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1063章 御书房论政(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63章 御书房论政二

即然蓝色的线都如此重要,那红色的线呢?

岑文本连忙请教道:“皇上,那这红色的线条代表什么,请您给我们解释一下。”

“嗯,其实明白了蓝色的线,红色的线也就不难了。”

李言点了点头,缓缓说道:“它代表了朝庭在这一整年中的全部开支,一蓝一红,一收一支,这也能最直观的反应出朝庭的健康状态。”

众臣连忙凑到地图前,凝目看去。半响后,几名重臣的心都沉了下来,只见和蓝色的弧形有升有降不同的是,红色的线则是从左下角升起后,就一直居高不下。

红线在开皇年间,还低于蓝线。到了仁寿年间,几乎就持平,到了大业年间,随着收入下降,开支却一直居高不下。修建东都和大运河那几年,开支更是飙到了八千万贯以上。

到三征高句丽时期,更是顶着九千万到一万万贯一直冲到了末尾。

待众人完全弄懂这个图所代表的含义后,李言这才说道:“诸位都看到了,朝庭的收支如何,完全反应了一个国家的真实状态。财政的健不健康,就代表了国家的危亡程度。”

把这幅图放到一边,李言和几位重臣回到座位上。

等到再次回来的时候,几人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那股轻松和随意。他们已经意识到,李言所说的东西,是他们之前没有去关注,甚至说完全不了解。

而又更加具体和客观的反应一个国家状态的东西,难道这就是遥远的极西之地的国家治理方式吗?

通过李言的一些简短信息,众人已经知道,在西方也是土地辽阔、诸国林立。如同中原历史上的周朝一样,从几百个势力开始,不断的通过战争兼并融合。

现在形成了十几个大的势力,每隔段时间就会暴发战争。

眼见众人都是陷入了沉思,没有说话,李言再度说道:“通过这两个指标,我们能清晰的看出来,若是国家的支出小于收入,那国家就是健康的。”

“甚至是大治的,比如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

“若是支出和收入齐平,国家就进行了一种不安全的状态;”

“若是支出大于收入,国家就会陷入危险当中,这个差距越大,就越接近于亡国。其实这个道理不难想明白,国和家一样,一个家庭若是入不敷出,肯定也坚持不下去。”

侍中萧禹和刘泊以及马周,此时都是十分震撼的。之前他们觉得,对于朝庭的治理,皇帝一个年纪轻轻的人,再怎么也比不上他们这些浸淫了一辈子的老臣。

李言虽是皇帝,可这个位置是太上皇给的,治理天下的能耐,却要靠自己一点点学。依他们的经验,新皇帝要想真正掌握这个国家,没个十年八年的苦心经营,想都不要想。

可此时,皇帝却绕开了他们熟悉的那种方式,用另一个独特的视角,无可辩驳的解释了王朝的兴衰。这种有数据做为依托的推论,明显更加有说服力,这让他们也不敢再小视皇帝。

众人一脸复杂的看了看放在旁边的图例心道,看来那些化外蛮夷,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至少这种数据分析方式,就让大家耳目一新。

刘泊扫了一眼众人,最后向李言请教道:“皇上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大唐,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提前判断王朝所处的状态?”

“不错,大唐建国近三十年,高祖武德有九年,太上皇贞观有十九年,朕也做了这么一幅图。”说完,李言挥了挥手,让王德再度抬出了一幅和刚刚一样的图。

相对于前隋,众人更加关心如今的大唐,一鼓脑的站了起来,聚到了图的前面。

这幅图和前面一幅图差不多,只是时间和线段与隋朝有所不同,众人聚精会神的死死盯着看了起来。

待看完之后,众臣眉头紧锁,愁的再也拧不开。

原本大家觉得,大唐还处在鼎盛时期。可看看图例,从武德初年朝庭两千万贯收入到贞观十一年,达到了五千万贯,随后就进入相对平稳的过程。

增长十分缓慢,到去年贞观十八年截止,国库总收入六千万贯。

可想对应的,大唐的连年开支,一直都居高不下。除了贞观五年到贞观十年,短暂的降低了些,低于收入外,贞观十一年后,就一直呈上涨趋势。

去年国库收入六千万贯,开支却达到了八千万贯,两条线已经越拉越大。

待众人重新落坐后,心情已然变得十分沉重。

“马周,这图怎么看的,你也知道了,这些数据,不知道朕有没有弄错?”“皇上,臣在中书省多年,贞观时期的开支情况,臣都了若指掌。武德时期的,臣也查过资料,虽然没那么精确,但大体不差。”马周连忙起身回道。

长孙无忌和萧禹都是默然,他们就是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对这些数据自然心中有数。

李言点了点头,神色严肃的说道:“诸位都是我大唐最核心的重臣,这其中的收支数据,我想各位心中都有数。若是按前前隋的示意图,我大唐如今,当处在哪个阶段?”

这一句话问出,几位臣子们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得意洋洋,反而都有些沮丧的低下了头。

见众人高昂的气势不在,李言曲起两指,毫不犹豫的敲了敲御案,严肃的说道:“若是朕判断没错的话,现在的大唐,应该和隋炀帝大业四年五年的时候相似。”

“也就是说,我们大唐已经过了鼎盛时期,正在走下坡路。”

“当然,朕若像杨广那样折腾,大唐也同样会重复前隋的老路;即便朕老老实实的当一个守成之君,不打仗,不修大工程。那么,这个衰落的过程可能会延续。”

“变得缓慢,可能五十年,也可能一百年,最后依然会重复这个过程,对吗?”

李言一席话,说的几人大汗淋漓,他们很想反驳。

若是之前,李言这么说,他们自然可以引经据典的驳斥回去。毕竟,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可经过李言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用国库的收支,剖析了前隋的兴亡。

他们发现,面对这种铁一般的事实,竟然无言以对。因为数据做不了假,这个图形也有前隋做参考,一时也找不到理由推翻。

长孙无忌只好硬着头皮说道:“皇上,虽然臣等也想大唐能千秋万世,可兴衰荣辱本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就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谁也无法左右。”

“长孙大人说的不错,不过,有的只活了十多岁就夭折了,有的人却能活到八九十,这能一样吗?”

李言对长孙无忌的敷衍很是不满,断然道:“隋朝三十八年,大秦更是只有十四年国运。可两汉加起来,却有四百年,之前的周朝,更是有八百年国运。”

“天下没有不亡的国度,也没有长生不死的人。”

“可长短之下,却有天渊之别,难道我们就只能干等着,不做点什么,用以延续王朝寿命吗?”

萧禹犹豫的接口道:“皇上,臣等自然会竭尽全力的来改变现状,只是现实的情况,经不起太大的改变,只能做一些细节的调整,比如开源节流。”

“虽能改善一些情况,可若想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不太可能。”

岑文本心思灵透,已经明白,皇帝摆出了这么一手,必然是有些想法,于是谦虚的问道:“萧大人所说极是,也是实情,若依我们现在的情况,大体如此。”

“不过,皇上您曾经游历极西之地,眼界宽广,非吾等所及。”

“仅这一幅能解释王朝真实状态的图画,就让臣等叹服。不知皇上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极西之地的王朝,又是怎么治理天下的?”

岑文本话音一落,长孙无忌和刘泊、马周等人都是默然。

他们自然也猜到了皇帝搞出这种阵势,必然是有想法的。虽然不情愿,可事实摆在眼前,小皇帝的对事情的看法和视角,已经超出了他们的学识和认知范围。

他们隐隐感觉到,这是一种全新的角度。

在这方面,他们只能被动接受,却无法去置疑,因为根本不懂,面对这种降维打击,他们之前的准备,都没了用武之地。若是瞒不讲理的强硬反驳,又会得罪皇帝。

另一方面,他们眼神中也有好奇,皇上莫非真的有办法,借它山之石以攻玉,解决他们都束手无策的事情?

之前,李世民和房玄龄面对这些问题,最后也只能盯着世家大族,通过解决这些顽疾,释放出人口和财源,缓解治理压力和社会矛盾,所以大家害怕李言也有样学样。

众人都能想到,李世民在临昏之前,必然会传授机宜。

这些机宜,肯定也是如何稳住阵脚,然后和世家大族做斗争,这几乎是几百年来不变的套路。就是不用说,大家也都懂,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新样呢?

他们没想到,皇帝今天,还真的弄出了新的东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