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北伐,这是陆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作出的决定。

“北伐吗?”

孙思文听到陆渊的话,陷入沉思。

北伐嘛,倒也不是不可以。

现在经过十几年的战争,北方四国已经实力大衰,魏国丢了整个兖州故土,仅余雍州东部四郡。

赵国和徐国也差不多,受到了草原蛮人和玄域雪林南迁蛮人的冲击,各自在冀州、徐州本土的领地,都丢了大半,距离被赶出这两州,也没几年了。

不过经过十几年奋战,赵徐二国比起一无所获的魏国,倒是好上一点,在青州各有收获,分别夺得了梁国的东郡和青平郡,算是勉强拿到了一张中州入场票。

但区区一郡的地盘,自然无法满足赵徐二国。

可他们和魏国一样,北边有越来越疯狂的南迁蛮人追着,国中大半力量都被牵制着,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投入到青州战场了。

以他们在南线的兵力,能保住好不容易占领的东郡和青平郡,就是不错了。

还想继续向青州开拓,再调百万兵马南下吧。

在这种情况下,赵徐二国也无力向南开拓,与梁国的战事,也日趋平缓。

简单来讲,就是打不动了。

可以说,正是北方蛮人的加速南下,才给了梁国最大帮助,一下子牵制住了三个强敌大半的精力,给了他缓口气的机会。

不过,到底是打了十几年,梁国的损失也不少。

那已经丢失的青州两郡就不说了,对方近些年,光是国内战死的士兵,就已经超过了五百万人。

先天宗师也损失了二十余位。

只是这两项,就令梁国的军事实力,减少了至少三分之一。

而且在前几年,因为魏赵徐三国打的失误,被梁国抓住机会反击,三国一下损失了百万兵马。

梁国气势大涨,大有反攻回去,将失地收回,把赵徐二国赶回河北的架势。

当时楚国见到局势似乎有些不妙,江北似乎要出现两国一家独大的情况,不得不主动出手,帮了三国一会。

当然这个班不是直接出兵,而是在陆渊的示意下,楚国直接断了当年跟梁国的粮食买卖。

前十几年的战争,随着用兵规模越来越大,死在战场上的青壮男丁也越来越多,梁国地方上,自然而然的就陷入了劳动力贵乏的窘境。

这种情况下,全靠后方的老弱妇孺生产,当然无法支撑起梁国前线,五六百万大军的粮食消耗。

为了维持战局,为了保证消耗,最后梁国向楚国加大规模购粮,就是必须之事了。

事实上,不仅是梁国。

早就陷入两面作战的魏国,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就将国内近半的粮食消耗,放在了楚国供给上面。

梁魏二国的粮食命脉,已经被楚国给掐在了手中。

自身之生死,操于他人之手,魏梁二国当然知道这样很危险,是不对的。

可如果不选择求助楚国,他们就没有足够的军队放到前线,用来保家卫国。

到时会不会因为命脉被掐住而死,这不清楚。

自己会先因为军队不够,而国破家亡,这点倒是可以肯定的。

两权相害取其轻。

一个是未来可能会死,一个是现在死,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而梁国,也在做出决断的十几年后,迎来了这个自己选择的延期毒药发作。

所以当时楚国选择向梁国断粮后,梁国后方的粮食供应,顿时就出了问题。

地方粮价飞涨,百姓一米难求。

等传递到前线,缺少补给的大军,哪怕取得了大胜,却也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维持,难以继续向前推进。

最终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战机消逝,自己则暗然退兵。

但这场骚乱还没结束。

因为有感于梁国太强,所以哪怕梁国已经退兵,但楚国依旧没有恢复对梁国的粮食供应,所以长期依赖于楚国,供应粮食的梁国,顿时陷入了一场全国性的饥荒当中。

在两年内,梁国就因为这场饥荒,饿死了近千万人。

为了解决饥荒,梁国甚至不得不解散大量军队,让那些成年男丁返回后方务农耕种,减小战争的规模,以此来度过粮荒。

同时派出使者前往楚国,努力沟通,想要重新打通粮食贸易。

又派人前往豫州,求购那边出产的粮食。

靠着这一系列手段,缓了三五年,梁国总算是缓过了一口气来。

而在这期间,魏赵徐三国也在休养过来后,大肆进攻梁国。

但他们也是精疲力尽了,虽然努力,但都没取得太大成果。

到了现在,在梁国已经恢复的情况下,更是无力南下,只能采取守势了。

孙思文将北方四国的近况,回想了一遍,最后点点头道:“确实是该北伐了。如今魏赵徐三国,皆已疲惫,北边受困于蛮人,南边梁国已复元气,也磨刀霍霍。

南北皆有大敌,自身却已力竭,他们也只能奔波于自保,再难发挥什么作用了。

楚国已无法指望这三国。

至于梁国。

虽然因为这些年的战争,导致其男丁损失巨大,又因五年前的饥荒,国内人口大减。

但其到底是曾经的天下第一雄国,又占据了大半个青州,底子摆在这里,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听闻其国内,人口依旧有近七千万,甲兵有三百万。

而且因为这几年战事放缓的缘故,地方生产已经恢复,不再依赖于向外国购粮,国中安稳无忧。

此等底子,要是放任其继续休养个五年、十年,怕不是又要养出五百万雄兵,重新成为天下第一强国。

这种大敌,绝不可放任其慢慢恢复。

必须要趁着眼下,其最虚弱的时候,用最大的力量,倾力而攻。

发举国之兵北上,渡江灭亡梁国。”

很显然,在想通了局势利弊之后,这位楚国丞相也是支持北伐的。

陆渊对此并不意外。

自己好友在这种大局观上,可是从来没让人失望过的。

和他跟孙思文沟通这些,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取得共识,还有其它缘故。

因此见孙思文同意北伐后,陆渊便问道:“此次用兵,朕准备动员举国之力,男子大战,女子当运,尽最大之努力,争取一举消灭梁国。

以此计算,我大楚当发精锐五百万,征战沙场。再征调民夫一千万,用以输送军粮。

另外各藩国中,除了沿海诸国外,朕也打算征调一百万兵马,二百万民夫,再令他们出国中先天,协助北伐。

如此两部人马,全部合计一千八百万人。

国中积蓄如何,可能支应这么多人员消耗?”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这时陆渊既然决定北伐,那么要的就是倾尽全力,不留余地。

不仅自己国内直属兵马要出动,就连那些藩国也别想落下。

经过三十多年休养生息,南方的那些个藩国,如今家底可是殷实的很。

西南、岭南十八藩国,如今根据统计,总人口加起来已经有两千四百余万,超过楚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了。

这么一股力量,陆渊自然不可能让它闲在后方,给自己添乱。

只是一下动员一千八百万人,而且战争最少要打一年以上,甚至可能持续两三年,乃至更久。

这么庞大的消耗,他也有些没底。

先前梁国被自己断粮后的惨状,依旧历历在目。

此时楚国将要出兵,陆渊自然格外看重后勤补给,而这就需要孙思文这位国内丞相来给予保证了。

“一千八百万人……”

孙思文听到这个数目,也是感到头痛,然后开始计算起了楚国家底:“近些年,国中又新修了些常平仓,每年生产的粮食除去自用以及卖与魏梁二国外,剩余的都存了进去。

现在举国储粮已达五亿石。

大军出征,后方输粮,哪怕有舟船相助,损耗也颇多。

一千八百万人,一年大概要耗去两亿石粮食。

这些粮食全都启用出来的话,足够一千八百万人,两年半的消耗。

而国中抽掉了这些男丁劳力后,还能剩下五千五百万老弱,这些人能够耕种国内三分之二左右的田地,也就是四亿亩田,每年可产粮三亿石。

这三亿石粮,除去国内自用外,每年当可拿出五千万石粮,供给前线。

如果压榨狠一点,只给底下百姓足够存活的口粮,多征一些的话,或能拿出一亿石粮来。

这样靠着后方继续生产输送,等常平仓中的储粮,消耗干净后,也还能再支撑一年半的时间。

在这之后,国中就无法维持了。

支撑一千八百万人的北伐,以楚国如今家底,最多能打四年。

四年后,不论胜负,都要结束这场战争。”

孙思文给出了自己最后的答桉。

支撑一千八百万人北伐四年,这就是楚国休养生息三十载后,所积累下来的底蕴。

也是整个神武盛世给出的答卷。

“四年时间……”

陆渊听到这个数字,在心中琢磨一下,最终缓缓点头:“足够了。扫平江北,灭亡梁国,四年时间足够了。”

以梁国如今实力,人口不过七千万,兵马不过三百万,先天宗师更是只剩下了四十余位。

这点实力虽强,但比起楚国来说,却就看不过眼了。

“那陛下准备几时北伐?”

孙思文对楚国北伐能否胜利,也是充满信心的,此时就直接问道:“臣好及时调拨物资,动员民夫。”

“如今已是六月,很快就要进入深秋,能留给大军作战的时间,最多三四个月。

这点时间,也就够大军跨过江而已。

而且仓促之间,想要动员出一千八百万大军,同时还配齐物资,也是艰难。”

陆渊沉吟一下,道:“北伐之期,就定在明年二月吧。这样还有大半年时间准备,应该足够内阁调配物资,同时在地方动员人手了吧?”

他望向孙思文。

或者点点头,自信道:“有八月时间,足够了。”

陆渊拍手:”好,那便如此说定了。八月好,神武四十一年二月,我大楚正式举兵北伐。”

孙思文行礼:“臣遵命。”

……

跟内阁方面沟通完毕,陆渊这边又找到了周青,跟他商量起军方的事情了。

周青乃是国内武将之首,是排第一的大将军,同时还是掌管兵事的枢密院枢密使,这次楚国要出兵北伐,怎么着都是绕不开他的。

因此等陆渊找来这位大弟子,将他和孙思文的商议全盘托出后,周青就陷入沉思。

“一千八百万兵马……”

只是听到这个数字,周青就感觉头痛。

行军打仗,可不是键盘一点,游戏中的军队就跟着行动,能完全无视各种问题的。

真正的战争,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比如粮草后勤、行军路线、天气情况、水土不服,士兵心理、赏罚严明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稍有一环不对,那么大军就将不战自溃,甚至直接内乱起来。

就算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那也仅仅只是代表着你管好了这些兵马。

距离带着这些兵马出去打仗,还差了一大截呢。

领兵出征和管好兵马,那同样是两个难度。

以前楚国经历的最大战争,即和宁国的决战,动用的兵马规模,也不过七八十万罢了。

哪怕算上后方运粮参战的民夫,人数也顶多百五十万而已。

这已经是楚国出动兵马的巅峰了。

但就算是这个巅峰,也不过是如今,陆渊打算动用人马的十分之一。

一下子增添了十倍人马,想要合理的调动起来,并且让他发挥作用,可不是仅仅增添了十倍难度。

调动兵马的难度,那是随着人数的增多,翻倍来增加的。

眼下增多十倍兵马,楚国要调动的难度,最少也是二三十倍,并且上不封顶。

‘师父说的轻松,拍拍脑袋一想,就是一千八百万人的手笔。这气势规模大是大了,但想要发动起来,可不是大笔一挥这么简单。’

周青心中忍不住吐槽埋怨,但还是转动脑筋,尽可能的为自己师父的计划,查漏补缺。

没办法,师有事,弟子服其劳。

作为大孝子,哪怕觉得师父的计划不靠谱,他也只能尽力去让它靠谱起来。

“陛下,一千八百万兵马,人数实在太多,就算只是行军,也足可从岭南一直走到河北,绵延万里不见首尾了。”

周青斟酌着语气,向自己师父说明一个事实:“如此多人手,如此大范围的兵马调动。想要将一千八百万人聚到一处,共同行动,这是行不通的。

所以想要良好的调度这些兵马,兵分数路,各路委任方面统帅,令其自领兵马,这是避免不了的。

故而分兵势在必行。”

陆渊闻言点头:“是这么个理。”

作为当世名将,他当然清楚,自己一口气调动一千八百万人,究竟是个什么概念?

毫不客气的说。

在当今之世,不存在任何能够调动如此兵马的人,没人能指挥这么多的大军。

就连北边,动不动百万规模兵马的梁魏赵徐等国,他们调动指挥百万兵马,也不是说一个人全都指挥完事了。

而是将百万兵马,分成数路。

就如当初陆渊跟宁国对阵一样,岭南分了两路,江南分了四路,江北分了一路,各色方面统帅指挥兵马,他并不直接指挥操纵。

八十余万大军,就这样被七路大军分了,平均一路也不过十万人罢了。

靠着这样的方法,当初楚国才能指挥起八十余万兵马。

北边各国,也基本是按照这个方法来的。

所以一千八百万人,分成数路,不,应该说分成几十路兵马,这是必须要进行的。

不然你根本没法指挥这么多大军。

只是一下分成几十路人,彼此间以谁为主,又该怎么进行联动呼应,各自的出兵路线和计划又该怎么布置,这又是个问题了。

而周青要做的,就是制定出一个调动几十路兵马的计划。

“臣以为,一千八百万大军,其中真正精锐的,也就是六百万常备兵马而已,余者不过运粮民夫。

除了输送物之外,顶多就是驻守一下,后方占领的敌国城池。

所以大军分拨,当以这六百万常备兵马为主。”

周青定下基调,然后说着自己计划:“如今北国用兵愈发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动辄以百万计。

面对这般庞大的军团,我大楚分出的各路兵马人数,就不能少了,不然无以应对方面战局。

因此每一路兵马,最少不能下于十万人,最好以二十万人为佳。

同时在每路兵马之上,单设兵马大总管一值,建立一方行营,以分管方面战局。”

说到这里,周青看了眼自家师父,隐晦说道:“行营兵马大总管,当以国中真人为好。”

嗯,虽然陆渊一直没表态,但专任护国真人的青黄二系真人,是楚帝分身的事情,已经是世人公认的了。

周青所建言的方面行营,每一处统管的兵马,少则五六十万人,多则百余万人。

如此多的大军,除了陆渊本人外,谁敢直接接手?

除了他之外,底下那些人谁会服气?

这点就连周青这位大将军,也很难胜任此职。

不是陆渊不信他,而是他没这个威望。

毕竟在别人眼中看来,周青能做到大将军的位置,靠的是陆渊大弟子的身份,而不是是能力真有那么高。

事实也确实如此。

他能做到这个位置,靠的还真就是陆渊的扶持。

不然自己大弟子不用,难道还扶一个跟自己关系不亲近的人上来吗?

因此,众将私底下,对周青不服的可是大有人在。

所以兵马大总管一职,除了陆渊本人和他分身外,还真没谁能坐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