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1017章 大唐的家底(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17章 大唐的家底下

这是大家心里都清楚的,若是算上大唐这些年开拓的疆域,这个数量,翻上几倍也不成问题。

可现实的情况竟然才增长了几成,数额还算到了扩张地区的土地和人口身上。

单从这些数字上,就能看出来,现在的世家大族的力量是何等恐惧,难怪他们敢肆无忌惮的对李世民下手,都是强横的实力在背后支撑啊!

李言忽然想到什么,连忙来到一边的资料架上,翻起当年李世民推行土地方面的改变所施行的政策。他即使不懂这些具体的步骤,也知道,在进行这些大举措前。

一定会进行一项清丈土地的环节,这是盘整土地和人口必要不可少的步骤。只有切实了解到最真实的数据,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

这种改变,每一项都关系国计民生,无数百姓的生存,岂能大意?

可翻遍了档案,也没有看到一项关于清丈土地和人口的记述,李言心中震惊,这说明什么?

说明朝庭的改制,根本就没有去清丈土地?

回到坐位上,李言脸色已经变的无比的难看。他已经知道,这说明世家大族隐瞒的土地和人口数量实在太多了,所牵涉的利闪也太大,这项举措,根本就无法形成决议。

国家一大半的实力,并不在朝庭手中,而在世家手中。

李言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仅从人口和土地的数量上来看,大唐这个公司,李氏只占有百分之四十的股分,另外百分之六十是在其他的股东手中,难怪他们可以随意更换董事长。

李言又开始翻看关于科举这项扼制世家大族在官场上势力膨胀的利器,经过了一个多时辰的翻阅资料,李言的心更凉了。

大唐虽然有了科举,且每隔三年举办一次,可并没有真正得已落实,徒有其形,而没有真正发挥他为国选士的作用,反而成了世家大族的子弟进入官场的一道方便之门。

以前大唐的官员,主要的是采取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隋唐靠的也是朝中官员的推荐,然后直接进入官场。换汤不换药,讲究的是出身,是门荫。

出身不好的,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入朝堂。

前隋虽然开创出了科举这项有力的举措,可也因此得罪了世家,连王朝都没有保住。

而李世民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把科举重新抬了出来,却已经不再是炀帝时的科举了。而是只保留了一个形式,科举的主持之权,都在世家官员手中。

李世民能争取到的最大利益,就是科举入仕抬高了世族子弟进入官员的门槛。以前只要出身世家,不管才学如何,都能入仕为官,可现在就不同了,至少要有才能。

多少也要有些才学,阻挡了一些世家子弟中的酒囊饭袋。

另外,一些顶级世家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竟争力,也意识到自己家族的庸庸碌碌之徒进入官场,不但对家族没什么帮助,反而还会影响到家族的实力。

所以把一部份名额外放出去,吸纳一些愿意拜入豪门但具有真才实学的穷苦人家子弟,这些人经过他们的渠道进入官场,自然就是自家在权利场上的势力。

现在的朝中大员中书侍郎马周,就是通过这样的渠道,进入官场上的。

后世都把马周当做平民出身官员的案例,来体现唐朝科举制度已经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马周虽然是从科场上走入官场的,却实实在在的有强力靠山。他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安康公主的门下,在进入官场的初期,更是屡次受到安康的保驾护航,这才得已走入李世民的视线。

之后,其干净的出身和背景,迅速被李世民看重,随后加以培养,这才成了中书省的重臣。

而马周的同科好友闵国器,却因不愿攀附权贵,而被官场多次打压,屡试不第。最终受马周的举荐而进入李世民的视线,却由于其背后没有强力的靠山。

被发配至泽州,后来更被卷入反案,死在乱民之下。

在李言看来,闵国器的死,几乎是必然的。

首先,闵国器性格洒脱无忌,为人狂放不羁,肆意妄为,不把朝庭规矩放在眼里。虽然有才,却不被朝中官员所喜,所以他和马周的际遇完全不同。

马周直入中书省,御前行走,在李世民身边做事,深受李世民看重。

而闵国器却被下放到泽州地方,说是培养,从另一个侧面,也能说明,李世民也不怎么喜欢此人。

其二,马周已经没看住,被溜到了李世民身边,成为了搅乱世族利益的一个害群之马。世家大族怎么可能容忍再来一个性格再加怪张的闵国器呢?

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李世民得逞.

马周打了世族一个措手不及,已然打草惊蛇,闵国器岂能复蹈复辙。在世族一旦有了准备的前提下,闵国器一个普通仕士,焉能翻得了天,这也是他运气不好的地方。

最后,闵国器虽然是一个小人物,可机缘巧合下,已经被卷入了泽州反案,成了东宫和魏王府夺嫡的暴风旋涡中的一员,也成了皇家和世家关于科举选仕博弈的棋子。闵国器的死亡,是世家大族在向李世民宣告对世族对自家利益基本盘的强力维护。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闵国器都不可能成为第二个马周。

世事就是这样,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发了大财,第二个想故伎重施的人,就只能填坑了。

不过,随着文字和书籍的普及,平民百姓掌握知识,这个群体也会越来越庞大。他们的利益诉求,终有一天会越来越大,成为李言推行科举的助力。

待李言把承庆殿内关于国朝各项事务的资料都大致的过了一遍,已经过了整整一夜,外面的晨曦已渐白,李言对于大唐的真实情况,也已然掌握在胸。

王与马,共天下!

果然不虚啊,要想真正的消除世家,把世家的权力收回朝庭,还任重而道远。

世家大族占据了大唐大部份的土地和人口,这不仅意味着他们富可敌国,更多的还是依仗这些财富对官场权力的把控。

当然,这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兵权旁落。

李言瞳孔一缩,财权,官权,还有兵权,这其中,核心就是兵权。有了兵权为核心,李世民无论是在土地和人口,还是朝中官员上,都无法撼动其地位。

所谓的各项改变,也只是隔靴瘙痒而已。

‘呼’

李言松了口气,无论局势有多艰难,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

如今李言已经处在皇帝的位置上,拨开了所有的云雾,真实的了解到了这个国家面临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呼之欲出吗?

兵权,是一切权力的根本。

李言现在才明白,为什么隋炀帝杨广发甘冒奇险发动三场导致他亡国的征伐之举,不是他不明白此举的危胁,也不是他看不到这么做会有什么下场。

而是他知道,土地、人口、财富、官员、和兵权,已经结合成了一个犹如钢筋沙子和水泥构建而成的混泥土梁柱,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牢牢的支撑着世家大族的所有一切。

土地和人口是基础,朝堂和地方的官员权力是表相,真正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就是军队。

可该怎么解决世家大族对军队的掌控呢?

李言知道,这些领域,时间久了,都会滋生出一些掌权者,谁也无法避免。可关键是,不能让他们联合起来,历朝历代,军财政都要严格的分开。

军头世家,只能在军中有力量。

无论他们在军中的影响力多大,都翻不了天。因为军队的调动,离不开朝堂文臣的认可,更离不开财政的支持,没有了这两样,军头力量再大,也翻不了天。

而从政的,也只能在官场上,不管你的权力多大,有多少羽翼,只要手中没有军队,面对皇权,也只能老老实实的趴着。

隋唐时期的世家,因为南北朝时期朝庭力量的缺失和自己生存的需要,世家早已把这几项权力拧合到了一块,这一个个的世家大族,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一个个的小国家。

所以,解决世家的问题,也是需要把兵权、财权、官权分开,只要能分开,任何一个家族在任何一个领域的庞大,都左右不了全局,更威胁不到皇权。

李言想到这里,豁然开朗,神情一震。

原来如此,杨广三征高句丽,其实就是想斩断世家大族在军权这一块儿的触手。

隋唐的军队中,四品中郎将以上军职者,由朝庭,或者说由皇帝决定。

五品及以下别将、参军、校尉、旅率、队正等大量的中基层军职,则在世家大族的掌握中。

一队五千人的卫府中,中郎将才一个人,加上副将也才两三个。可大大小小的中基层将领就有好几百人。几卫兵马联合起来,也才设一个大将军,两个副职将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