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1111章 御前会议(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11章 御前会议上

待文武百官参观完银库后,每个人都是头晕目炫,震惊不已,同时有种银子很廉价,不把钱当钱的感觉。随后,一种无形的踏实感充斥在每个人的心里。

整个朝堂之前有些波动的人心,瞬间就稳定了下来。

虽然这么多钱没有皇帝和中枢的几位众臣点头,谁也不能用,可能不能用和有没有是两码事儿。

真到要命的时候,活人还能被尿憋死?

可以说,现在突厥就算百万大军南侵,之前大家想的是迁都、逃跑和投降。

现在就算拿钱砸,也能把那些北方蛮子给砸死。

两亿多两啊?

这能养多少兵,已经没有人去计算了,只知道大唐现在稳如泰山,坚不可摧。

有了以亿为单位的庞大储备资金在后面撑着,人人都是格外的心安。连带着最近来承庆殿拜见的臣子们也多了起来,李言的时间更是被排的满满的。

从早到晚的接见汇报工作的臣子,人人都献上了自己的忠诚,表达了对皇帝的敬仰之情。

一种叫威望的东西,也慢慢开始在李言身上聚集。

李言却并不在乎,他的空间里像丢垃圾一样堆满了金银。钱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他已经到了交朋友不在乎钱的时候,因为谁也没有他的钱多。

“咳咳.”

从后面走出来的李言,轻咳了两声,随意交谈的几位重臣顿时禁了声,纷纷起身行礼道:“臣等参见皇上,皇上万福金安。”

“诸卿都来了,不必拘礼,坐吧!”

李言摆了摆手,疾步走到御案后坐下,脸色严肃的说道:“刚刚收到漠北军情,北方形势巨变,大家商议一下,我们该如何应对?”

“玄策,你把军情给大家详细的说一遍,不要漏掉任何一处。”

“是,陛下。”

和李言一道出来的王玄策神情同样凝重,把发生在漠北深处的横岭一带,右贤王和施罗叠为了争夺草原霸权发生的战事都说了一遍,和史归荣与齐王说的情况差不多。

待说完后,整个书房内雅雀无声,众人都低着头,脑中飞快的思索着这个情况对大唐的利弊。

李言也没有说话,对王玄策摆了摆手,王玄策躬身弯腰,无声的行了一礼,悄悄退了出去。

足足静谧了盏茶时间,萧禹这才说道:“皇上,老臣觉得这是好事,对我大唐有天大的好处。”

“前隋文帝、炀帝时期,对突厥一直都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让突厥保持分裂。我们中原扶持弱小,消弱强大,以此来牵制突厥,让他们一直不断内耗。”

“我中原才能安稳和平,之前右贤王一家独大,不符合大唐的利益。现在王汗相争,必然导致其内部不靖,横岭大战狗咬狗,不分胜负,草原从此就分成了东西两家。”

“只要我们大唐置身事外,恩威并施,左右羁绊,自然能尽收最大的好处。”

理论上来说,萧禹说的并没有任何问题。李言虽不完全认同,却也露出了明显的轻松之色,赞许道:“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萧老大人见多识广,老马识途。”

“这番真知灼见,让朕这里心也安定了不少,这么说,这对我大唐来说,是好事了?”

“是的,陛下。”得了夸奖的萧禹如同吃了人参果,混身的汗毛孔都透着舒坦,老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轻轻捋着颌下的白须,一幅孺子可教、皇上圣明的模样。

李言看到这一幕,脸上表情不变,心里却格外的腻味。

腹诽道,难怪自古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些从李世民,乃至李渊、杨广时期走过来的老人,个个资历深厚,依老卖老,根本就没有从心里把自己当成皇帝。

包括长孙无忌在内的所有旧臣们,几乎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后生晚辈。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恶意,可当大家都带着面对晚辈的态度来对皇帝的时候,无形中,也会消弱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会以事事为你好的名义,阻止你任何的作为。

这两个多月来,李言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无形的束缚,让人如在泥水里行走,步步维艰。

在财政寺方面的顺风顺水,换来的是在其他方面的百般让步。这样一件利国利国的好政策在进行到关键的时侯,三省六部的各个主官,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一些地方官员的任命和军中将领的升迁,李言坐看众多派系你争我夺。

最后只能做一个宣布结果的傀儡。

李言也没有计较,他知道,自己根基浅薄,想要坐稳皇位,就要让出大部份利益。做为皇帝,自己当然可以取得最大的一块儿蛋糕,可却不能任意分配蛋糕。

李言不会像福临一样矫情,天天无病呻吟的控诉,为什么让自己做了皇帝,却又不给自己皇帝的大权?

他知道,就算抛开群臣的掣肘,以自己的能力,现在还不足以掌握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

归根到底,他只是后世一个普通人,在熟知剧情的情况下,在大清世界扮猪吃了回虎,侥幸装成品性纯良,赢得了皇位,实则根本没有治理天下的才能。

无间道更不用说了,小小一隅之地的警察头儿,还是职能部门分署的负责人,主要还是在办公室里混着。对于主抓全局,根本没有积累任何的经验。

到了大唐世界,倒是可以重新接受系统的储君教育。

为了保住储位,李言又暂时避开了风口旋涡,离开长安跑到了草原上打拼。虽然混到了突厥汗国的实际掌权者,却也离不开奉天子以令诸侯的巢臼。

更何况突厥和大唐完全不同。

草原上几乎是原始部落聚集地,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大大小小无数的势力,为了应对大唐,而暂时联合在了一起。汗庭对这些部族,根本就没有多强的管理权。

大家平时各干各的,对汗庭也不需要交税,部族头领拥有对部族的绝对掌控权,甚至可汗和贤王也无权干涉其内部事务。

在众人眼中,可汗也好,大王也罢,不过是一个更加强大的部族势力而已。草原上大部族吞并小部族,部族老头领身死,几个子嗣又把部族分散成几个小部族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

可汗也管不了,只要这些人不攻打自己,或者得罪自己,随便你们怎么造。

若是到了冬季或者遇到了灾难,草原生存困难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尊从可汗或者大王的统一指挥,一块南下抢掠,可汗对各部,也没有生杀大权。

那丝统驭各部的影响力,也不过是自己手中的实力更强,与其说是可汗的权威,不如说是强者的力量使然。

李言在草原多年,深感可汗也只过像大唐的一个县令而已,实际上管的人还没有中原的一个郡县的人数多。后来经过对外征伐和贸易,使得王庭掌握了不少财源。

这才把一个县令干到刺史的位置,就这已经顶天了。

大唐就不同了,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不包括诸侯国也有十五道五百八十州,两千多个县城。从中枢到地方,一个金字塔型的紧密结构把大唐凝聚成了一个整体。

李言一个顶天的‘刺史’,还是蛮夷之地的刺史水平,想把这诺大的帝国如臂使指的掌控起来,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除了明面上的管理秩序,还有各级之间的潜在规则,朝堂那么多衙门如何运转和衔接,每个臣子的立场派系,皇帝、文臣、武将、外戚、勋贵、世族、后宫、宗室、皇子、太监等等势力的相处。

用韦小宝的话来说,就算是目录,也要一两年时间才能看完。后世大明的朱标和大清的胤禛,可以说都是活活累死的。

李言深感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是以对权力也没表现出多大的渴求。他的想法很简单,与其和臣子们就各种职位做一城一地的争夺,不如舍弃这块阵地。

去拿军权,军权在手后,大局就定了,臣子们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根本就不用费心思。

反而,没有军权,就算把整个朝堂的重要部门都换成自己人,这皇位也坐不稳。

存了这样的心思,李言这皇帝显得格外的和善和宽容,对朝中敏感的人事权也不那么在意了。只是稍稍注意一下,不让一家独大就好,是以臣子们都是颇为满意。

这样的皇帝,才是臣子们心中的圣君明主。

两个多月下来,世族们也放下了戒心,转而给出了有限支持;功臣宿将和宗亲勋戚见大势已定,也都认可了这个皇帝。良好而默契的合作下,这才有了财政寺的诞生和诸亲王的就藩。

李言今年才二十八九,不到三十。

而朝中能接触到他的,几乎都是熬了一辈子的老臣。他是皇帝,可做为一个年轻人,还是要对老臣抱以起码的尊重。

李世民可以对他们挥来喝去,不代表李言也有这个资格。身居高位的年轻人太过张狂,总是没什么好下场的,哪怕是皇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