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 夷男兵败的消息
打开信囊后,李世民匆匆查看起来,房玄龄干着急,却也只能眼巴巴的在旁边看着,试图通过李世民的表情来判断消息的好坏。
侯君集也是全身紧张,一脸关切,战场厮杀、兵凶战危,他怕自家女婿在草原上出个意外可怎么办?
百万人的大战,大唐鞭长莫及,就是想救也没办法?
“混帐,混帐,真是混帐东西!”
随着信件的阅渎,李世民的脸色越来越阴沉,最后再也控制不住的大声怒吼道:“夷男这个蠢货,竟然敢背着朕擅自发兵迎战右贤王,他还有没有把朕放在眼里,还没有没把自己当成大唐的臣子了?”
“什么?”
侯君集心里一颤,脸色大变:“夷男个狗贼,竟敢攻打太”
说到一半,侯君集集忽然反应过来,连忙话锋一转:“他竟敢违背皇命,无视朝庭的威严,擅自发兵。”
“这是造反,该死,真是该死”
李世民怒发冲冠、暴跳如雷,也没在意侯君集的口误,拿起桌上的茶盏,狠狠摔在地上,发泄着心里的怒气。
房玄龄被溅在脚下的碎片吓了一跳,再加了精力也都扑在李世民身上,也没心思去关注其它。
侯君集不着痕迹的打量了一下两人,咽了口唾沫,压住心里的慌恐,内心嘭嘭直跳。
等了一会儿,看到李世民怒气稍霁,也没向自己通报军情。
房玄龄心里一晒,脸色着急,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您倒是说啊?别光顾着发脾气摔东西,摆你皇帝的臭架子,夷男又看不到,合着怒气都让我们给消化了。
“皇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李世民这才怒气汹汹的坐在御案后,喘着粗气说道:“夷男这个狗贼,在七天前,以营救葜必何力为借口。”
“让麾下大将谷射率军二十万,前去郁督军山。”
“见右贤王部追杀葜必何力的人少,就果断发起攻击。谁知却落到了突厥精心编织的陷阱里,除了最初监视葜必何力的四万人外,其他尽数被围。”
“在右贤王五十万大军的围攻下,全军覆没,连大将谷射都没有逃出来。”
侯君集一听,原来是太子殿下打了胜仗,顿时松了口气,喜出望外道:“陛下,这夷男不臣之心已久,遭此大败,其嚣张气焰也能得到扼制,这是好事儿啊,陛下何必生气?”
“好事儿?”
“君集,你真是糊涂了”
李世民脸色一板:“夷男虽然桀骜不训,不当人子,可他毕竟是我大唐的臣子,麾下军士也是我大唐的将士,就这么一战损失十六万骁勇善战的骑兵,实在是让人心疼啊!”
“在葜必何力被消灭后,薛延陀就是草原上唯一能抗衡突厥汗国的存在。”
“夷男擅自出兵,遭此大败,而突厥经过这一系列的大战,实力会迅速膨胀,两边实力悬殊,右贤王就更难压制了.”
房玄龄也在后面补充道:“夷男还肩负抵御西突厥的责任,他的实力消弱严重,会导致西突厥将注意力放到东方来。”
侯君集这才反应过来,他和李世民、房玄龄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这就导致判断结果迥异,在知道右贤王是太子殿下的情况下,突厥的胜利其实就是大唐的胜利。
再不济,草原东西两部相互消耗,死得都是敌人,也会大大减少对大唐的威胁。
而缺少这个关键信息的大唐君臣,就会得到这是大唐灾难的推论。
侯君集在暗暗警告自己,看来要在心里删除右贤王就是太子殿下的先入为主。
不然就自己这样的表现,迟早会露出马脚的。
“皇上说的是,臣的心思还停留在辽东,没有转移到草原上来。”
侯君集给自己找了个借口,然后说道:“陛下,臣倒是觉得,这一战对我大唐并非没有好处。”
“您想,之前房大人还说过,我大唐最怕的就是夷男和右贤王联兵一处,共同对付我大唐。经过这么一场大战,两边撤底撕破了脸,就算想联合,也办不到了。”
“而且夷男这几年在我大唐的庇护下,肆无忌惮的向西北扩张,实力已非同小可,地盘更是扩大了数倍。其不臣之心,也是来自于其实力的膨胀。”
“经此大挫,夷男必然不复之前的张狂,反而更有利于朝庭去约束他。”“在臣看来,一个衰弱的薛延陀,比强大的薛延陀,更符合我大唐的利益。”
房玄龄也接口附合道:“君集言之有理,夷男之前有脱离大唐之意,这次他擅自调重兵回来,到底是打算对付突厥,还是对付我大唐都很难说,臣看他最有可能的就是想吞并葜必何力。”
“只是他没有右贤王的手脚快,被抢了嘴里的肉,这才恼羞成怒,主动发起攻击,才被右贤王所趁。”
“虽然此战过后,薛延陀不足以制约突厥,但再加上漠南部,再有我大唐为后盾,突厥必不敢轻易挑衅。”
“不过,在两方反目的事情上,臣倒没有君集那么乐观?”
李世民一怔:“怎么说?”
“皇上久在军伍,当知道实力相当的两个庞然大物,才会不断的斗争;而实力悬殊的两方,反而打不起来。”
房玄龄一脸忧虑的分析道:“这右贤王手腕不凡,从他将施罗叠推到台前,而自己掌握实权就可以看出来,此人文韬武略,不输我中原杰出之士,万一他趁此机会招降夷男。”
“或者夷男见不敌,转而向其求和也不是不可能。”
“草原崇拜强者,权力架构上也并不严格,并不像我们中原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只要夷男愿意低头,突厥就会接纳,反正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臣服,并不影响其实际的领地和权力。”
“夷男做为大唐的臣子,和做右贤王的臣子,从本质上来说,并无太大的区别。”
“若我是夷男,投向右贤王,然后引突厥大军南下,西墙的损失用东墙来补,也未可知啊?”
“玄龄言之有理.”
李世民心里一震,脸色沉重的点了点头,刚刚舒展开的眉头又堆到了一起,随后果断转头看向侯君集:“君集,朕意已决,此事就这么定了,你马上准备一下就启程,我们要抢在夷男前面和突厥定下盟约。”
“和亲之事,刻不容缓。”
“伱告诉右贤王,不管有什么条件,都可以提,朕可以挑最美丽的公主嫁给他,只希望大唐和突厥永修于好。”
侯君集心里一苦,得了,刚刚自己找那么多借口都白搭了。
不过好在皇上没有直接赐婚,而是让自己去谈,到时候还是让太子殿下自己推辞吧!
不等侯君集回复,李世民就马上吩咐房玄龄:“玄龄,你马上下旨,调河西和陇右二十万大军,星夜赶回长安。另外,告近长孙无忌,辽东之地也不需要那么多兵力了。”
“一帮子老弱妇嬬,要那么多军队干什么?”
“留下几万戍守辽东道,其他全部调回长安,让他和尉迟恭也马上回来。”
“另外,再从河北,淮河,江南,巴蜀一带调兵充实关内,加强北方防御。”
侯君集看着李世民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不断的从全国各地往关内调兵,张了张嘴,嗫嚅着不知道该怎么劝解,按照常理,李世民做出这种应对也是没错的。
可这事儿,它不合常理啊!
侯君集真的很想告诉李世民,那是你儿子,北方草原的百万大军,已经是你的力量了。
不用再费这些事儿了,折腾来折腾去的,不闲麻烦啊!
只是看着李世民和房玄龄都是一脸凝重的样子,侯君集哀叹一声,默默的告诉自己:‘我什么也不知道,这事儿和我无关,天下是你们的,你们父子想玩捉迷藏,跟我可没啥关系?’
‘我从头到尾,什么也不知道!’
辞别李世民,离开太极宫后,侯君集没有返回府邸,而是来到了一侧的东宫。
做为太子妃的父亲,侯君集是少数可以随便来东宫串门的重臣。
自太子在草原上失踪后,往日门庭若市的东宫忽然间就冷清了下来,比皇宫西侧内侍省的掖庭宫还要清冷。虽然后来太子妃诞下长孙后,情况稍好了一些,却再也不复太子在时的鼎盛情形了。
侯君集被直接请到东宫待客的崇仁殿内,侍女们奉上茶水后,就去请在后宫的太子妃。
静静的坐在稍显孤寂的大殿内饮茶,若是以往,侯君集见到这副情形,心里总是帐然若失,为自己女儿的幸福,外孙的前途,还有东宫的未来忧心。
而现在侯君集心里十分镇定,大马金刀的坐在诺大的宫殿,犹如一尊胜券在握的大将军。眼神古井无波,眉宇间的皱纹如刀锋般凌利,嘴角的法令纹释放出一股摄人心颇的权威。
怎么说呢?
自信,一种极度的自信充斥在侯君集的身上,仿佛只要他在,就能撑起巍峨的高山,给人一种极大的安全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