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十月中旬,朱万武在兰州给了左良玉一条出路,让他借道陕西、河南进入湖广,会见时朱钰在座。
朱钰对放过左良玉颇有看法,左良玉走后,他对朱万武说道:“三叔,从我们的情报文案来看,左良玉就是个祸害,除掉他也就算了,留他一条性命就算便宜他了,何必耗费钱粮送他去南方?这种人到哪里都是祸害。”
朱万武一愣,对于左良玉的处置策略,那是大哥定下来的,通过联省衙门和国防军来实施。对于大哥的吩咐还从来没有人质疑过,也没有人敢于怀疑反驳,朱钰即便作为大哥的儿子,也不应该在执行中持怀疑的态度,这个苗头不对。不过由于朱钰的特殊身份,朱万武还是不能直接教训的,于是他说道:
“大侄子,左良玉头上顶着官军的名号,并且不是本地的地方军,如果他愿意遣散队伍,或者自愿加入国防军,我们是可以像收编其他官军那样,或收编或遣散都是可以的。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动武。我们如果与左良玉交战,那就会激起朝廷的不满,除此之外,还有天下众多的各种势力,他们就会以此为借口,指责我们造反,总之会生出许多事端。现在这种处置办法就非常平稳,等于向世人宣告,我们是尊重朝廷的,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来。
从另一个角度说,河南、陕西、甘肃相继进入宪政,加入到联省的队列,与我们尊重大明朝廷的政策直接有关。如果我们与朝廷开战,不但其他的省份不敢加入联省,就是已经在联省之中的省份、官员也极可能反水或者离职而去。因为多数人是不能公开明确的造大明朝廷反的。背叛大明和贰臣的名声他们都担不起。
大侄子,三叔我口拙,道理讲不出太多,不知道你能否听懂。但是,国事并非家事,纵然有疑问也是要执行既定策略的,决不可义气用事。”
朱钰连忙说道:“三叔教训的对,我还是年幼无知,一时气愤不过,在自家人面前瞎说了。对外人我是绝对不能胡说的。”
对于朱钰的这个情况,朱万武无论如何是不敢告诉大哥的,假如朱万化做了皇帝(朱家兄弟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那么朱钰就是太子,在皇帝面前说太子的短处,无论对与不对,无论有没有道理,那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为了故事连贯,我们暂时放下甘肃的整军、救灾、经济等方面的事态发展,故事将追踪左良玉的南行。
左良玉所部驻扎的地点在天水地区,前文说过,甘南地区的旱灾稍差,是甘肃省内尚有少量收获之地。因此,左部的粮饷并不是全然没有。
左良玉之所以驻扎此地,就是因为罗汝才曾经占据甘南,不管左良玉是否真的剿匪,这里毕竟是剿匪前线,否则,他的存在就失去了理由。
这个道理左良玉是越来越明白了,“匪”是不能剿灭的,没有了匪也就没有了左良玉存在的道理,所以左良玉的剿匪已经不像前两年那么实在了,也不会尽力,只是做出样子给人看而已。结果就是“匪”屡剿不灭。
哪成想花皮来了一支小部队,没过几天,罗汝才就摇身一变,成了官军,大张旗鼓的奔西方而去,不知所踪!结果甘南平静了,匪没有了,再无战事,左良玉成了闲人,也成了甘肃多余的人。好在他尚没有闹出大的事端,没有引人注意,否则朝廷就要过问了。可是他还能去哪里呢?
正在左右为难之际,还是花皮又给了他一条出路,如此机会必须紧紧的把握,因此,左良玉的行动及其迅速,十月二十日,集结起来的部队迅速沿着渭河东进,只一天就进入了陕西境内,与接应他们的花皮碰头了,并且得到了第一批500石粮食和草料,他全军吃饭的问题立刻就缓解了。
行军中左良玉看到了,陕西也是干旱的灾荒年,但是陕西的民众却没有饥荒,他真是不懂了,农民、百姓哪里来的粮食?左良玉的认知水平还是种地收获粮食,对于工商一概不能理解。
左良玉出发之前下达了严厉的军令,任何军官士兵不准脱离队伍一步,否则,杀无赦!没有上官命令,绝对不准接触民众,说话都不行,违者杀!至于扰民、抢劫、*妇人更是声明将使用最严厉的刑罚。所以他的部队还真是安安静静地行进在陕西的渭河平原上。部队扎营全部选择野营,能绕过的城镇绝不进入,必须穿过的城镇,也是快速通过,绝不敢在城镇中停留一步。
左良玉的部队进入陕西后,虽然极少接触民众,他们还是看到了很大的变化。此地对于他们并不陌生,一年多之前他们就在这一带活动,进入甘肃也是走的这条路,但是,现在的道路已经大变样了。
他们走的路是交通主干道,都是宽阔的大道,显然是刚刚修整的,有的路段还在施工,到处都有几十人、几百人的雇佣民工在修路。他们不懂,道路能走人就行了,为什么修这么好呢?他们也会懂得车辆的运输能力强于驮马,但是未必会仔细的比较两者的差异,所以就不太明白修路的意义。
实际情况是:西北遭了灾,并且比往年严重。联省救灾的办法比较多,总的原则就是开拓工商的经营空间,办工厂,办作坊,办商铺,办运输,以此吸纳大批的劳动力,有工作就有工钱,就可以买粮食养家糊口,朱家的商品粮那是源源不断的运进来。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需要移民的地方,大批的移民也是救灾之策。
发展经济就要修路,这个道理明代的人不一定懂,但是现代人都知道的,朱万化自然明白。路总是要修的,那么就乘此机会雇佣大批的人力修路。从工程角度看,现在的人力廉价,甚至给饭吃就行,工钱都省了,工程的造价就低。古代的土木工程就是人海的工地,没有工程机械的,人工费就是工程的主要费用。从救灾的角度看,这是以工代赈。当然,联省的官府不会不给工钱,劳动力还要养家糊口吗?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
左良玉他们走的这条路属于交通要道,道路的等级高,工程的要求就要高,路面要坚固,地基要扎实,路面的基础都是要铺石头的。
赈灾的同时,解决了主要干道的交通,一举两得。
左良玉的队伍马匹很多,主要的辎重都是驮马,他们还有5000人的骑兵队伍,另一方面左良玉也是怕出事,能够安全的通过国防军辖区,就是最大的幸运,军士们累一点更好,累趴下才好,免得生事,所以左良玉拼命的催促部队急急的行进。这样一来,行进速度很快,八百里秦川他们用了十天就到了潼关,过了潼关就进入了河南。到了河南境内,同样是道路,他们又见到了新景象。
什么景象呢?与他们行走的路并行的,有一条笔直的大道正在施工,有的路段已经完成了。但是,那条路上没有行人和车辆,从完工的路面可以看到,道路中间铺的都是碎石。人和车是无法行走的。左良玉看不懂,这是什么路?
实在是新奇搞不懂,他就问带路的国防军的军官,得到的答复是:这是铁路的路基。
什么是铁路?
回答:@#¥%……*-#
糊涂了!回答者说不清,听者更是云中雾中。
“开封到济南的火车已经通车,有机会左大人可以去看一看。”
这句话倒是听懂了,可未必有机会。
原计划在今年河南境内只有从开封到山东济宁的400里铁路工程,可是,为了救灾,为了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河南境内从开封到潼关的路基全面开始施工。
这也是有原因的:河南境内的主要道路,在吴甡的治下已经修了三年,大部分道路都修好了,公路工程已经不多了,需要的劳动力也就不多了。铁路总是要修的,钢铁产量不高,铁轨不够没关系,先把路基修起来,只要有了铁轨,铺上就是铁路了。
陕西的渭河沿岸也是青西铁路的线路,为什么陕西没有修路基呢?
这是因为陕西的路段已经是黄土高原的边沿,铁路线路需要跨越几条十几米深的沟壑,铁路跨过这些沟壑就需要巨大的桥墩和钢架桥梁。这过于目前的工业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朱万化还在想办法,他也动员了一批修路的技术人员去现场考察,在现场想办法,如何用现有的工业能力修这一段铁路?
南阳到湖广境内,国防军控制的道路就是南阳农牧场到汉水的丹江口的公路。这条路是朱家获取镍矿石的通道,现在又是向河南运粮的主要通道:通过长江、汉水的航运到达丹江口,再由马车运输。因此这里的公路等级比较高,利于大军的快速通行。左良玉进入湖广走的就是这条路,这是国防军给他们指定的路线。
左良玉原本以为进入湖广他就自由了,没想到在这条宽阔的大道上到处都是花皮的身影,运粮的马车络绎不绝,押车的全部是花皮的士兵。
左良玉似乎明白了,这么多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入河南,难怪花皮不缺粮。可是粮食是哪里来的?
他真的疑惑了,难道湖广已经是花皮的天下?报纸上可是说湖广是朝廷的。
他问引路的国防军的军官,得到的回答让他很失落。那个军官告诉他:湖广是朝廷的官员在治理,但是部分地点、线路在国防军的控制之下,比如南阳到丹江口的公路,汉水、长江两条水路的航运都是在国防军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湖广的主要交通线,主要的城市、地区已经存在国防军的势力,他在湖广处处要受到国防军的制约。
他又问:湘江呢?
湘江是江南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向的主要交通线。
回答是,没有。
其实只是暂时没有,国防军很快就会开辟这套航路。
这让他心中稍安,这等于告诉左良玉:他必须过长江,长江以北容不得他胡作非为!
左良玉手中也是有地图的,只不过是大明惯用的示意图,但是用惯了,也是很方便。他是文盲,看这种地图反倒是方便了。
从地图上他看到,现在走的是到丹江口的路,没有走去襄阳的路是对的,避开了湖广的很多主要城市,他如果想悄悄的过长江,这是最好的线路了。
按照左良玉和国防军的约定,国防军送他们到达丹江口就是终点,此后左部向何处去就与国防军无关了。
国防军带着左部走丹江口这条公路,也是在警告他,这条路是国防军的路,不要打这里的主意。
到达了丹江口,左良玉就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请求国防军送他从宜昌过长江。
如果没有国防军的帮助,他过长江的动作必然引起轩然大波!一万五千人的部队通过长江,需要多少船只?湖广已经平稳安定了多年,一万多人的军队调动要闹出多大的动静?只有在国防军的协助之下他才能平安的过江。
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它也附和朱万化努力求稳的原则,因此,协助他们过江的命令就发到了第六师,过江地点就是宜昌。
左良玉的部队过汉水又见到了新鲜事——机器渡船。
汉水的水量也很大,在丹江口就有一个国防军专用的渡江码头,由于这里客流量小,渡口主要还是为了国防军自己的方便,因此,只有一条小渡船。
渡口的船说小也不能太小,它必须能渡过马车,否则要渡口何用?用于渡过人马,装载两三百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左良玉的军士们可是开了眼界,没有船帆、没有船桨,轰鸣作响冒着浓烟的船就能快速的行走?这是神船!
过了汉水,到宜昌的路可就不好走了。对于国防军来说,丹江口到宜昌只是偶然有人员来往,他们不需要修路。带路的军人也换了第六师的军官。
在宜昌过长江就更让左良玉的兵开眼了,他们看到了长江上的大客轮,长江上的渡船更大了,一次可以渡过五六百人。
过了江的左良玉一刻也不停留,快速向南而去,他要尽快的离开这是非之地,他的目标就是湖广南部(就是现代的湖南)。此后,经过左良玉的反复选择,他们在崇祯八年的年末,辗转到达了零陵、衡阳一带,在这个偏僻之地安顿下来。
其实这里不太偏僻,这里是湖广到两广、到西南的交通要道。如果左部适当的避开大陆,则四周都是偏僻的山区。南方之地,偏僻的地区也不贫寒,最低限度吃饭还是不成问题的。
对于花皮辖区的繁荣,粮食充足,中原地区的安定,左良玉有什么感想吗?左部的军官、士兵有何感想?
是眼馋、手痒痒,恨不得上去抢一把?还是有所醒悟,希望自己也做一个守规矩,安享太平的良民呢?
这两者应该都有,眼下第一种(抢一把)人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想做良民的恐怕就越来越多了。谁不想安安稳稳的生活?谁又想整日里打打杀杀的?对担惊受怕的生活总会厌倦的。
---第387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