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2章 御书房论政一
李言掌握了北方突厥的绝对暴力机器,也不能什么也不顾的乱来。
草原接近原始社会,大部份的人还是像动物那样思考和行事;而中原的已经脱离那个阶段,进入了一定程度的文明。这里的事情离不开暴力,但仅仅只靠暴力,是不够的。
安史之乱,打的大唐元气大伤,安禄山和史思明却没落到什么好下场,他们所代表的河北军事利益集团也被彻底消灭;黄巢起义,结束了两百多年的大唐帝国和世族门阀,自己也战死在山东莱芜的狼虎谷。
这两次事件,打碎了国家,祸乱了百姓,最终落得一个玉石俱焚的结果。
整个神州,再次陆沉,重现五胡之祸。
破坏容易建设难,若是自己打破旧有格局,却不能建设一个新的格局,撑起整个天下,重建新秩序。那就暂时不要打破,不然就会重现杨广的覆辙。
大唐不是草原,自己也不能无所顾忌的肆意妄为。
李言现在有自信,可以轻易打破甚至摧毁一个像隋唐这样的王朝体系,却没有能力和本事,更没有耐心,在打破它们的旧有格局的同时,建设一个新秩序。
这里面涉及到的军政体系的管理和各层权力的架设,价值观和文化体系的重塑,还有那些如牛毛般的索碎政务,也让李言发自内心的感到不适和反感。
打江山容易,治江山难。
打天下不仅仅只是在战场上快意恩仇的杀伐,打败敌人,取得胜利那么简单。
战场背后的事情,更加麻烦,也更加重要。
这也是李言为什么留着李世民的根本原因所在.
这方面,天可汗的能力和耐心都远胜自己,实在弄得一团糟的时候,还可以祭出这尊大神来。
能开创贞观盛世,以李世民的耐心、能力和威望,足以收拾烂摊子。
所以,李言绝不能乱来,有李世民存在,给自己压阵,李言才能试着小心的使用局部力量,来打破藩篱,企图达到自己的目标;若是李世民真的咽气了,李言反而不敢随意做为了。
几千万百姓的福祉,不是随意拿来让自己测试治理水平的试验场。
只是,经过了上次的博弈和这段时间的了解,李言也得出了一个结论,若想在和平环境下,靠着一些斗争手段和斡旋策略,就想解决数百年经历了残酷恶劣的极端生存环境考验活下来的世族门阀问题,基本上不可能。
至少以自己的政治手段无法和平解决。
当李言得出这个结论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隋炀帝杨广,估计那位才华横溢,拥有远大抱负,志向比天还高的帝王,也得出过自己这样的结论吧!
这也就不难理解,他创科举,修运河,发起三征高句丽的惊世绝唱后,他会不顾一切的回到江都,整日沉浸在酒色当中,坐东南而望西北,笑看天下潮起潮落。
若他真的待在东都,可能看不到下一个入彀的人是谁?
所以他让出了长安和洛阳的主战场,退到偏安一虞的江都。当他看到李渊起兵晋阳,仅用了三个月便打入关中,六个月便进了长安城,他就知道,下一个重蹈覆辙的,就是李氏了。
杨广最后走的时候,也一定是坦坦荡荡的。
李言替杨广惋惜了一阵,玄武门之变和后世武代李兴,还有玄宗先明后暗,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李氏皇权和世族门阀缠斗二百多年共存亡的历史,无一不说明了。
杨广的选择和做法是对的,没有其他路子,只有靠武力,才能解决世族政治。
李言无数次的思考,也只有这一种方法,虽然他已经有了绝对力量,可怎么使用,还要详细斟酌。
不过还好,世族几百年的旧有经验让他们只会在内部经营,在朝堂上加强权力,紧紧约束限制住皇权。却不会想到自己会借外部的强力,用另一种他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敲响他们的丧钟。
呃.
想到这里,李言又皱了皱眉,也不能太大意了。
世族的力量深不可测,杨广的事情殷鉴不远,玉石俱焚给世族也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教训惨痛。他们未必不会想到这一招,只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整个突厥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掌握中。
自己等于即是参赛选手,又买通了裁判,球证、旁证、主办、协办,所有单位都是我的人。自己于是在开卷考试,及格是一定的,就是看分数多少了!
“皇上,皇上?”一阵大声的呼唤在耳边响起。
“呃,什么事”
李言一愣,回过神来,看到长孙无忌和岑文本等众臣,都是一脸神情怪异的的看向自己。这才发现,自己一时思绪飞扬,陷入了沉思当中,时间已经过去好一会儿了。“哦,朕看到这幅图,一时触景生情,想到了游历西方的一些情景,有些失神了。”
“各位卿家,现在我们言归正传。”
李言晃了晃脑袋,来到在众人看来十分怪异的地图前,介绍道:“众位,这幅图其实很简单。”
“大家看,最底下这条直线是代表了时间,最初是前隋文帝开皇初年,每年一个节点。最后直到大业十四年,隋朝结束,也就是高祖进入关中,建立大唐武德元年,共三十八年。”
几位重臣好奇的围拢上前一看,马周还仔细数了数。
果然,下面的一条直线上,有密密麻麻的几十个点儿,代表了隋朝的三十八年历史。
见众人理解了,李言又指着左边竖着的一条线,说道:“这条线代表了数量值,大家可以理解为每年国库收入的钱粮总量。”
众人连忙把视线移过去,只见左边的线上也划了二十个点儿,只是每个点儿上不再是时间,而是标上了繁体大写的数字。五百万贯是一个节点,最上面达到了一万万贯。
长孙无忌尽自聪明,皱眉思索了半响也不明其意,很是好奇的问道:“陛下,这个年份和钱财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看,这幅图是要看中间范围的,其中还有两条线,一蓝一红。”
李言指着中间的区域解释道:“这两条线也是由一个个的点儿组成,每个点的位置都要参考左边和下面,代表了当时的国库情况。蓝色的线代表国库历年的收入,红色代国库相应年份的支出。”
“大家看看,这是大业元年,隋朝的国库收入情况。”
李言指着其中一个蓝色的点儿,顺着直线拖下去,众臣的视线紧紧追随,生怕错过一点儿信息,弄不清皇帝想表达的意思。
果然,这个点儿最下方,就是大业元年。
李言又让众臣顺着这个点儿水平往最左边移,大家看到在左边对应的数字是七千万贯。
马周比较年轻一些,思维也十分灵活,眼神一亮,瞬间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连忙兴奋的说道:“陛下,这个点儿的意思,是不是说,隋大业元年,国库总收入为七千万贯?”
“不错。”
李言赞赏的点了点头:“这个图就是要看每一个点儿,这其中每一个蓝色的点,都对应着隋朝当年的国库收入情况。”
“萧老大人,你是前隋萧皇后亲弟,也是炀帝身边的臣子。这里您的资历最老,对前朝也最为熟悉,对隋朝文帝和炀帝时期的国库开支情况,应该也是最了解的。”
“朕这些数据,都是找人调查了前朝资料,应该没什么太大的出入吧?”
萧禹年纪大,反应慢,经过两人的解说,此时也大概明白了此图的含义,急忙上前,顺着蓝色的线条,找了几个他印象中比较深刻的年份,最后点头道:“皇上英明,大概数字都还是对得上的。”
说到这里,萧禹仿佛触动了往事,走上前伸出颤颤巍巍的手指,顺着蓝色的线条,从开皇初年的四千万贯,到开皇十七年,蓝色线条尤如一道拔地而起的抛物线,冲到了山顶。
随后一直徘徊了好几年,直到仁寿四年,略略开始下降。
直到进入大业年间,蓝色线条不断向下走。萧禹明白,其中伴随着开运河修东都,还有三征高句丽,直到大业后期,这条线如同一枚炮弹,头也不回的扎了下去。
从此再也没有起来,大业十四年,隋朝亡国。
最后的数据,也停留在五百万贯的地方,这也就意味着,隋朝最后一年,整个国库的收入,只有五百万贯。
看到这里,长孙无忌和岑文本也激动起来。以前大家对于隋朝亡国,都是从军事,政治,还有形势上去做道理上的分析,却从来没有用数字的方式去解释。
如今,皇帝把国库收支情况直观的画了出来,很容易就能让人发现其中的规律。
几位重臣都意识到,原来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竟然能从这方面去解释。几条简简单单的线,竟然能展现出一个王朝的发展和衰落,这不是比分析大局更靠谱一些?
若是这样的话,这种角度对于治理天下,就太重要了,它能抛开重重迷雾,让人提前发现王朝所处的状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