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承庆殿父子对话四
李世民此时心慌意乱,思绪百结,李言赤果果的经济帐,让他这个无论面对何种境地都坦然无惧的天子,也不禁有些方寸大乱,脑中正疯狂的计算着。
若按照李言的说法,颉利攻打一次大唐,自己的损失就成倍的增加,和颉利的实力差距就更大一些,若是这样的话,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占胜这个敌人。
反而和平相处,要不了多久,自然而然的就会不战而胜。
怎么会这样呢?
李世民头脑一阵混乱,心里一团乱麻,额上的豆大的汗水也汨汨而下,这时候,又听到王德禀报,当即就愤然做色道:“滚,给朕滚出去。”
“没看到朕正在教导太子嘛,谁也不见,无论是谁,都给朕推掉!”
王德被吓的一个激伶,跟着李世民三四年,除了武德九年,突厥兵临渭水,少有见到李世民发火,连忙吓的退了出去。
出来后,和在外侯着的萧禹吐着苦水:“萧大人,老奴都说了,皇上现在正在给太子上课,无暇接见大臣,你非要让咱家进去通报。”
“这可好了,皇上发了雷霆之怒,将奴才一顿臭骂,咱家是不敢再进去了,咱家也劝劝你,除非是颉利打进来了,否则,再急的事情,这时候也别进去打扰皇上。”
萧禹刚刚听到殿内传出的怒吼声,脸上也是一阵诧异。
他虽然年老,但又不傻,想到自己参奏的大臣收贿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皇上本来心情就差,自己再火上浇油,最后将火发在自己身上,实在不划算,只好悻悻的离去了。
而李世民这边,赶走了王德,发了一通无名火,郁闷的心情缓解了不少,于是对着李言说道:“这下没人打扰了,你继续刚才的话题,继续说下去.”
李言点了点头,思索着说道:“父皇,我们和突厥的战争,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分出胜负的,就算父皇仗着数年积累,打败了颉利,可草原上的根本问题没解决,杀掉一个颉利也并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的问题。”
“远得不提,隋朝时期的沙钵略可汗,后来的都蓝可汗,西突厥达头可汗,启民可汗的长子始毕可汗。”
“中原的朝代由魏变成了北周,又换成了隋朝,现在轮到我唐朝,而草原上的可汗也是一茬接一茬,循环往复,除之不绝,杀掉一个,又换来另一个。总是在一开始和我中原交好,实力强大了就反叛攻略中原,如今颉利可汗又开始重复他们先辈的老路。”
“儿臣相信,以父皇的雄才大略和英明睿智,解决掉颉利不难。但颉利之后,草原依然会选出一个新的大汗,继续和中原的战争,重复着隋朝和现在的旧事,无休无止,直到我大唐遇到一任孱弱天子。”
“或许又会改朝换代,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而且还不单是对外的问题,我们大唐四周敌人委实不少,除外突厥外,高句丽、吐谷浑、吐蕃、高昌等西域诸国。”
“要对付那么多的敌人,军队少了不行,可养那么多军队,一样成本很高。而且疆域大了,距离远了,军队多了,不但开支比较庞大,而且还容易在地方边锤形成军镇,尾大不掉。”
“六镇之乱、河阴之变,可都改变了天下大势,殷鉴不远,父皇不可不慎啊!”
“是以,父皇完全可以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相互呼应,一硬一软,一刚一柔,平时以经济的方式来应对羁糜,削弱控制和影响,若经济手段达不到效果,则可以施以军事雷霆手段,一举定乾坤。”
‘呼’
李世民一脸的惊愕,神情巨震,显然受到的冲击极大。
李言所说,若是能够施行的话,完全颠覆了李世民对于战争和扩张的理解,从另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以国家为主体,以经济商业为触角,伸向敌国内部,润物细无声的将敌国消解于无形当中。
而且经济战相对于传统的军事战争,明显优点大很多,可以大幅度减少国内军队的数量,也少了海量的军费开支,只保留一些精锐军卒,减少了将领坐大的隐患。
经济战可以随时发起,依靠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不受国家军队将领的影响,给敌国造成极大的麻烦。李言停了停,拿起羊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拿在手上慢慢的品着,等待着李世民慢慢消化。
思虑良久,李世民神情复杂的看着李言,他当然知道,做为太子,李言也会巩固自己的实力,确保太子的地位,所以李世民才会投其所好,让李言参与朝政。
见其并不是很乐意,以为他更看重军权,所以放出了左屯卫五千禁卫军来帮其稳定东宫,另一方面也是试探。
但这个长子比自己想像的更加优秀,没有学着走自己的老路,而是用另外一种更加新颖温和的方式来发表着对于国事的看法,而且还不是说随便想想,所说的内容很是成熟,更让自己眼前一亮,用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待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但是,不得不说,太子虽然年少,但视角和格局很是广大,已经超出了一般臣子那种揽权扩张实力的老套路,用一种新的思想来解释国家大事,一边影响着自己,一边扩大着太子的影响力。
李世民想到前段时候还夸过英武类已的李恪,他当然知道,李恪其实就是在模仿自己,走自己的老路,用以来争宠。可实际上,李世民虽然靠着铁血手段上位,却非常讨厌自己的孩子们有样学样儿,这正是他所忌讳的。
很明显,李言意识到了这一点儿,从来不去主动争权夺利,一心扑在太子宫里,和诸位老臣们学习治国理政,对待军权,更是避而唯恐不及,像这次左屯卫翊府中郎将空缺一事。
就是李世民有意放给两个儿子,让他们去争的。
本来两边都推出了自己人,李世民还比较得意,因为两个儿子的所作所为,都不出自己意料之内。
而今天,李世民将这个问题主动抛出,更是想试探一下长子的态度,没想到他根本就没有去争的意思,反而主动将这个位置让给了李恪的人。对于履行太子的职责,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却有自己的看法。
本来李言提出要建立一个物殊的部门,发展一批卧底潜入突厥,打探消息,以供朝庭在应对突厥的时候帮助决策,就已经让李世民高看一等了。
李言虽然年龄不大,却已经知道了权力和责任是一体的,想要扩张权力就要承担责任,在为朝庭做贡献的同时,将自己的实力一步步的发展起来。
李世民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他能坐稳大唐皇帝,决非仅靠着一时冒险赢得的玄武门之变,而是从他起兵以来,征伐各方诸侯,为大唐打下一块又一块地盘的时候,就已经在打基础了。
不能为朝庭解决问题,而获得巨大的权力,不过是痴心妄想。
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军权是第一位的。
李言只要不表现出对军权这个暴力机构的贪婪和野心,至于其他的一些辅助性的部门,就算没有左屯卫翊府中郎将的事情,只要李言想做事,有想法,李世民都会无条件的支持,让他去尝试。
但他还是小看了李言,李言从一个密探的机构谈到涉及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后面更是用商业经济的方式,辅助正面的军事战争,甚至李世民隐隐感觉到,似乎李言的方式才是自己一直苦苦寻求的更加柔和的扩张治理方式。
但李言又说的不是很清楚,东一句西一句的,让李世民总觉得有些意尤未尽的感觉,恨不得钻到李言的脑子中,看看这小子脑袋中到底在想些什么?
“父皇,这些事情,都是儿臣闲来无事,观看历来治国理政的典籍,还有和各位老师们的探讨,启发出来的一些想法。嗯,也不是很成熟,儿臣无论是人生的阅历还是对治国经验都不如父皇丰富,想来和父皇探讨一下,父皇能想出更妥当的办法。”
李言也有些无耐,自己三世为人,原世界中也只是一个高中生,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政治经济学,对于经济对国策的影响,也只能是通过大国之间的博奕,知道个一鳞半爪的。
在李言生存过的两个现代世界中,自己所在的国家基本上都脱离了直接的军事暴力冲突,而大国之间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领域不断的争锋。
后世的鹰酱利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发起对外战争,扩大国际影响力,遇到小国就挑拨内斗,发起代理人战争。
遇到大国就搞经济制裁、发起金融贸易壁垒,通过军事竞赛,文化入侵,价值观影响等各种非直接冲突的方式消弱分化瓦解之。
实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赤膊上阵,以军事手段介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