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接着聊三国人物乃至东西汉人物之前,就必须要和宋明时期一样,先了解他的制度。

正比如明朝有内阁六部还有三厂一卫,大宋有极度分权制度。

这东西汉乃至汉末也有着他们的特殊官职制度,也只有了解了这些东西,我们才能够去了解很多三国人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地位。

首选in我们要知道在东西汉,乃至汉末三国是有着很多高官权贵的。

其中,丞相,三公,尚书令这更是各有所长,一时间对于各个官职上面的人来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争论。

今天就先说一说官职,然后再说其他。

先说西汉,作为大汉的前半段,西汉是正经儿的丞相问责制度,或者说叫做实权丞相。

在这个时期,文武百官有啥事儿你去找丞相,别总和皇帝嘚嘚瑟瑟个没完没了,你们的上司并不是皇帝,而是丞相。

在朝堂上,丞相才是那个做决策的人。

那皇帝是干什么的?

皇帝是和丞相唠嗑的。

换句话说,皇帝只负责丞相一个人,然后丞相负责后面的所有事情。

这种制度,也就是后面蜀汉诸葛孔明担任丞相时期的制度模板了。

当然了,这么做自然也是有好有坏了。

先说好的,丞相问责制嘛,有事儿丞相干,出事儿干丞相。

想象汉武帝时期,尤其是后半段,那折腾丞相折腾的,三天两头给他换一个,愣是把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丞相干成了高危职业。

但是坏的一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丞相的权利实在是太大了。

尤其是当这个时候,有外戚混到了大将军或者干脆混到了丞相的这个位置上,那简直就是要了命了,这就是妥妥的专权。

所以哪怕是到了西汉的后期,丞相制度也实在是干不下去了,因为大家都明白,这玩意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保证自己的初心的。

你不篡位,你总是在这里憋着我我也受不了啊。

所以取消了丞相制度,从而换成了后面的三公九卿制度,然后这个制度就一直用到了东汉。

这一段时间,在朝堂之上基本上就是以三公九卿制度为主。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朝堂官职虽然没有明确的品级划分,但是有一个高下之分。

最高的是太师,太傅,大司马。

这三个本称之为上公,这个时期的上公不仅仅是虚高的职务,那是真的有权利。

就比如曹仁晋升大司马,然后便可以给他配套总督内外诸军事的权利。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因为权力实在是太大了,皇帝放心不下,基本上属于常年空缺状态。

谁闲的没事儿也不会想要往哪个方向走,除非岁数到了,也没两年活头了,或许还能朝着这个方向努一努力。

至于大司马,其实最开始在西汉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冠名权罢了。

毕竟那个时候大将军还是很重要的,但慢慢的因为很多事情,他从一个大司马大将军的冠名问题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官职。

而且不但慢慢的三公混到了一起,最后还直接混到了大将军的前面。

这其实是一个漫长且很有意思的变化。

而三公九卿之中的三公也又不止一个版本,但是我们基本上最常见的就是太尉,司徒,司空。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太尉管天,司徒管人,司空管鬼....地!

不过这个说法就有些....不是和能准确。

一般我们按照职权去说,太尉在三公之中的地位也是最高的,因为他管的是天下之兵马。

包括内外的诸多兵事等等,这是带兵的。

而司徒管理的则是官员,无论是地方还是朝堂所有的官员总主管。

至于司空,他并不是所谓的礼法,他真正管的是类似于天下灾情,天象变化,各地建设。

比如某个地方出现了大洪水或者是地震了,这都要把司空弄下去平息一下子。

所以这三公之中一个地位超然,一个权利超然,一个....速度超然。

当然,这是我们的理想状态下。

为什么要说这是理想状态下呢,就是因为在三公之下还给他们安排了一个九卿。

三公九卿制度是替换的什么制度?

是替换的丞相问责制。

为什么要替换丞相问责制?

因为丞相的权利太大了。

所以你会让三个同样权利很大的职位去替代一个职位么?

这很明显你不会啊,因为三公之中一个管兵马,一个管官吏,还有一个简直就是大户部工部乃至刑部的集合体。

你但凡有两个人联合在了一起,皇帝没用了啊。

所以他们有这些权利,但也只是名义上罢了,三公九卿制度在根源上来说,他们的根不是三公。

而是下面的九卿!

三公就如同西汉初期的皇帝一般,作为黄老之术起家的大汉王朝很明白无为而治这一套的根源。

那就是给县官找一个合情合理的现管,比如当年他们给自己找了一个丞相。

当没什么问题的时候,让丞相去做所有的事情,为这个王朝出人出力,奋斗一生。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那就把这个“罪魁祸首”弄下去,然后天下大吉,从新开始。

但一个人的现管终归还是不太稳妥,所以在将那“丞相”一气化三清之后,也同样将现管这件事情一分为九,做了一个类似于金字塔形状的朝堂制度。

三公看似权利极高,但是实际上则是只有开会议事的权利,以及管理他们下面的九卿。

而且还是各管各的,三公管九个,一人管仨,公平合理。

太尉管下面的太常,光禄勋以及卫尉。

司徒管下面的廷尉,太仆和大鸿胪。

司空则是负责下面的宗正,少府,大司农。

这就是所谓的九卿,而且他们九个才是有真正的具体职权,也就是所谓的干事儿的。

然后剩下的朝堂之中的各种官员,负责各种事情的各路要员臣子,也都是在九卿下面的。

所以如果说地位,三公绝对是更高的,但是位列九卿则是所有刚刚进入官场之人那最初的梦想。

地方上面则是州郡县乡,这也就是所谓的刺史,郡守,县令等等了。

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郡守官至两千石,但是一州刺史则是只有八百石,在这上面,似乎刺史还不如郡守。

那是因为西汉后期,刺史出现,他们是只有监察之权而没有实际的权利。

而他的上级则是直接归属三公的司徒。

这就让很多人在三国小说里面抖机灵了,一看到刺史如何如何就说这刺史都没有实际权利了。

他们就是个八百石,这作者一看就不懂历史,如何如何的吧。

说他们抖机灵并不是说某个写刺史的作者就一定懂这方面的东西,也有可能是他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要知道刺史只有监察权,而没有实际权利的时候是在西汉后期。

那个时候刚刚撤掉丞相一职,加上三公九卿刚刚成立,这个时候就和宋初对宦官一样。

他怂啊!

所以皇帝对于三公是比较忌惮的,最起码在那个阶段是很忌惮的,而作为司徒权利的延伸,皇帝对于刺史这个官职的态度,那基本上就相当于官员对于宦官的态度。

我不是不允许你出现,但是最起码你也不能这么肆无忌惮,这个阶段刺史就是一个监察人员。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三公的权利彻底的收归到了朝堂之中,也就是九卿之上。

而到了这个时候,作为司徒权利的延伸,刺史仍然保留着监察的权利,但是却又不仅仅保留着监察的权利这么简单。

因为他慢慢的和另外一个职权有了关系,那就是御史大夫!

在丞相还存在的时候,其实也是有三公的,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他的地位呢,是秦汉御史府的长官。

地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及掌管图籍秘书。

当然后期的御史大夫也不是当年的御史大夫了,但是那刺史也不是以前的刺史了啊。

到了这个时候,刺史不单单要监督,在处理地方政务和人事任免上面,他们也开始逐渐接触了起来。

也就是在东汉时期,他终于有了实际的权利,到了东汉末期那权利也就更加的大了起来。

尤其是中间可是出现过州牧制度的,因为权利过于大所以将州牧制度再次废除,但是很多州牧可是直接退化成了州刺史。

已经有过权利的刺史们,如有还能够和之前的那些时候一样温顺?

所以在三国前后,那州牧制度出现的前提并不仅仅是上面的嘴巴一张就可以了。

你要知道,如果刺史的权利一直就不如郡守,你出来当州牧,人家也得认你啊。

我本来是老大,你来了我就不知道老几了,换你你能同意?

州牧制度的出现,只不过是给了已经权利超标的刺史一个合情合理蜕变的机会罢了。

至于州之下则是郡县制度和郡国制度并行的存在。

汉随秦制,尤其是这个郡县制度更是跟随着秦国走。

但那位太祖高皇帝毕竟是一个善于变通的存在,他知道那个时期如果一下子让诸侯全部消亡实在是有些太过于着急了。

所以他并没有急迫的恢复郡县制度,反而是在最开始的时候给了不少外姓之人封了郡国。

之后清理掉他们,然后用白马之盟维系着诸侯国的存在,只不过这个诸侯国仅仅是他们老刘家的诸侯之国罢了。

而郡守和国相也就应运而生,他们都是管理一郡之地的长官,只不过是名副其实,另一个是虽然无大王之名却行大王之事罢了。

至于为啥国相管的比大王还多...

除了极特别的郡王之外,哪个不长眼的诸侯王非要给自己找点不痛快?

成天上蹿下跳的,嫌自己命太长了不成么?

当然,到这里基本上就是三公九卿的基本制度模板了,但是这并不是大汉的全部体系,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官职。

他们并不在三公九卿的框架之内,但是其权利却是丝毫不差。

比如——大长秋!

它的职务就是管理后宫,它并不是皇后,它这个职务一般是皇后近侍担任,当然也就是所谓的宦官担任。

毕竟你让个带把儿的当皇后的近侍....嗯....皇帝介不介意自家老婆有一个男闺蜜。

这是一个很好的论题。

除了大长秋之外,还有执金吾,三公九卿的体系之中完全没有这个家伙的位置。

但他是正统的皇帝嫡系,那是直属皇帝的官员,地位和九卿并列,甚至还不是九卿排名靠下的那几个的那种。

因为他管理的是京师地区所有的武库还有灾情以及巡防。

这个职位可以说是相当的危险,毕竟九卿里面的光禄勋干的就是这里面的活儿,专管宫廷禁卫。

卫尉也算是和他职权冲突,因为他管理宫门守卫。

这三个职位都很危险,因为它们不单单要面临着外面的危险,最重要的是三个人都觉得对方也很危险....

所以在三公九卿之外,大长秋和执金吾地位同样很高,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体系。

那么除了三公九卿,大长秋,执金吾这三个集团之外,东汉时期还有三个很是特殊的职权机构让人必须要重视起来。

他们同样不在三公九卿之列,但是其地位....嗯....忽高忽低。

但整体来说,他们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毕竟特殊嘛。

这三个就是所谓的尚书台,御史台还有私立校尉。

尚书台是控制奏报表章的收发,诏书的撰写,盖章还有发表。

从这些就能够看得出来,这个家伙的权利为什么忽高忽低了。

这家伙就是一个皇权的话事人,或者说是一个代理人。

那么对于这种代理人,就和明朝的内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就算是巅峰时期的内阁,你如果碰到了一个强大的皇帝,哪怕是崇祯这种性格强硬的皇帝。

你看看内阁还有用么?

高拱碰撞朱元璋...

高拱:陛下,我觉得皇权太大了,咱们得让内阁发展啊!

朱元璋:嗯,你说得对,来啊,将这个家伙杀了给内阁重臣下个酒!

所以,你说荀彧的那个尚书令到底是不是....