攻,需要组织力量反击。”
说到这里,老杨目光一颤,嘴唇哆嗦了一下说道:“三支代表上不封顶的强大力量,正在进攻,我方有巨大危机,必然组织一切力量,进行防御和抵抗。”
“三支小旗的红翎信使,几乎相当于头顶圣旨的钦使。凡大唐境内所有的城池关隘,不得有丝毫阻拦,立刻放行。敢有阻拦者,无论官职身份,尽可杀之而不论罪。”
“所有大唐军民,不管任何人,在路上遇到鸿翎信使时,都得尽全力配合,提供一切便利。若有帮助信使者,一律重赏,凡有伤害信使者,以谋反罪论处。”
小林子听的暗暗乍舌,默默感叹鸿翎信使的威风,难怪刚刚那些平时眼高于顶的禁卫军,如同见了爹似的,疯狂开道了,随后想了一下,蓦然间眼睛瞪的老大。
颤颤巍巍的说道:“杨伯,你是说,有敌军在进攻我们大唐。”
“确切的来说,十有八九是突厥大军南下了。”
老杨头还没说话,旁边一个衣着体面的青年人就接口道:“如今大唐四海升平,东南两面直抵大海,西面诸国也尽被拿下,只有北方草原盘距着强盛不输大唐的突厥汗国。”
小杨听着声音一转头,吓了一跳。
‘喝’
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大堆人围在了身边。
都是附近几个摊位和逛街溜达的百姓,还有两边店铺里的掌柜和老人也都走了出来,聚在了一块儿。
刚刚安静的大街,已经重新沸腾起来。
其实现在整条大街的百姓们,都三五成群的集中在一块儿热烈的讨论着。
另一个绸缎员外服的中年人捋了捋须说道:“自从大唐建国以来,老夫就只见过三次三支旗的鸿翎信使,第一次是武德七年七月,吐谷浑、党项进犯松州、突厥突利设与苑君璋一块攻打并州。”
“突厥兵锋势不可挡,逼得高祖皇上差点火烧长安,迁都襄州。”
“第二次是武德九年八月,太上皇刚刚继位的时候,突厥颉利可汗率三四十万骑兵南下。越过云中、定襄防线,一路摧城拔塞,打到了渭水北岸,长安城差点失陷。”
“第三次就是贞观十年九月,突厥右贤王集百万大军,陈兵阴山脚下,丰州城外。那一次真是大唐有史以来最为危机的时刻,百万胡虏一旦越过黄河,大唐危矣!”
小林子听得脸色一片煞白,混身都紧张了起来。他今年才十五岁,九年前才还是光屁股和泥的孩子,没想到当时一片平静的大唐,竟然面临那等可怕的灭顶之灾。
哪怕过去了近十年,现在光是想想,都让人后背发凉,更不用说,当时的人们,是何等的恐惧了。
咽了口唾沫,小林哆哆嗦嗦的问道:“这这位大叔,那那后来怎么样了?”
中年人看着脸色惶恐的少年,也没有取笑,身边围拢的一群人也没有人笑。不知内情的和小林子一样的神情,知道内情的,也笑不出来,当时消息传来的时侯,不少人都圈铺盖准备逃难了。
老杨头儿接着道:“当时太上皇以天可汗之尊,亲自北上,在丰州城和右贤王对峙,不知道当时两国君王都谈了些什么,最后突厥大军退去,从此近十年,突厥人没有大规模南下。”
“当时突厥大军在黄河北岸排开,乌压压的一眼望不到边,直到远处的阴山脚下。据说几十里外的永丰城外,都能看到突厥大军陈列,那是真正的百万大军啊!”
“杀气腾腾直冲云宵,连附近草原上的虫子都不敢鸣叫,鸟儿更不敢飞临上空,被这无边的威势压制得死死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