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2211年,开宪二十年的秋季。
朱大典已经79岁了,他年轻时身体健硕,没有大病,心情舒畅,因此得以长寿。此时显得一些老态,但是仍然可以理事。他曾经几度寻求把大都督的职位交给朱万化,因为他担心,朱万化的督军一职已经时间不长了,大都督的权利有限,但毕竟是个长久的职位。
朱万化的想法是不要给人以眷恋权利的姿态,另一方面,大都督的事务不多,不是很繁忙,这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很有好处,完全清闲下来是不利于健康的。因此,坚持让朱大典继续担任大都督一职。朱大典只当是朱万化孝顺,心里也很满足。
信王朱由检治下的省份已经度过了特区、自治的阶段,全部进入训政期了。朱万化依然是不断的巡视处于训政的省份,检查督导,为此,他来到了江宁(南京)。
这一日,忙中偷闲的朱万化只带来少许随从护卫,来到莫愁湖散散心。朱万化向来行事低调,作为身份标识的仪仗极少使用,因此,他一行二三十人也不是特别的引人注目。
这个年代的莫愁湖,就是一片原生态的湖水,除了提防,一两处亭子,人为的建筑不多,与乡村野岭区别不大。湖边不乏垂钓之人,还有架着小船撒网的渔夫。这倒是闲来无事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意外之事总是有的,他的前方,树木掩映的堤岸上惶惶然的一队仪仗,人还没见到,就知道那是信王朱由检了,因为在南京,圣亲王的身份再没有别人了。
躲避太失身份,也没有必要。朱万化示意随从散开警戒,他自己到湖边观看垂钓者。意思是让朱由检径自通过。本来没有见面的安排,也就没有必要见面了。
朱由检现在是无官一身轻,到了训政时期,他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做皇帝不自在,不能随意走动,现在可是自由了,闲云野鹤,走到哪里也没人管。
朱万化无心见他,他可是闲的无聊,愿意找人闲聊天。当然前提是他不忌讳见朱万化。这么多年了,人总是要变化的,离开了显赫的皇帝身份,他的心境也平和的多了。他也是身居上位者,对朱万化的了解当然强于百姓,国家能够富强到今日的地步,全是朱万化的功绩,这是不可否认的,再多的怨恨也会慢慢的化解。
“这位可是朱先生,请借一步说话。”
说话人声音沙哑,很苍老,但隐约带有公鸭嗓音。面向着水面的朱万化转过身来看到一个老者,佝偻着腰,面带笑容,朱万化的三个卫士已经站在了老者的身后。想一想朱万化已经隐约猜到他是谁了。
现在的报纸上有了刊登照片的技术,朱万化的光辉形象谁人不知呀?所以朱由检,曹化淳认识朱万化并不奇怪。
朱万化说道:“无妨。”同时挥一挥手,意思让卫士后退。
他们走了几步,远离了湖岸,那老者双膝跪地,说道:“圣宪王爷,请恕老奴无理之罪!老奴奉信王爷之名,请宪王爷过去叙话,如果宪王爷不方便,老奴回复信王爷便是了。”
朱万化微笑着说道:“是曹公公把?前边引路。”
算来曹化淳的年纪应该是接近七十了,历史上再过三年他病逝于家乡,那时他遭到了文人的诬陷,无法分辨(称他开北京城门引闯贼入京,实际上当时曹化淳已经告老还乡,并不在北京)。但是此时的曹化淳并没有见到病态,说不定能更长寿呢。
在一个小亭子里朱万化见到了朱由检。左右的闲人都远远的退到远处,戒备着,但是没人打搅他们,这其中,朱万化倒是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他看的不错,那是杨嗣昌,已经老迈了,其实他年龄在七十左右,比朱大典小了八九岁呢。难得他的忠心,还伴在旧主身边。
此时的朱由检整50岁,生活无忧,亦无烦恼,因此,身体强健。身穿家常便服。但是大红的袍子绣着金线,头戴黄丝巾,岂止是富贵?明显就是帝王的派头。
朱万化比他大了七岁,今年五十七,也还不是显老的时候,也是精神霍霍的。
郊游偶然相遇,也不是什么正规的场合,因此,二人拱手为礼,口称“幸会!”就着亭子对面坐下。
互相的打量良久,朱由检先说话了,他说道:“圣宪王爷,我们这还是头一次见面吧?”
这的确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竟然如此的随意。
朱万化答道:“圣信王爷,你我神交已久!殿下近来可好?”
是啊,几十年了,他们交手过招不知道都少次了,互相间熟悉的不能在熟悉了。
“说得好啊!朕......啊不不,孤王......嗨,这是怎么了,我......不做那把龙椅,什么都想清楚了,也豁达了很多。”
是呀,他如果依然纠缠着天子之位,如果不豁达,也就没有今日的见面了。
朱由检继续说道:“‘民为重君为轻’是老生常谈了,自古至今的帝王有谁当过真?因此,宪王爷所为让我猜不透。王爷能赐教一二么?”
这是个大题目,不容易说的清,也是朱由检纠结的核心,朱万化也是沉思半晌,才开口说话。
他说道:“心存黎民百姓是个根本,我这样说你也未必信。让我中华富强是每一个人的愿望,这也的确是我的梦想。这样说,你可能能够相信一点。”
此时,朱万化完全抛开了“孤王”“殿下”的一套俗礼,沉浸在思索之中。
他继续说道:“其实这更是实事所然,形势所迫。这样说,你可能就相信了。回顾这些年所走过的路,的确是一步一步逼迫到如今的结局。如果回过头去,选择别的路,那个结局就可能是全面的战争。你也是熟读史书之人,自古到今,那一次改朝换代不是八方诸侯的一场混战?朝代的更迭会减少多少人口?毁灭荒芜多少繁华之地?这个结局就是你我要面对的。为了我,或者你,谁来坐这把椅子,必须要有一个人口灭掉大半的结局吗?死掉的人何止千万?必须要得到毁灭天下财富的结果吗?一定要赤地千里吗?我不愿意看到,因此要避免之。也许我从来就不是龙种,我过于怜悯随和,过于仁慈了,也就成不了龙。但是,看看今天,我不后悔,我大中华繁荣昌盛了,也实现了我的梦。
退一步说,我登上龙庭,面南称朕,能千秋万代吗?历史告诉我们——不能,至多是三五百年,那已经是长寿的朝代了,一般只有两百年。至于皇帝个人,还极可能得不到好结局,历史上被杀的皇帝还少吗?开国皇帝不能善终的起码占三成以上。从个人的私利来说,我不愿意做被杀的皇帝,我也不愿意我的子孙时刻面临那个悲惨的结局。
好了,我说的太多了,你未必相信,就到此为止把。”
朱由检听迷了,愣在那里,这样的话,他没听过。不过他登基做皇帝的那一天,袖子里揣着干粮和饮水,皇宫里的食物和水他一口都不敢动。当天夜里他是坐着等待天明的,手里还拿着一把自卫的刀,那是从皇宫护卫处骗来的。因此,朱万化说的话,他是有切身的体会。
朱万化心想,我有那么伟大吗?不过一个平头百姓而已。不过这个话不能对朱由检说。他已经站起身来,意思要告辞。朱由检这才清醒过来,他说道:“宪王爷不忙走,我还有一问。”
朱万化心说,你哪里来的这么多问题?但是嘴上说道:“信王请讲。”然后重新坐下来。
朱由检问道:“宪王爷如何造的如此犀利之火器?还有那众多的机器?我始终不得其解,难道宪王得了仙人指引?”
这可是问道根子上了,朱万化总不能说我来自后世吧?
不过这个问题不必思量,朱万化已经不知道解答多少次了?或者叫做“编”了多少回了?
朱万化微笑着回答道:“第一是形势使然,第二是敢想、用心。什么是形势使然呢?早年间外有鞑子寇边,内有民乱,如何御敌呢?信王你恐怕也是想了不知多少遍了吧?无非是钱粮和武器。没有钱粮就要找钱粮,你问的不是这个,就不说了,我们就说武器。形势所迫,就要想办法,我们想到的是大炮和火铳。这两样当时的官军都有,但是不好用。就说火炮吧,官军的炮笨重、打不远、打不准、效率低。这就要制造轻便的火炮,大威力的炮弹,于是就要好铁、好钢材。我们就去炼铁、炼钢。当时的登州巡抚孙元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就把他的三个儿子请到了金华。那也是一个漫长辛苦的过程,我们就有了好铁、好钢。
这些事情很繁杂,被你们统称为‘雕虫小技’‘*技巧’,为士大夫所不齿。
炮管怎么造出来,什么炮弹威力大,这都要成百上千次的去设想,这就是敢想,还要想办法做出来,这就是用心。多少人的心血铸就了新式的火炮,拿到战场上就可以打击消灭敌军。
整天价喊‘*技巧’不齿于工商的人,是做不到的。”
说来也巧,在他们说话时,一个叫做“竹蜻蜓”的小玩具飞到了亭子附近,两个*追着飞奔而来,这给了朱万化一个新的话题。
一个竹片,切削成左右偏转的片子,中间插上一个木棍,双手一撮,就飞上天了,这就是“竹蜻蜓”玩具,也有叫做“飞天”的,民间很普遍。
朱万化指着“竹蜻蜓”说道:“信王看到那个玩具了吗?我们幼时都玩过的。现在看到它,我就在想:用这个办法,人能不能飞上天呢?这就是敢想,当然还要有点根据,不能胡想说梦话。
如果那个竹片子很大,是钢铁制造的,很结实。用我们现在使用的内燃机来带动它,也像竹蜻蜓一样旋转起来,它下面带一把椅子,人坐上去。是不是就可以飞起来呢?
这是有道理的,我们按着这个道理去做,想办法,多用心,我相信,人是能够飞上天的。
人飞到天上有什么用途呢?从甲地到乙地,它就是交通工具,是会飞的马车,速度快,上千里的行程,盱眙之间就到了。如果带上炮弹,飞到敌军的头上丢炮弹,那就是会飞的大炮,就是武器。
信王爷,这不是仙人指点吧?这也不是神话。以你的学识应该知道,这个虽然很难实现,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智慧和人力物力,但是,它是能够制造出来的。人从此就可以飞上天!”
朱由检这回彻底的惊呆了!说神奇吗?他说的的确有道理,不是胡说。但是要说人能飞上天,那是打死也不信。真是矛盾啊。
事实上,直升飞机的发明,的确有“竹蜻蜓”的因素。“竹蜻蜓”流传到了西方,引起了一位伟大人物的注意,这个人就是意大利人达芬奇,它根据竹蜻蜓的原理画出了可以实践的图纸,这份图纸就是最早的直升飞机的设计图。在20世纪初,第一架能够飞起来的直升机,就是按达芬奇设计的原理制造出来的。又过了三十多年之后,真正的直升机就飞上了天。
......
朱万化百年以后,中华帝国没有给他立纪念碑,也没有铜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的方式是建庙宇。
朱万化的庙号为太祖,一般称为宪太祖,因此他的庙就叫做宪太祖庙,简称太祖庙。
庙中的牌位上刻着朱万化的谥号,谥号为:“开疆文武睿宪祖”皇帝,用了七个字。
庙号是帝王特有的,指的是在太庙里立室奉祀的名号,如果单独建庙也使用这个庙号。一般开国皇帝称作“祖”,后继皇帝称为“宗”,如李渊称“高祖”李世民称“太宗”,后人称之为唐高祖、唐太宗。
谥号是对于去世之人的评价,帝王将相都可以有谥号,并非皇帝独有,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谥号始于汉代,起初并不复杂,只是一两个字,后来就越来越多了。例如刘秀谥号“光武”,两个字,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用了七个字,朱元璋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竟然用了21个字,清朝的皇帝一般也是二十多字。
每一个字代表什么意义,用几个字合适,这都是有讲究的。例如常用的“文”字解释为:经天纬地、道德博闻等等,这些就比较枯燥了。
朱万化的庙建在了金华以北的九龙山,称为宪太祖庙。据说选择此地是为了取地名的吉利。
毕竟朱万化有照片传世,若干年后,后人还是在九龙山为他立了青铜的塑像。
从此,每到中华帝国重大的庆典,国家的大员们都会聚集于金华,向太祖庙进香。九龙山也就成为中华的重要风景区。
后人都称朱万化为国父。
---全书完---
编后话:
全书终于写完了,有个善始善终,也终于轻松下来。
写了两百多万字,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原本的计划就是150万字左右,意图是写的短小一些,让人有时间看。
首先是感谢读者捧场了,谢谢!
感谢铁血读书网给我一个发表作品的机会,谢谢!
原本我就不是写小说的料,闲来无事看网络小说。经常看到有不少常识性的错误,或者说一些人云亦云的话,作者自己都不动脑思考,却拿来误导别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一时手痒就试着写。真的动手写作,才知道写作不容易。
书中也有不少的疏漏错误:
最大的错误在于那个年代的黄河从洛阳决口,一路向南,到安徽夺淮河河道入海(其路线就像抗日战争时期的炸毁花园口大堤决口后的路线),直到清代中期黄河才回归故道。知道这个错误的时候,书已经写了大半,网络上发表的内容是不能修改的,所以只能将错就错了。
还有,例如:463章“一算吓一跳”中计算渭河河道土地面积之时,差了一位数,就像赵本山捐款三千变三万一样,闹了个大笑话,土地红利太多了。不过数字谬误,道理还是对的。
类似的错误还有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此一并向读者道歉。
我的新书:“啊,东北军”已经上传,期盼着读者们继续捧场!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