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3章 诸王就蕃
在回到御书房后,李言却暗赞不已,他不用上手探脉,就知道侯君集是装的。他可是知道,这老小子身子有多健壮,原剧中这几年他正在打高昌,战必胜,攻必克。
还霸占了高昌的几个西域胡姬,连孩子都生出了来,这能像是有事儿的样子吗?
若不是后来跟着李承乾造反,满朝文武逼得他自尽,估计他比长孙无忌活的时候还要长。
尤其是在得知,侯君集正是在李象从自己这里回去后不久出事的,李言更是淡淡的摇了摇头,看来这家伙已经猜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做出了配合的应对。
在心里默默的夸了一下这个老家伙,李言也没放在上心,而是处理起自己的事情了。
随后一段时间,朝庭不断以各种理由调派官员和军队往西方而去。
李恪也做好了各项准备,带领亲弟弟署王李愔和将作监的队伍离开了长安城。李言轻装出城,在城西的金光门外,亲自送别了这位史上最像李世民的三弟离开。
在返回宫城,路过西市的时候,看到有一处人山人海,得到恒连回报才知道,前段时间的楚衡被判处死刑,于今日在西市处斩。
还有侮辱高阳公主的辨机和尚,也被腰斩弃市。
坐在马车中的李言叹了口气,一个和尚和公主搞在一起,结局就是注定的,辨机的命运和历史上没什么不同。朝庭有人说辨机这样的恶贼,应该千刀万剐,以敬效尤。
李言给否了,说到底,他和高阳只是私情,这其中更是高阳在主动,判个腰斩,来个痛快,也算应得的惩罚了。但愿她们俩的悲惨结局,能警醒更多的人安分守已。
挽救更多痴男怨女,不要因一时的冲动而陷入万劫不复。
更不要打着追寻爱情,以自由的名义任意妄为,就算是爱情自由,也与有夫之妇和寺庙里的和尚无关。
唐朝的自由开放,也不能什么都不在乎。
接下来,朝庭有人上奏说分封诸王,就是为了守御边疆,皇家子弟有封国的,当在成年后就前往就藩,为国戍边。不应久留京师,游手好闲,惹事生非。
这本就是李世民定下的策略,世族们现在也开始经营藩地,功臣勋戚们慢慢也动了起来,皇族子弟也该前往。在朝庭文武百官都赞同的情况下,李言的那些弟弟们,也不情不愿的答应下来。
陆陆续续的前往雪域高原。
虽然有不少人吐槽这里空气稀薄,环境恶劣,不适宜生存,而且常年积雪,一年有半年都无法与外界相通。可李言却知道,李世民把李氏皇族分封到这里是用心良苦的。
西南雪域,做为天下海拔最高的地方,自古就是不受人待见,正是因为这里土地贫瘠环境差,所以才没人看得上。中原天下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根本影响不到这里来。
在大唐国力强盛的时候,这些皇族子弟们只要在这里站住了脚根,繁衍生息。确保此地不落入他人之手,威胁到中原就可以了。
此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随随便便经营几百年都不成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有朝一日,大唐都没了,他们的统治还会在。
若是系统让李言经营这里,别说五代十国了,就算是撑到成吉思汗时期都没什么问题。
就因为大家都看不上,环境又差,需要费更多的时间去适应这里的气侯和生态,那些乍起聚落的势力才会弃如蔽履。就算大唐以后不在了,换了宋元明清。
哪怕是到了近现代,只要附庸中枢朝庭,就能安安稳稳的在这里做土皇帝。即受强大的中枢朝庭保护,又不受外界的倾轧,所有人对这里都没有任何期待。
大家对它的定位就是,你给我老老实实的,不指望你做贡献,只要你不给我找事拖后腿就行了。就算南北极冰川融化,海水上涨,这里也是全世界最后一个被淹没的地方,
这里才是真正的万世基业,就连李言也挑了几块地方,准备留给以后的子孙!
永福坊,李恪的府邸所在街道的另一端,一座规模不下于吴王府的宅邸。
高大瑰丽、威仪森森的王府楼牌后面,重重庭院深处的大堂里,一个比李言小不了多少岁的青年男子,正暴跳如雷、面色狰狞的摔打着摆设的瓷器。
精致豪华的羊毛地毯,也保护不了携带着沛然力道落下的瓶。
“嘭”的一声焖响,瓷瓶猛然碎碎,不规则的碎片受到青石地砖的反弹之力,四散飞溅。
其中一小片棱角锐利的瓷片划过正堂中持剑跪立的一名中年男子脸庞,鲜细瞬间流出,留着络腮胡子的汉子,脸色阴郁了不少,不过他还是不动如山的跪立着。
等待着面前的青年发泄完毕。又过了一刻钟,青年男子气喘嘘嘘的摊坐在太师椅上,犹自不平的骂道:“玛的,都是龙子凤孙,凭什么你就可以高居九重,据有父皇留下的万里河山。”
“老子就要离开锦绣繁华的中原,去那人迹罕至的雪山上守边。”
“什么诸侯国,不过是把我们打发到边疆,不碍你的事儿罢了。自古中原之患,可以来自北方,也可以来自西域,什么时候雪域高原能威胁到中原了。”
“.”
青年骂骂咧咧的发泄了一通,跪地的中年汉子见翻来覆去的,也没什么新样后,这才出声道:“王爷,当今皇帝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你看他对高阳的狠辣手段。”
“就知道他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王的角色。”
“吴王应该也是看到这点儿,为了避其锋芒,这才请命西去的,只是他这一去,让我等没了摭风挡雨的大树,只能面对皇帝的处置了。”
“哼,以前我还觉得李恪是个人物,现在看来,也是个孬种。”
李佑脸庞扭曲,眼神凶狠的说道:“我早就劝过他,集我们兄弟之力,拼死一博,胜负尤未可知。可他就是不敢,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这下好了。”
“李承乾先下手为强,也不知道开出了什么条件,让他选择了退却。”
“本王这两天查过了,包括柴哲威在内,他的那些亲信武将,还有几个文臣,都调去西域了。他连自己的亲弟弟都带都走了,还带了两个儿子,看来他是不打算回来了。”
这里是齐王李佑的府邸,面前的络腮汉子,正是齐王麾下第一高手和亲信纥干承基。
这也是李佑当年在山东镇守齐地时收下的强者,因为这个世界的李承乾在贞观三年底就离开长安去了草原,李佑原本打算安排入东宫玩无间道的纥干承基也没送出去。
后来李佑试了下推荐给其他兄弟,只是无论魏王李泰,还是吴王李恪,都对他防备甚深,这卧底也就没有送出去,一直留在了自己身边。
除了保护李佑的安全,就是替他暗中蓄养死士,以备不时之需,是以李佑的心思一直都没有隐瞒过纥干承基。
在山东的时候,李佑刚刚懂事就露出勃勃的野心,暗暗为以后造反,重演玄武门之变做着准备。
只是后来李世民听了李言收西域之地以封诸子的先进理念后,就借着突厥之战后,威望急聚上升,天下趋于稳定,把一些封出去的诸王都召了回来。
后来更是找借口把这些王爷留在了长安,并对藩王所在地进行了裁撤。
唐朝的诸侯王,本身就没有军政皆管的权力,在开国时期为了镇守地方,也只是让他们坐镇地方,担任一些文职官员。监督地方官吏和探查民心舆情,诸王手中并没有多少实权。
就连江夏王李道宗,河间王李孝恭这等宗室亲王,都曾经短暂的镇守过地方。
这和汉初、晋初的那些掌握军政的实权藩王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剧中齐王李佑镇守山东,苦心经营了十多年,在李世民年老体衰时,借着朝中废太子起兵造反。朝庭只是派了李绩和刘德威两员大将,轻而易举的就平息了叛乱。
而在现实中,因为李言的影响,李世民东征西伐,灭国无数,威望奇高,威严甚重。李佑更是不敢有丝毫悖逆之心,这才没有造反,活到了李承乾时代。
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野心,而是一直处心积虑的算计着。可没想到,李承乾轻易说服了李恪,兵不血仞的解决了诸皇子中最大的隐患,让他坐山观虎斗的谋算落了空。
李恪才刚离去,朝庭就迫不及待的催促诸王就藩,让李佑一点儿准备都没有,只能待在府里发发脾气,于现实丝毫也无益处。
纥干承基也不甘心,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跟着李佑,忠心耿耿的保护了这个废物一辈子,为的是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不是真的为了所谓的忠诚,就把自己一身所学和大好年华,白白浪费掉的。
他可是打听了,雪域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空气稀薄,终年积雪,温度极低,就算动物也很少,更何况是人。真到了那里,不是比发配黔地还要凄惨吗?
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若是李佑就藩,他就找机会离开,绝不离开生养他的故土中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